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写作何为”而引起的随想(创作谈)

2023-01-16李利君

百花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写作者层面原理

李利君

一如既往,作为一个阅读者,小小说还是我的第一选择。一方面是由于它天然的短小形制比较适合碎片时间,只十几分钟左右,就可以看完一个有头有尾、情节与细节俱全的文本;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这个领域里有很多老朋友——名字熟悉的人的作品,总会让我多关注一会儿。当然了,偶尔,就利用碎片时间,我也让自己变换一下身份,潜入写作者的行列,写篇习作。在我看来,小小说其实更像一种关于智力、审美的挑战,既让人兴趣盎然,又让写作者常常处在难以企及某个高度的张望中。

任何一个写作者,关注的核心问题都只有一个:如何源源不断地写出好作品。

这是一个写作者具有专业写作倾向(意识、能力)之后的一个“灵魂性”问题,有点儿类似于一个矿主关心如何使自己的矿能够永不枯竭地一直挖下去,且被需要、有市场。才思泉涌的天才作家其实并不多,日见窘迫的作家倒是多如牛毛:有的人在痛苦中随波逐流放弃写作,也有的作家在更加痛苦的挣扎中不但放弃了写作,而且连生命也一并抛弃了。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那个著名的诘问:写作何为?

心理学家、文学家以及美学家给出的答案可能会很复杂,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觉得落到个体的身上,可具体为这样一个问题:文学写作由什么滋养?然后,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永远在场——在文学场;第二个层面是,深挖自己——内在情感。

关于永远在场。创作者需要一种永远在线的现场感。也许偶尔会有灵感像天上掉馅饼似的突然击中某个幸运的人。然而,永远在场——在文学场,更强调文学阅读以及文学式的感受,就像身处春光中,就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一样。受制于具体的、现实的情况,我大多数时候是通过阅读优秀的小小说来实现“永远在场”这一目标的。感谢小小说的平易近人,讓我的“在场”成为可能。几乎每一天,都有让人愉快的好作品进入我的“场”中。我想,这种“在场”是非常必要的,不像战士站在训练场上那般紧张严肃,恰如一个人在春风中流连忘返,满眼的鲜花,总有一朵打动你。

关于深挖自己。与中、长篇小说相比,我个人觉得小小说精心策划的成分少了一些,倒是即兴的火花一闪更多一些。所以,很多创作者会误以为好的小小说作品就像风偶然吹来的一阵野花香,而不是辛苦耕种和浇灌的成果。在创作中,似乎的确存在这种状况。《撞翻爱情的鲜花》写的是青春期的爱情、初恋时并不懂的爱情。创作的缘起很偶然。当时我在重庆出差,那天从红色教育基地回到住处,脚从网约车上伸出的瞬间,我看到门前一些花正开着,心里一动。当天,去机场的路上,我在手机上写完了故事主体。到了广州,从机场回家的路上,略改了一下,大体定型。我知道这个故事包含着一种后青春时代的伤感和对于当下生活的紧紧把握。《被遗忘原理》有一个“事件原型”:我读大学时,的确有那么一个喜欢诗的小姑娘来参加过我们班的晚会。翻一册旧诗集时,偶然记起了这件事。当时正是傍晚的空闲时间,手机在手上,一切都很方便,便写下来了。我们常常在数学或者其他学科中遇到“原理”,但人类的情感生活中也存在着“原理”,譬如遗忘和牢记、被遗忘和被牢记……《白发》是我从工作中提炼出的场景,起源就是那句真实存在过的话:“你去染一下头发嘛,看着那么凄凉。”三个故事,创作念头的产生看似很随机,写作用的时间也不长,但实际上,有关人情世态的感触,却是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慢慢积累孕育而成的。这些感受,分布在每一天、每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只有记得“深挖自己的内在情感”,才能形成属于“这一个”的独特故事。当然,具体的创作还要考虑叙事的技巧、结构的安排、故事的层次等。

创作存在无限可能。不同的写作者会有适合于自己的保持创造力的方式。很希望我的感受能够在一些读者中产生共鸣,更希望看到别人的“创作谈”。——写作者是寂寞的,希望这样的交流能够抚慰写作者的内心。

[责任编辑 吴万夫]

猜你喜欢

写作者层面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写作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