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认证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改革
——以石家庄学院为例

2023-01-16峥,王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汉语言石家庄

王 峥,王 凯

(石家庄学院 文学与历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认证工作持续推进,对于师范类专业来说,教育部启动的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是每个以“教师培养”为目标的专业都需要完成的任务。因“汉语言文学”是国家师范教育的基础专业之一,所以各院校都要面对这一挑战,并完成认证工作。本文以石家庄学院为例,结合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分析本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作出的调整与尝试,并在总结经验的前提下,思考今后应持续改进的方向与路径,希望为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一、认证理念及课程体系建构方面的相关要求

(一)认证理念与相关文件表述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指出,师范类专业的认证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1],其中“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学生中心”的理念由来已久,它要求专业的培养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将以往“教什么,学什么”的培养模式转变为“需要什么,教什么”,而“产出导向”进一步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教师培养”的相关能力需求。由此可知,师范认证的理念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未来学生从事教师行业所需的全部能力。

教育部推行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将不同专业的认证需求与等级划分为多个层次。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据自身情况,按照“中学二级(合格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认证准备。在总认证理念的指导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认证要求作了细化说明。石家庄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对照符合“中学二级”的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相关要求进行了逐一梳理。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传统核心专业,首先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在这个标准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思政知识、1门以上外语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等工具性知识与技能,以及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史、文学理论、相应人文社会学知识等)。在理论性知识之外,此标准还要求专业开设实习、文学调查、文学讨论等实践类课程,并将总学分和学时控制在130-140分、2 200-2 600时之间。[2]

师范类专业“中学二级”认证,其课程体系首先应满足“中学一级”的基本要求。《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明确规定,课程体系中至少应有14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0学分。此外,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比例的10%,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总学分比例的50%,教育实践时间最少18周[1],这些是课程体系建构的底线要求。

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中,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相关要求,并且能够对毕业要求有明确的支撑关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师范类专业需要开设如教育原理、班级管理、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还要开设本学科所涉及的学科体系、方法、知识、技能和原理类课程,掌握相应的自然或人文知识等。[3]《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进一步细化,要求学生掌握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不低于10学分,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4]这恰好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的要求一一对应,无疑细化了这些模块的课程安排。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专业还可以通过经典诵读、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动师范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涵养教育情怀,做到知行合一,[5]这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和内容安排作了有益补充。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要求

上述文件对以“中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要求,在逐一梳理之后,我们总结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范认证(中学二级)理念指导下,课程体系应符合以下要求:

(1)课程体系应划分几大门类:通识类课程、学科知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单独设为一类,凸显师范底色。

(2)通识类课程应包括思政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以及相应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其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的学分不少于总学分占比的10%。

(3)学科知识类课程应包括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基本知识与原理,如语言、文字、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学生应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学科知识类课程的学分不少于总学分占比的50%。

(4)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包括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班级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等课程。教育类必修课程不少于10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4学分。

(5)实践类课程应当包括不少于18周的实习,此外还可开设有关民俗与民间文学调查、文学研讨等实践课程。

(6)总学分大约在130-140之间,总学时大约在2 200-2 600时之间。

师范类专业“中学二级”认证将学生的毕业要求设定为8项内容,课程体系需要覆盖全部毕业要求。这8项内容包括师德、教学、育人、发展四大方面,即所谓“一践行、三学会”。围绕着“一践行、三学会”,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这与我们梳理出来的有关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要求并不违和。鉴于此,笔者围绕前文梳理的6大要求,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情况。

二、认证理念提出前课程体系的建构情况

师范类专业认证自2018年开始推行,对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精细、规范的要求。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提出之前,各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呈现出一定的共通性。下文以石家庄学院为例,对此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2016版课程体系建构的问题与不足

在认证理念提出之前,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的培养方案①石家庄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的培养方案涉及2016版、2018版、2019版和2021版,下文论及的相关内容详见石家庄学院教务处网站http://210.31.249.6/PostDuty.aspx,不再一一标注。涉及2016版、2018版两个版本,其中以2016版培养方案为主。这版方案的总学分为179分,分五大课程群,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51学分、专业方向课程24学分、专业任选课程16学分、实践环节课程36学分,具体建构情况见表1。

表1 石家庄学院2016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2016版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当时的国家要求,但未凸显“师范特色”,如该版方案将课程分为公共必修、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和实践环节,虽然也开设了“教育学”“学科教学法”“书法”等师范类课程,但并没有单独设立“教师教育类课程”,这应当是各院校课程体系建构的普遍情况。

虽然如此,该版课程体系仍试图在一些环节上凸显“师范特色”,如在实践环节中设立了“表达技能”和“教学基本功”两个课程,意在强化学生的师范教学技能,从而显现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类办学底色,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相对照,该版课程方案还存在诸如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类课程设置不够、学科知识类课程的学分占比不足、缺乏教育“见习”与“研习”等问题,但这并非仅是石家庄学院存在的问题,而是全国各院校普遍存在的共性情况。可喜的是,该专业在2018年重新修订了课程方案,对“师范特色”并不凸显的问题做了一定调整。

(二)2018版课程体系建构的改进情况

2018版培养方案是在2016版基础上进行的调整[7],其主要变化是将原“专业方向课程”中的“美学”“语言学概论”和“中国文化概论”三门课剔除,将“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教师教育类课程集中,并明确声明“只设一个专业方向,要求学生修读本模块全部课程”。这可以看作是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教师培养方向的明确,进一步彰显了其师范教育底色(见表2)。

表2 石家庄学院2018版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课程”的建构情况

此外,该版培养方案中对“表达技能”和“教学基本功”两门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要求也有所增加,由此前的1学分扩充到现在的9学分,这是对专业教师培养方向的进一步凸显。当然,该版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总学科知识课程的学分有所下降、较2016版课程方案的学分占比更低等,但仍不失为专业对“师范特色”明确化的有益尝试。

总体来看,2016版和2018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虽然是在认证理念提出之前制定的,但仍体现出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贯的师范底色。专业在没有明确国家标准出台前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展现出对教师培养方向的坚定信念。当然,在认证标准出台后,专业的课程体系必将进行一系列对标改革。

三、认证理念下新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与建构

自2018年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发布后,各院校都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019版课程体系就是在师范认证理念指导下进行的调整,明确了该专业师范为主的培养方向[8]。2019版课程体系的建构情况详见表3。

表3 2019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构情况

该版方案相较以往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有较大调整,更凸显了“师范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2019版方案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明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地位。其次,在专业教育必修中增设“语文经典教材文本解读”课程,意在使学生重视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章选取与解读,这从专业上与中学语文教学进一步融合对接,彰显了师范底色。再次,方案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增设“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明确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选修课内容,扩充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知识涵盖面。最后,将原本只有一项的“教育实习”划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三个板块,并在实习之后增设“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实践,体现了多维度、渐进式的立体教学实践设计。这些都是该版培养方案在凸显“师范教育”特色方面进行的改革和有益尝试。

不仅如此,为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其他要求,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上还作出了一些调整,如:将原实践课程中的“军事理论”设为理论课程,增加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化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并将总学分占比提高到50%;等等。这些改变无疑让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并在教师培养方面更加具备可操作性。

总体而言,2019版课程体系是专业首次在认证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全新设计,虽仍有一些问题,但从课程体系构建来看,该方案凸显了师范培养特色,在学科知识与师范技能培养之间进行了融合与尝试。2019年之后,专业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对课程体系又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在最新版2021年培养方案中,专业进一步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提升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占比;在通识课中丰富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类课程门类;此外,还优化、调整了部分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的开设内容,使之在满足认证要求的基础上,降低总体的学分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9]

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2018年、2019年和2021年三次调整,已经较为科学,在2021版培养方案当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学分为178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0.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89.5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5.5学分、实践教育课程43.5学分,基本符合认证要求。笔者将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情况进行了整理,详见表4。

表4 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改革

四、课程体系建构注意要点及“持续改进”建议

(一)课程体系构建注意要点

自2021版培养方案修订以来,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总结出一些要点值得其他院校专业注意。

首先,专业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立课程。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即要求专业的培养必须满足中学语文教师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这种需求反过来可以指导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建构。因此,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之前,一定要充分地多方调研,尤其是要对中学、一线教师的需求调研,切实了解他们的岗位所需,这样才能做好专业自身的课程体系设计。以石家庄学院为例,“语文经典教材文本解读”课就是在充分调研之后,吸纳了中学语文一线教师意见,为解决师范生身份转换问题,让他们重新对文本进行审视、解读而开设的必修课。这门课完全是站在教学的立场上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情、教情,而非纯学术研究式的文本分析,这种课程的增设就满足了一线教学所需,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其次,选修课的设立要尽可能均衡、全面,避免“扎堆”现象。专业必修课因为有相关国家标准和认证要求的规定,各院校的课程设立基本相同,但丰富的选修课程往往差异明显。以往各院校的选修课或多或少存在“因人设课”现象,这会导致选修课设置不均衡,出现“扎堆”现象。如某院校古代文学专业的老师偏多,那么选修课中属于古代文学分支的课程就会集中,而语言学的老师偏少,很可能选修课中就没有相关的课程内容了。这样的课程设置并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掌握,各院校在课程建构时应注意避免。

再次,抓好课程落实,避免课程建构成为空中楼阁。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统领性方案,其目的是让师范生获得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具体的课程落实才是学生能否学有所得的关键环节。师范认证是一套系统的实施建设体系,专业除了做好课程体系建构之外,还要把大纲修订、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对应起来,形成“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培养实施体系,把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最后,尽量解决课程总学分过高的问题。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学分建议在130-140之间。但近几年各院校增设劳动教育、美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使得总学分持续增加。此外,按照师范认证的相关要求,学科知识的课程比例要占到总学分的50%以上,这意味着在通识课程学分增加的同时,相应的学科知识课程也要有所提升,因此大多数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学分都会高过国家建议的学分上限。笔者建议,适当增加实践环节,降低理论学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总学分过高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建议

师范认证理念发展至今,各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实现重构,但在“持续改进”思想的指导下,专业的课程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笔者在分析了石家庄学院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之后,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持续改进”的方向如下:

第一,持续做好教师职业能力需求调研工作,打破“因人设课”现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专业应定期向中学、一线教师及学生等进行能力需求调研,动态把握语文教师职业各项能力需求,并按照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构。此外,应积极引进师资,解决师资储备不平衡的问题,让选修课的体系更为多样、合理,力求全面覆盖语文教师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要求。

第二,全面规划实践类课程,加强实践课时比例,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参与感。专业要安排相对固定的师资阵容,让实践课程在各个课程类别中都占据一定比例,如:专业类课程的文学现象研讨、民间文学调研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专项教学技能实践,等等。此外,专业还应调整理论类课程的课时结构,辅以一定的实践课时比例,这样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又能降低总体学分,尽可能符合国家建议的学分标准。

第三,抓好课程落实,形成“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实施体系,让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师范生培养是系统性工程,是师范类专业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的全面改革。改革的关键是落实,它依靠每堂课教学效果的完整实现。专业应加强课堂教学的监督管理,让教师重视培养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朝着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稳步前进。

猜你喜欢

师范类汉语言石家庄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梁丛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