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社科出版的数据与现实:艰难地守正出新

2023-01-16赵冰李晶

出版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社科类社科学术

记者|赵冰 李晶

过去一年里,压力下的社科出版开始关注社会层面的温情和感动。

年初时,曾有人展望,2022 年的社科出版将在艰难守正中闯出一些新的方向。一年中,《出版人》对世纪文景、壹卷、方尖碑、拜德雅、西洋镜等社科类图书出版品牌和机构进行了报道,通过品牌解析见证了部分社科出版的发展历程。

2022 年末,当我们邀请大家对社科出版再复盘时,守正创新的艰难还是超出了年初的预期,好像只有在“难”字的前面疯狂加程度副词,才能充分地表达他们这一年最深刻的感受。

但与此同时,在这“最难”的一年里,长期承压所萌发的危机意识,或多或少会倒逼出一些尝试和改变,社科出版领域也有一些新的规律可循。

看数据:与社会同频共振

在开卷统计口径下的2022 年社科类新书,以学术文化、经济与管理类为主,品种占比优势明显。在学术文化分类中,又以历史类的比重最大。

近几年,在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板块中,读者对历史类的倾向都很显著,学术出版品牌壹卷的负责人封龙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读:从古至今,国内在学术领域的思考习惯与西方有明显差异,更倾向于历史,也就是所谓历史本体论的思考方式,不太依赖于抽象的理论性思考、概念性思考,后者是西方哲学的特点,所以历史类读物的市场接受度普遍比其他类别要高。

2022 年,在开卷统计数据中,广州漫友文化出品的《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0)-宋辽金夏篇》成为历史类年销Top1,这套面向青年读者的漫画历史读物,长年保持高人气输出,每一册一经推出就能登顶畅销榜。

2022 年社科类新书的主题紧扣时事热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整个出版业以“书写新时代献礼二十大”为宗旨打造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主题出版物,在整个图书零售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主题出版各项指标持续增长。当下的主题出版已完全脱离了政治任务的标签,成为拉动图书零售市场的重要力量。此外,2022 年世界军事风云多变,“战争”也成为社科类新书占比最高的标题关键词之一。

谈感受:撑下去真的很难

抛开数据图表,现实中的社科出版人怎么看2022 年?

“社科书2022 年能撑下来真不容易。”这是一家在京出版社市场部负责人的回答。

不少出版人都显著感受到了多方压力下的品种收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分社)副总编辑张金勇谈到他的个人感受:一年以来,各个社科品牌出版的图书品种数较之前几年都有一定下降,且缺少现象级的品种。甲骨文2022 年的出版品种和造货码洋均有所下降。连他个人购物车里积攒的感兴趣的社科书也只有往年的十分之一。

抗疫三年,直到2022 年底政策逐渐转变之前,快递、物流中断和仓库封控等给全行业带来的艰辛,社科书同样经历了一遭。新民说品牌负责人刘春荣回忆,北京固安的库房在11 月前有三个月时间是发不出也收不到货的。而位于四川的出版机构还额外叠加了夏季高温限电的不利因素。

书流动不了,营销也“难为无米之炊”,影响肯定会直接反馈在发行和销售上。

“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困难,是所有社科出版同人都深有体会的。”甲骨文的品种收缩一方面是出于成本的压力,引进版图书预付版税近几年水涨船高,出版周期长且最终能否顺利出版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另一方面,甲骨文正在努力完成前些年的库存选题,并且精心打磨书稿。这样的局面要如何扭转?并没有人给出答案。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社科出版人甚至表示:也许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接受缺少现象级社科产品的状态。

关注情感慰藉,女性主题突出

高歌奋进的时代,人们会追求理念和思潮的进步;但在抱团取暖的时候,温情和感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这也是2022 社科出版的一大显著特点。

在疫情环境下,国内读者的主要需求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理念、思潮,这段时间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通过人文艺术寻找共鸣和寄托情怀的需求也越发迫切和强烈。图书如果能在审美层面为人们提供感性慰藉,则更容易获得读者青睐。

为了坚持下去,不少社科品牌开始主动拓宽边界,综合性逐渐增强。

阅读市场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太过硬、太鸿篇巨制的社科书很难做。“因为越来越悲观的一代人已经不太吃宏大叙事这一套了,相应地,我会比较看好一些从小切口、从日常和周围事物来切入的非虚构写作;同时,女性/性别话题的出版物也会持续大热。”一頁folio 品牌总监恰恰谈了过去一年她的感受。

从需求端来看,运营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品牌,在目前的出版环境下是一条相对更易操作的路径。2022 年,新民说陆续推出了《你的苦痛,与我相关——一位全科医生的平行病例》《旅行中的生死课》等观照生命健康的图书,在严肃的人文社科之外,逐渐开始触碰人们的情感世界。新民说慢慢变成一个综合品牌,在刘春荣的观察中,连一向偏理性的理想国这几年也多少涉猎了一些感性的话题。

身处2022 年的人们更容易相信本土原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

一頁folio 本身是一个创立近三年的新生品牌,在成立之初,产品线就分为社科和艺文两个大类,且基本保持齐头并进的状态。在社科方向上,一頁folio 最受关注、销量最好的社科书主要来自原创作者,尤其以青年学者为主,比如张笑宇的《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和李硕的《翦商》等。

变化主要体现在艺文类产品线。2022 年,一頁folio 旗下艺文类产品的定位也开始从经典文学偏向女性文学和性别主题的非虚构,恰恰说:“我们越来越想做一些更加‘有用’的书。虽然阅读之美在于其‘无用’,但某些时刻,还是希望‘做书’这件事能寄托我们对‘更好的世界’一个小小的期盼和去改变现实的欲望吧。”

2022 年社科大类下的女性题材图书数量和销量均表现突出,这是所有受访者的一致观点,也在开卷数据中有所体现。《女性主义》等在学术文化类新书中销量均较为领先,还有《我本芬芳》《看不见的女性》等一大批相关图书收获了良好的读者口碑,一时引领了阅读风向。

说起未来的期待,恰恰说,“先要活下去”。

接受不能控制的,控制能控制的

恰恰认为,对于目前所有不可控的因素,未来只会更不可控。

所以,把能控制的做到极致,是唯一的出路,比如原创、质量。

在社科图书引进方面,翻译质量一直是难点之一。这也是导致甲骨文年出书量几乎“腰斩”的原因之一。出版行业从上至下对图书品质的管控和要求越发严格,花在翻译编校上的时间和精力成倍增加。翻译品质欠佳的图书,会是一个巨大的“坑”,最后还是编辑花费大量精力来“填”。

而图书的翻译,在学术评价系统里对译者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即便是翻译一本重量级的图书,对学者本人的学术成果、职称评定都鲜少会起作用,出版机构很难吸引优秀的翻译人才。“当前整个行业或者社会对翻译质量的把控都是缺失的”,刘春荣对此提出了担忧。

此外,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引进逐年缩紧,在此情况下,出版周期就会拉长,这也是社科出版体系共同面临的难题。做原创,就成为“活下去”的一条有效途径。

2022 年,社科出版品牌世纪文景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巨大的外部压力,图书销售较上年仍实现了增长,成为年度现象级的社科出版品牌。有意识地发力本土原创,是其近年来最大的转变。

“每一个做人文社科图书的团队或者编辑,内心都是想做国内原创的。”刘春荣说。

但目前,业内人士普遍感受到,人文社科的前沿作品是有定量的。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尤其是高质量成果,能否在未来短时间内支撑起巨大的社科出版原创市场规模,是否会出现低质出版或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我们用数据和盘点给2022 年的社科出版画上一个句号,又用种种问题给2023 年甚至更长远的社科出版画出一个问号。

有关2023 年的愿望,恰恰说:“我希望公司稳定而健康,所有人的成绩和收入都见长,把出版计划里的书都好好出完。”

期待社科出版的下一个句号画得精彩、圆满。■

猜你喜欢

社科类社科学术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一束光
一束光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一束光
人文社科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