西溪湿地申报世界遗产策略初探
2023-01-17蔡琰
蔡 琰
(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西溪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3)
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山水城市,景观文化一直深入人心,是杭州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西溪湿地三期综保工程的改造,西溪湿地逐渐走进杭州市民的生活,成为继西湖、运河之外的又一处城市景观。特别是随着西湖、大运河和良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西溪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被提上议程。到目前为止,西溪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群落(曹利仙等, 2010; 陆强等, 2013; 季梦成等, 2015)、历史文化(周膺等, 2013)、生态保护(徐峥, 2019)、旅游开发(缪丽华, 2009)、湿地公园管理模式(高乙梁, 2006)、景观规划(徐艺, 2015)等方面,而论证西溪湿地申遗可行性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界定西溪湿地的申遗方向,提炼西溪湿地的普遍价值,提出申遗配套的保护管理对策,为西溪湿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撑。
1 世界遗产的申报要点
现阶段,世界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文化景观。其中,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代表着“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它们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变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可分为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包括有机进化之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和有机进化之持续性景观)和联想性文化景观三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2008)。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申报必须提供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及其相关文件,其中申遗文本的编制是整个申报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申遗文本是对申报主体全方面认识的总结,也是关系到申报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内容之一。申遗文本从格式上看,主要包括九大内容:遗产辨认、描述、列入理由、保护情况和影响遗产的因素、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监测、文献、负责机构的联系方式、相关负责人签名或盖章。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突出的普遍价值(QUV),另一方面是保护与管理相关情况。前者涉及到遗产类型的界定、遗产描述方式、遗产价值认识、真实性和完整性总结、遗产范围划定以及遗产展示等;后者包括遗产保护的制度、机构、人员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等。
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提炼,可以说是申报环节中最核心的一环。突出的普遍价值是指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之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2008)。如果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普遍价值评估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委员会将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遗产价值提炼是申遗文本的精髓和灵魂,关系到申报的成败。同时,保护和管理的内容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方面,与遗产价值提炼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具体包括保护现状、面临的压力、保护管理机构、保护级别、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现有规划对遗产的保护、保护资金、专业研究和培训、旅游、展示宣传、机构人员配置、监测等,这些内容是申报者具有保护和管理世界遗产能力的重要证明。
2 西溪湿地的资源体系及特征
2.1 自然生态资源
西溪湿地主要由苕溪、钱塘江和北高峰、小和山等山脉的自流雨水作为供水水源,西溪的水流经西溪后向北汇入余杭塘河、京杭大运河。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河流总长约100多km,大小水塘1.1万多个,水网密度高达25 km/km2,地表水总量约500万m3。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统计,2020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9个监测点共监测到植物群落87个,共记录无脊椎动物(除昆虫)118属187种。
西溪湿地最典型瞩目的生态资源应属“三基”鱼塘,“三基”鱼塘是一种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塘内养鱼,塘边种植竹子、柿树、桑树等经济树木,同时把每年干塘清淤的塘泥填在鱼塘的堤岸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竹基、柿基和桑基,既起到了固堤作用,又可为植被增加肥料,成为一种持续可增长的良性循环模式。“三基”鱼塘曾是中国罕有的大型淡水养殖基地,目前西溪湿地保护范围内保留下来的鱼塘达1万多个。
2.2 人文资源
西溪的文化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体系之上,具有旺盛的活力和丰富多样的生活气息,其中和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物质构成和非物质构成。物质构成包括寺庙庵祠、桥亭台阁、河埠舟楫、辇道牌楼、文人别业、墓葬、碑刻等,有的原物已经毁坏只留下文字图像,也有实物整体仍在修复中。非物质构成则包括民俗活动类和文化创作类,民俗遗存包括五常龙舟胜会、五常十八般武艺、余杭滚灯、西溪小花篮制作技艺、蒋村船拳、梅花泉酒酿造技艺、西溪水上人家习俗等9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作如描写西溪的诗歌有90万余字的文献史料,描写西溪的游记、碑记、赋文、楹联有40余万字的文献史料,以西溪湿地为表现题材的书画作品有近200幅绘画作品和100多处书法手迹。
2.3 西溪自然生态及文化特征
西溪湿地是人为干预特征明显的次生湿地,它自良渚时期形成雏形开始,经历了汉晋形成、唐宋发展、明清鼎盛、近现代的衰败和复兴等几个阶段。1 600多年来,先民们在湿地上开荒耕种、围塘养鱼,形成了西溪独特的地貌景观和自然风光。西溪湿地的高生产力具体体现在渔业和农业上,湿地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这样长期与人类互动密切的湿地属于“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在合理范围内的开发和利用不会打破湿地的生态平衡。作为杭州城周边的城市湿地,西溪对整个杭州城的生态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包括净化水质和空气、调节气候、蓄水分洪、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被誉为“城市之肾”。
西溪自良渚时期以来,由于人类聚居而逐步出现农业生产活动,又由于所处湿地的地形地貌产生出与之密切联系的农业生产方式,最后发展成为西溪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即以三基鱼塘为表征的渔、稻、桑、蚕、柿、竹等农业产业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竹篮编制技艺、柿产品传统加工技艺等手工制造产业文化。可以说,农耕文化是西溪湿地其它文化和人文景观产生的根源和基础。由于西溪湿地“野、冷、孤、静、幽”的自然环境,自晋之后,西溪成为寺庙庵堂择址的首选场所,同时,这里也因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成为文人雅士游览、隐居之地。西溪的宗教文化和隐逸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以渔隐耕读为表现特征的梵隐文化。西溪农耕文化的发展和梵隐文化的兴盛,也为西溪带来了丰富的民俗、宗族等乡土文化。
3 西溪湿地申遗的对策建议
3.1 类型辨识
世界遗产申报方向的确认是申报世界遗产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后续申报程序的前提。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并不是完全的自然湿地,其人类活动、人工改造痕迹已经远远多于自然,因此可以判定西溪湿地申报世界遗产的方向应为文化遗产。而在文化遗产的类型辨识中,和西溪湿地最为贴近的类别是文化景观遗产。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不同,文化景观遗产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的视觉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视觉艺术形态(洪磊, 2018)。同时,文化景观遗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继承性、叠加性和区域性特点(吴丹, 2011)。西溪湿地是人类活动、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见证了人类居住地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伴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也同样见证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钟超, 2017)。同时,西溪湿地景观具有强烈的观赏性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形态。因此,基本可以确定西溪湿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为文化景观。
在文化景观的三大分类中,西溪湿地符合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中“有机进化之持续性景观”的标准,西溪湿地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塑造的景观,折射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和谐相处的外在表现模式,并且西溪湿地景观的进化过程一直在持续,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3.2 价值提炼
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普遍价值研究的着眼点要具备足够的高度,要针对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的共性问题来评判价值 ;比较分析要放眼世界,力求在对比中建立普遍价值(陈同滨, 2010)。西溪湿地申报世界文化景观,普遍价值的主题提炼是关键。主题是能简明、清楚地表明遗产与众不同且自成体系的世界遗产特性和价值,涵盖了遗产的属性、物质构成、内容、架构、特色和意义。它能让所有人一目了然地理解西溪的遗产价值,在申遗过程中具有骨架支撑作用。国际遗产保护委员会(ICOMOS)于2002—2003年提出设计遗产的六大主题:社会的表达/文化的联系;创造的回响和延续(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创造性的表达(文物、建筑群、遗址):在设计建成环境中创造性的表达;精神反应:对精神需求的反应;自然资源的利用;人类的运动;技术的发展(张笑楠, 2009)。遗产保护委员会认为上述主题可以用来作为评估遗产价值具有普遍性的评估依据。
西溪湿地的主题是什么?如何将西溪众多的自然和文化元素串联起来?泛泛的农耕文化不足以支撑西溪湿地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西溪湿地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内核是“鱼文化”。“鱼文化”包括其产生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该地区的地域风土人情,也包括特定的生态体系,以及在此场所中形成的特定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关系,并进而形成特定的地域民俗和文化创作,还包括独特的景观资源,以及演化而来的精神寄托和象征意义等。整个体系的重点是“淡水鱼养殖和食用体系”以及随之而生成的一条生产生活链条,这个体系发展完善后继而衍生出更多文人雅士的精神文化形态。与西方人工淡水养殖不大盛行相比,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西溪的“三基”鱼塘规模巨大,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典型代表,西溪的“鱼文化”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体系特色。西溪“鱼文化”是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证明,呼应了六大主题中的第4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因此可以初步认为西溪湿地是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一种回应,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参考。
除“鱼文化”外,西溪湿地作为城市湿地,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的边缘,和杭州城相辅相成,互惠互利。西溪湿地为城市提供优质的生态能源与物产,杭州城又为西溪湿地提供经济支持,并不断注入文化精神。西溪湿地在以渔樵耕读为表现方式的“俗”文化的根基上,衍生出多样的“雅”文化形态,如梵隐文化、士氏文化、望族文化、女词文化等。这也契合了主题的第一点——社会的表达/文化的联系,西溪湿地是农耕文化和城市文化联系交融,进而衍生出多样化文化形态的一种典型代表。
此外,西溪和西湖关系密切,二者都兼容了文化和自然于一体的城郊地带,是城市文明向自然过渡的两个不同面貌,一个充满了人类文明对自然风情的向往迷恋,一个则充满了人类适应自然的和谐共处。或者换句话说,西湖的文化根基在“雅”,自然景观有赖于文化想象,西溪的文化根基在“俗”,文化想象源自于自然景观,二者形成有趣的呼应,西溪和西湖就是这种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多样性需要的两个典型案例,具有互相支撑和衬托的作用。因此,西溪湿地作为副西湖,也有着特殊的景观价值。
3.3 保护管理
为使遗产完整持续地保存下去,世界遗产申报要求遗产地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这也是世界遗产专家关注和审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西溪湿地现状保护管理状况,从申报者的角度重新梳理西溪申遗保护管理的相关内容,主要包含以下4个层面。3.3.1 群体参与 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着多个相关群体,这些不同群体构成了世界遗产的“相关利益者”,主要包括:国家级的利益相关者,即国家层面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职能部门,他们是世界遗产申报的引领者;地方级的利益相关者,即遗产所在地方政府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他们是遗产地的实际申报主体和管理者;企业级的利益相关者,即遗产地内从事经营的企业,他们是世界遗产的受益者,也是世界遗产经济支撑的群体;其它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当地社区、社会团体、学术界等,这些群体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中发挥着基础支持、学术支撑等不同的作用。西溪湿地的申遗,必须调动各群体的共同参与。
3.3.2 机构协调 在政府机构层面上,西溪湿地申遗工作首先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体系,逐步完成西溪申遗的资料收集、申遗整治、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在专业机构层面上,西溪湿地应率先建立与中国世界遗产组织的联系,获取国内乃至国际世界遗产发展的最新趋势,提高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建立在世界遗产的高度审视西溪的视角。在学术机构层面上,依托现有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西溪研究院)以及在杭高校,加快推动西溪在自然、生态、文化各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增加与国内外其它相关学术机构的联系。3.3.3 完善制度 世界文化遗产要求遗产地应该建立系统、全面的保护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资金、旅游、行政监督等几个方面。西溪湿地目前制定有《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但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方面有所欠缺,应制定专门的法规和章程。在生态保护、旅游、
周边城市建设等相关规划方面,也要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重新编制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划。在资金上,应逐步建立有效的世界遗产保护经费管理制度,确保公共财政的支持,确保经营收入用于遗产保护,同时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在旅游上,西溪湿地应以世界遗产保护为出发点,建立旅游管理制度,控制旅游规模和旅游开发强度。最后,对遗产管理者自身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政监督体系,以此来监督和规范遗产管理者的行为。
3.3.4 措施到位 首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要求,确定保护区和缓冲区的界限,建议以该区域是否能够完整真实体现“鱼文化”的内涵为衡量标准,将一、二、三期综保工程纳入保护区,将余杭区湿地群和留下沿山十八坞一带纳入缓冲区。其次,明确西溪湿地在开发、环境、自然灾害和旅游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和面临的威胁,分析并检测压力或威胁因素的根源,出台有效的管理办法、编制相关规划、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避免其进一步加剧恶化。再次,在遗产的展示和宣传方面,一方面要结合遗产价值重新梳理现有的展示系统和展示内容,不断丰富和优化新的适用于自身价值体现的展示方式;另一方面,加大西溪湿地在世界遗产方面的宣传力度,广泛向遗产地民众普及世界遗产知识和遗产价值,增强世界遗产保护意识。
4 总结与展望
基于对西溪生态和文化资源的特征分析,西溪湿地申报的方向是世界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有关文化遗产的前6项标准条款中,西溪湿地可能符合的标准是:标准(iii)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v)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2008)。下一步可按照以上符合的标准开展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寻找相关证据、文献和支撑点,来确认最终符合的标准并完成符合标准的论述。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遗产申报地的角度加强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高西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