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西走廊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2023-01-16施毓
摘要:河西走廊是甘肃重要的国家储备粮基地之一,尤其是张掖市,自古以来就有“金张掖”的美誉。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在产业、人才、组织、文化和生态振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原因,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在党寨镇雷寨村的调研基础上试图对张掖乃至河西走廊乡村振兴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以期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一、序言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乡村由脱贫攻坚迈向了乡村振兴的伟大阶段。实地调研张掖乡村振兴工作,发现张掖乡村振兴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方法和对策,对振兴乡村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调研内容
党寨镇雷寨村地处甘州区城南10公里处,位于张掖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核心区,全村辖7个合作社,320户、1276人,村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党员73名,现有耕地面积4500亩。
(一)产业兴村
近年来,雷寨村主要发展设施农业(其中高标准智能化日光温室798座,钢屋架大棚1850座,带棉被大跨度拱棚40000平方米,设施农业占地面积3500亩)和制种玉米2000亩,配备机井10眼、水肥一体化设施2套,滴灌设施齐全。雷寨村党支部连续四年被区、镇评为优秀党支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甘州区委区政府评为“最美乡村”。
(二)组织兴村
雷寨村积极推进“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摸式,按照村党支部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农户集资入股的方式,持续建设盈大灌区设施农业形成规模效应。2021年,投资1500万元,流转原有宅基地复垦土地200亩,新建跨度26米,脊高7米带棉被钢架大棚12万平方米,形成了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890座,钢架大棚1850座,带棉被钢架大棚16万平方米的设施农业区。雷寨村投资180万元引进山东寿光“千禧樱桃”系列珍珠西红柿品种12个,试验示范种植300亩,增强了“雷寨旺青”本土蔬菜品牌外地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0年雷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000元,设施农业收入占纯收入的68%以上。雷寨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配套建成育苗基地1座,5000吨恒温库1座,蔬菜分捡大棚1座、蔬菜交易市场1座,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格局,保障村民增收致富。
(三)人才兴村
雷寨村坚持把培育本土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以感情留人,积极引导人才回流。回引外出务工人才,对现有技能人才进行认证,村社乡三级培育人才,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创业项目储备库,积极为返村创业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邀请省内外专家、张掖市高端人才对全村党员、群众开展大规模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不断壮大产业带头人队伍和致富能手队伍。
(四)文化兴村
雷寨村不断探索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抓好及时公开工作内容、接受群众质询、听取群众诉求的同时,逐步形成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致富联带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道德讲堂”,用先进典型引领群众把党在新时代的重要思想听进去、读明白,让创优争先成为新时代雷寨人的主旋律。积极开展“诚信社”“五星级文明标兵户”“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新时代的乡风新风貌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雷寨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得益彰,文化氛围相对浓厚,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双向促进和激励。
(五)生态兴村
雷寨村全面完成302院老旧空置房屋拆除。为解决拆房户老年人无处住、养殖无场地、农具没地方放等现实问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工作组统筹协调、分类施策,自愿报名等方式,对在村民住宅小區内尚未购买楼房的群众,在村民住宅小区内总投资469.7万元,新建建筑面积3131平方米的老年公寓综合楼,其中老年公寓楼3层45套,3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修建养殖小区安置140户养殖户,利用村民住宅小区内原有的80个车库和新建的35个车库搁置农具杂物,消除拆房户的后顾之忧,人居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三、结果分析
受科技、教育、政策等要素的影响,张掖农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变得相对富裕起来。从党寨镇雷寨村在本地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领头人带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带头人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实行产业升级和创新,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致富。事实证明,人才支撑和引领是各行各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样的村庄只是广大农村的一部分,富裕的农民也只是农民整体的一部分。这些村庄里面也还有农村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宜居宜游建设便民性、群众需求多样性不足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第一,村庄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造。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还有很大比例是小农户经营模式,成本相对较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这样的生产要扩大,需要更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相对零散和薄弱的农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较高,面对美国等国高度发达的机械甚至信息化高科技农业的冲击,收益显得力不从心。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庄养殖点规划不太合理,在凹地修建,夏天牲畜粪便味道较重,养殖区处于洼地气味较难扩散,与原有住宅居住舒适度不能相提并论,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造和改变。
第二,农村出现空心化、人员外流现象,城市虹吸效应比较明显。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社会尤其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员出现持续外溢现象,城市投资与建设虹吸效应明显。不少乡村修建了农村居民住宅楼,但是其实际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楼需求相对比较旺盛。村庄整体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年轻人尤其是男青年找对象比较困难。农村体制机制思想意识相对比较落后,农村吸引人员人才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政府对农村人口落户或买房限制较多。
第三,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多数经营主体或农户自有资金不足,有的农戶手中虽有一定资金,但是害怕风险,投资意识不高。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有限,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条件相对较高,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持续扩大农业农村三产规模。村容村貌改造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资金比较匮乏,风貌改造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有,但是三产发展项目资金争取难度大,资金缺口及压力大。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较重,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文化振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村庄文化体育设施比较欠缺,比如篮球场建设水准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和参与度。图书馆社区大学文化场所相对较少,利用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请有情怀的大学教师或者相关社会人员、力量来指导个人排节目学手艺练书法等,不断引领农村精神文明走向新的未来。
第五,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社会保险意识较弱,农民生产生活实际负担较城市人员来讲相对较重。
第六,部分村庄存在集中上楼、修建养殖区和资源浪费现象,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监督和指导,集思广益,充分酝酿,提高已有资源利用效率。
四、针对措施及对策
中国农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进一步落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和理念,进一步尊重农民的权利和意愿,想方设法给农民稳定持续的收入,满足农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求,教育和引导农民不断迈向现代化。
(一)重视规划
清代陈澹然《寤言》·卷二 《迁都建藩议》讲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要更加重视公平公正公开,防止中国出现两极严重分化的阶段。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富裕。但是房地产市场、教育、医疗问题阻碍着现代化的快速实现。国家要制定《遗产税法》和《房地产税法》,像三套房以上开始起征房地产税,使得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道路拥挤、城市房地产市场过热、大城市过大、大中城市医疗负担过重等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大中小城市建设及规模要进一步优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优良的就近就业上学就医养老宜居宜产或娱乐休闲场所,使得城乡实现良性互动。有序推进宅基地入市,限制资本对农村资源的掠夺,制定房地产税法,比如个人城乡拥有房地产不得超过三处,超过则予以征收相关费用和税收,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农村进一步恢复活力和生机。
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经验和教训,以城乡等值化为乡村建设基本思路。通过土地整理、产业升级等方式,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城乡居民具有同等的生活、工作及交通条件,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的等值化。主要措施包括:引导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到乡村地区发展,增加乡村就业机会;着力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美宜居生活空间,创造与城市等值化的乡村生活和就业条件等。
(二)加强对小微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基层政府和组织要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一事一议等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最大限度发动各级各类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凝心聚力,营造乡村发展新格局。
(三)产业富民是良策
农村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发展多种产业,引导农户优化种植结构,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深加工项目。引导发展大田玉米、葵花籽、甜菜、大辣椒、甜辣椒、小辣椒、朝天椒、菜籽油、胡麻油、红枣、苹果、梨、葡萄、中药材、制种玉米、植种番茄、马铃薯、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季节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等产业体系和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搞好养殖业和深加工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结合手机网络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做好产地直销、网络直销,积极推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展特色订单等新兴和特色业务。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利用各类平台及宣传栏在农产品生产、科技、技能培训等方面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收集和发布,宣传、鼓励和推广新型高效农机具的使用。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技术跟踪服务措施,鼓励引导产业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按照“合作社+农户+订单”的生产模式,吸纳周边劳动力就近务工增收,实现合作社和农户双赢。让农村农产品拥有身份证制度,能够追根溯源,使消费者的安全卫生需求和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得到满足。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楼房、庭院,鼓励优质设计进场农村,搞活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深度体验游,做好城乡互动,从食品、居住、通行、停留等诸多方面解决游客后顾之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加强检查宣传工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全面科学健康长远开展工作。推进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人才、引进新品种等方式,不断完善一年两季等等高效种植模式,全面实现蔬菜产销“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超季反季、四季均衡”的局面,积极推广科学配方施肥为主体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建设尾菜处理车间,有机肥生产线等末端处理车间,实现设施蔬菜高产、优质、环保、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引导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追踪制度。
(四)组织振兴是关键
基层政府和组织要积极发挥新乡贤在科技、文化、教育、产业、致富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基层政府和组织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进一步打击村匪村霸,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良好局面和长期巩固,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安全感,进一步夯实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级政府和组织要进一步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比如增加宣传春夏秋冬四季采摘休闲园等内容,不断提高采摘休闲园等知名度,促进农民增收。
(五)文化振兴不可或缺
农村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政府和社会组织要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制作上严格要求,在人才培训、团队建设、身心健康培训、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查漏补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和活动。比如高水准电影巡回放映等制度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下去,加强农村美的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比赛竞赛休闲等活动,进一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象棋、乒乓球、篮球、广场舞甚至足球场馆或场地尽可能修建和提升标准,利用闲暇时间使得全村老少参与性、组织性、集体性、身心愉悦程度不断得到提高,起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目的。通过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合理竞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图书馆等设施一定要想方设法扩大容量,提高利用效率,提升便民性和服务能力。要讲好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故事,规划好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红色致敬路线,通过科学打造、精心组织,提供全程衣食住行优质服务,弘扬学习中国红西路军无比忠诚、信仰坚定,不怕牺牲、敢于胜利,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斗争到底,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宁死不屈,血战到底、忍辱负重,视死如归、永不叛党,与人民生死相依、团结互助的革命爱国精神。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运用一定利益激励机制,组织高水平裁判员队伍,组织好比赛纪律,确保赛事公平、合理进行。乡村社等组织也可聘用第三方及相关人员进行比赛设计、组织、评判和监督工作,甚至可以采取一村一赛事、一村一品、一镇一赛事等方式开展相关体育文化赛事,让更多农村居民走出家门和远离怠惰黄赌毒等不良倾向和行为,建设美好新家园。各种优质活动和比赛要坚持经年累月办下去,力争在乡风文明积极进取等诸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基层组织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宣传身边典型好人好事,弘扬正气。进一步树立婚丧嫁娶节日新风尚,大力宣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文明祭祀,反对浪费食物,反对盲目攀比,禁止在墓地大修大建,提倡生态墓葬,节约土地资源,给后代留下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采用家谱制作、家风家训收集整理、评选道德模范、影视作品赏析等活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育挖掘宣传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镇史、村史、大事记等形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继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在道路墙壁电子屏幕等平台以制作广告牌等方式进行法制道德宣传,进一步提升农村农民素质,引领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建设新家园。加强城乡农村住校生心理健康、道德、纪律和法治教育,加强监督,完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配足配够各科教师,保时保量开展体育文化物理化学人文社科实验天文生存音乐美术乡土等课程,配足生活教师,进一步加强培训和监督,促进住校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在全社会、校内外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等法规宣传力度,保护学生及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要加大农村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也要相对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和利用,进一步提升美誉度知名度,增加农村收入,方便游客旅游,提高旅游体验,增加历史体验感,留住游客和乡愁。
(六)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政府及派出机构要积极征询各级各类人才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农村人才储备、培养、提拔和任用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对由原农村外出求学工作经商务工等农村子女及人才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落实中央农村宅基地继承等政策,创造优良生活生产条件,积极鼓励引导相关人员回乡居住,文化反哺,支教,支医,支农,促进农村消费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一方面,要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公务员进驻农村工作制度,已婚家庭服务地点尽量选择90公里范围内,方便照顾家庭,或者可以选择家庭暂时或集体驻村,给予临时居住房屋,入户居住。服务年限以半年、一年、两年等为限。目的在于加强人员交流和沟通,促进公务员队伍深入了解农村,让懂农村工作的人员来制定和决策有关农村政策。政府、企事业、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给予全额绩效工资以及额外补贴,支持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或相关人员、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等人才人员,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驻村做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另一方面,要选拔和组织农村优秀青年进入优秀村集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优秀模范村企参观交流学习生活,改变思想,学习优秀经验,建设美丽家乡。通过自愿报名、选拔、监督、考核、选举或激励等机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长、主任和致富带头人,以此来带动乡村更好更快发展。
(七)进一步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设计和完成村内住宅规划和水、电、暖及通信等一系列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设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城乡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水平应该尽可能趋于一致,如果暂时条件不具备,也要不断提高标准,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捷径之一。搞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村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生存基本需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将来要为每个人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和生活保障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健全服务网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其次,要提高针对特定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标准化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者能方便地获得相应的服务。再如,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最后,要保障城乡居民就近获得服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病种和比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全国一张社保卡,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政府和基层组织要依据个人财产状况,进一步提高农村60岁及以上贫困人口养老金标准,并逐步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相一致,解决农村老人养老医疗生活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保障适当照顾农村低收入家庭,进一步免除农民后顾之忧。
(八)生态振兴是基础和目标
政府和基层组织应该排查农村危房,加固和翻新居民住宅外立面,提高农村美观程度和安全程度,确保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住宅小区及商铺的改造升级,同时打赢“厕所革命”、“垃圾革命”两大攻坚战,通过建设花园式停车场,打造迎宾花卉带、高质量绿化带,搭建亭台楼阁、桥榭廊舫、馆轩辕斋、殿室堂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等手段建造既有产业又有景观的宜居宜游国家级农业公园。政府和基层组织应该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科学机制,在市县区东西南北20公里或依据便利原则设计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使农村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加清新,清醇,污染程度进一步下降。有条件有需要的乡村小城镇,应该设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站等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城乡一体设施,做好环保短期和中长期规划。政府、基层组织齐抓共管,同心协力,留住乡愁,记住美好,兜住安全,进一步做好美丽中国建设。
五、结语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最重要的是保证村民有稳定持久的收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新的征程上,党要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保障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辛丽,吕剑平,蔡玲.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走廊乡村转型发展及地域类型划分[J].生产力研究,2021(01):92-95.
[2]牛彦霞.河西走廊戈壁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20.
[3]孔令丽.金昌市乡村社会治理初探[D].兰州:兰州大学,2020.
[4]陈学红.张掖市乡村旅游业发展调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2):118-119.
[5]马英娟.河西走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20(01):73-76.
[6]谢小飞,吕剑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敦煌市村域综合体的深度分化与创新提升探析——基于“发展水平”与“转型”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19(10):10-19.
[7]胡凯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河西走廊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长江丛刊,2019(24):89+95.
[8]刘子榕.新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D].成都:西南科技大学,2017.
[9]张巧艳,韩慧群,黄智杰.推演河西走廊的发展路径[N].国际商报,2017-04-11(C01).
[10]卢丽.乡村旅游開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9,19(02):14-16.
[11]范柏乃,唐磊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政策效应与制度重构[J].软科学,2021,35(08):1-6.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校长基金项目 “河西走廊乡村振兴路径和方法研究”(资助方:河西学院;项目编号:Xz2018025;项目主持人:施毓)。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