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
——基于沪深A股市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3-01-16张林,陈欣
张 林,陈 欣
(哈尔滨商业大学 会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据润灵环球统计,中国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大量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事件,如何正确引导和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是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往关于社会责任的研究聚焦于其动因与经济后果,但大量实践表明,与波特竞争理论认为的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形成竞争优势相反,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同特征,即社会责任存在同群效应[1,2]。同群效应是企业参照同群企业行为和特征做出与同群企业一致的决策[3]。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经济活动,企业社会责任更容易受到同群企业决策的影响[4]。因此,研究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为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企业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压力也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重要影响,由此逐渐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相融合的趋势。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外部稀缺资源的支持,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稀缺资源。马斯洛需求理论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表明,企业不仅应为股东创造财富,还应为自我实现而创造社会价值。相关研究也试图进一步强化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Godfrey认为企业希望从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中获得资源以形成竞争优势和降低负面影响[5]。Vazquez认为企业管理者感知的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具有正向影响[6]。贾兴平等(2016)从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消费者和媒体视角证实利益相关者压力会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7]。以上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压力和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在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越来越显著的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压力是否也会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产生影响?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以沪深A股市场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在证实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的基础上,从社会压力、行业压力和政府压力视角分析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并证实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存在同群效应。拓展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从同群企业和利益相关者视角打开社会责任决策的黑箱,为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一是以往关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的研究仅限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区域视角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作用机制,拓展了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成果;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质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也表现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同群效应,本研究从股东、员工、供应链、环境和社会五个视角展开具体分析,为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三是放松企业决策的独立性假设,从行业和区域的中观视角分析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将企业融入行业和地区环境形成空间互动效应,促使企业科学理性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提高社会责任整体水平。文章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本理论框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分析
动态竞争理论表明同行业企业存在激烈的竞争和互动关系,相似的市场和风险促使行业企业产生趋同行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认识到群体成员带给他的价值,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忽略私有信息,跟随大众行为进行决策[8,9]。同理企业也会选择在竞争中模仿同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决策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1],尤其在社会责任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行业其他企业社会责任以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10]。社会责任标杆企业也可带动同行业企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形成企业之间社会责任决策的相互响应和模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H1: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行业同群效应,即同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对目标企业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2)企业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分析
塔尔德模仿定律中的先内后外律认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11],这种企业与同群企业之间更具可比性。那么,社会责任作为面向多类型社会群体的行为,是否也遵循先内后外律呢?在社会责任领域,由于区域共同文化、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政策以及共同的利益相关者等多种因素可能促使企业形成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地理距离越近,企业之间拥有更多信息交流的机会[12],同区域企业高管在近距离交流互动中进行信息交换,企业之间就可能发生决策互动,区域相同的经济政策也会促使同区域企业形成社会责任趋同。Parsons[13]和Dougal[14]均在不同经济活动和决策中证实存在区域同群效应。可见,地理临近是导致同群企业发生决策互动的重要路径。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H2: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区域同群效应,即同区域企业社会责任对目标企业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2.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分析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消费者、员工、股东、供应商、竞争者、工会和政府等[15],这些群体都受企业决策影响或影响企业决策[16]。研究参照Wing-Hung等(2010)[17]将利益相关者压力划分为政府压力、社会压力与行业压力三个维度,研究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
(1)社会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的影响分析
社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监督,这种关注和监督同时体现在行业和区域两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能源和过量排放污染物,导致社会公众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面对强大的公众监督力和强烈的舆论压力,企业为维护社会声誉和持续竞争力,会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需要较高投入,可能占用企业经营资源,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因此,企业会参照同行业或同区域其他企业社会责任决策,争取实现社会责任和经营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社会公众监督的合法性需求,又避免过度挤占资源而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H3:社会压力对社会责任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社会压力越大,社会责任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就越显著。
(2)行业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的影响分析
行业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作用体现在行业竞争上,根据波特竞争理论,企业会采取差异化战略获取竞争优势,但追求差异化通常伴随着高风险高投入,因此,企业为降低信息成本和决策风险会选择参考其他企业决策。尤其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更加关注竞争对手的决策以便在竞争中快速采取应对措施,以提升企业声誉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会向同群企业进行信息学习逐渐形成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H4:行业压力对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行业压力越大,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越显著。
(3)政府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的影响分析
新制度理论指出企业为满足合法性需求,需要遵从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和规则。政府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会通过强制和激励的方式向企业施加压力[18],并从法律法规、责任监管和政策引导等方面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些措施都与企业属地关系密切。根据政治锦标赛理论,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会在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监督辖区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地方政府的严格监管与监督下,无论企业出于社会声誉,还是政府压力履行社会责任,都会参考同区域企业的社会责任决策,形成社会责任空间互动,从而形成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H5:政府压力对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压力越大,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越显著。
3.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同群效应分析
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也表现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同群效应。本研究在Henriques[19]的观点基础上参考和讯网将社会责任进一步划分为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实证检验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同群效应。
对于企业承担的股东责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者追求个人报酬和声誉最大化,双方效用函数不同存在委托代理冲突。股东作为企业所有者拥有绝对决策权和最终控制权,管理者出于职业安全和薪酬保障动因,面对委托代理冲突对股东承担责任是必然选择。尤其在集团化和交叉持股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企业会逐渐形成对股东责任的同群效应;对于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为保证员工的敬业和忠诚,给予员工相应的薪酬和激励,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条件,在人才竞争中会参考同行业或同地区其他企业,逐渐形成企业对员工承担责任的同群效应;对于企业承担的供应链责任,主要包括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责任,企业为争取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可与忠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保障,保证供应商的公平竞争,尤其在竞争激烈的行业或地区,企业会密切关注同群企业动向以便快速做出反应。参考同行业和同地区企业决策行为,打破竞争壁垒,降低决策成本和不确定性,在动态竞争中形成空间互动效应,逐渐形成行业和地区企业间的同群效应;对于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在中国环境监管实行属地原则的情况下,企业高管的晋升机制由强调经济效益转向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双元模式,政府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从而逐渐形成区域同群效应。从行业角度看,承担环境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社会声誉和获得利益相关者认可,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竞相履行环境责任,逐渐形成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同群效应;对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社会捐赠。《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90%的企业参与了社会捐赠。在汶川、雅安地震期间,同行业或同区域企业积极进行社会捐赠活动,形成行为趋同现象。由于慈善捐赠具有自愿属性,不存在统一的捐赠标准,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当不存在统一标准时会参照他人决策,逐渐形成社会捐赠的同群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6: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的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同群效应。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社会责任数据来源于和讯网,财务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和SCMAR数据库。剔除以下数据:ST及ST*类上市公司;年度—行业和年度—区域观测值小于10的样本;IPO年度数据;数据缺失和明显异常的样本;对连续变量在1%水平进行缩尾处理,由此得到年度—行业16659个观测样本,年度—区域17400个观测样本。行业分类采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分类标准,其中制造业采用2位代码标准,其他行业采用1位代码标准,区域分类按照省级行政区划分。具体如图2、图3所示。
图2 年度—行业样本分布图
图3 年度—区域样本分布图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企业社会责任(CSR)
学术界度量社会责任指标主要采用和讯网[1]和润灵环球[20]两个机构数据,和讯网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润灵环球数据主要来源于社会责任报告,润灵环球数据覆盖面较窄,而且和讯网除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总评外,还对股东、员工、供应链、环境和社会五个维度责任进行评分,这与本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相契合,因此,文章选择和讯网数据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指标。
(2)解释变量:行业社会责任(ICSR-peer)和区域社会责任(DCSR-peer)
借鉴Leary的方法[21],将剔除目标企业外的同年度同行业(同区域)其他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值作为行业(区域)社会责任的代理变量。公式为:ICSR-peerj,i,t=(∑CSR-j,i,t)/(N-1)(j为目标企业,-j为目标企业外同行业其他企业,i为行业,t为时间,NN为行业企业数量);DCSR-peerx,d,t=(∑CSR-x,d,t)/(M-1)(x为目标企业,-x为目标企业外同区域其他企业,d为区域,t为时间,M为区域企业数量)。
(3)控制变量
选取企业治理结构和财务特征变量(Control-F)、行业治理结构和财务特征变量(Control-PI)、区域治理结构和财务特征变量(Control-PD)和宏观因素变量(Control-E)作为模型控制变量,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界定
(4)调节变量
利益相关者压力。社会压力(Social)主要表现在公众监督,采用媒体关注指标度量;行业压力(Industry)主要表现在行业竞争,采用勒纳指数度量。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行业竞争越小,反之行业竞争越大;政府压力(Govern)主要表现为政府监督和处罚,采用企业违规次数和诉讼次数之和进行度量。企业违规次数和诉讼次数越少,说明政府压力越大。
3.模型构建
(1)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实证模型
在模型中加入目标企业特征变量作为内生控制变量(Con-trol-F)。为排除相同业务性质或同区域同政策导致社会责任趋同的因素,在模型中加入行业企业特征变量(Control-PI)和区域企业特征变量(Control-PD)作为外生控制变量。同行业或同区域企业可能由于面临相同或相似的市场环境和产业政策等导致关联效应,在模型中加入市场化指数等宏观控制变量(Control-E)。行业同群效应模型中j、-j、i、t分别表示目标企业、行业同群企业、行业和时间;区域同群效应模型中x、-x、d、t分别表示目标企业、区域同群企业、区域和时间。在行业同群效应检验时由于行业社会责任已经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回归时不再控制行业固定效应,同理在区域同群效应检验时不再控制区域固定效应。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和区域同群效应实证模型如(1)、(2)所示。
(2)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实证模型
社会压力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和区域同群效应模型如(3)、(4)所示;行业压力下行业同群效应模型如(5)所示;政府压力下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模型如(6)所示。
(3)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实证模型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业同群效应和区域同群效应模型如(7)、(8)所示。ICSRA-peer、DCSRA-peer分别表示行业同群企业和区域同群企业不同维度社会责任,其中A取值1、2、3、4、5分别表示企业对股东、员工、供应链、环境和社会承担的社会责任维度。由于和讯网调整社会责任统计口径,供应链责任和环境责任在2018—2020年数据为零,为避免估计偏误,对股东、员工和社会责任维度采用2011—2020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供应链和环境责任维度采用2011—2017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结果显示目标企业社会责任(CSR)标准差为16.921,行业社会责任标准差为6.648,区域社会责任标准差为6.446,说明行业、区域间社会责任差异小于企业间社会责任差异。对企业财务特征和治理结构控制变量进行观察,总资产报酬率标准差11.632,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差异较大。资产负债率均值47.026,标准差33.506,说明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适中,但企业间偿债能力差异较大。每股现金流量净额均值0.082,标准差0.878,说明企业每股现金流量净额较低且企业间差异不大。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变量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CSR)与行业社会责任(ICSR-peer)和区域社会责任(DCSR-peer)相关关系显著为正,说明在不控制其他因素情况下,目标企业社会责任和行业、区域同群企业社会责任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假设H1和假设H2。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4,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为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运用STATA软件进行方差膨胀因子(VIF)分析,结果表明VIF均小于3,在临界值10范围内,进一步证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受篇幅限制,相关性分析未以表格形式报告具体数据,留存备索。
3.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表3中模型(1)、(2)分别表示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和区域同群效应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行业同群效应(β1=0.552,p<0.01)和区域同群效应(γ1=0.253,p<0.01)。假设H1和假设H2得到验证。有研究表明同群效应会产生“放大器”或“滚雪球”效果[22],对ICSR-peer和DCSR-peer系数进行观察,系数均小于1,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不存在由群体行为引发的乘数效应。
表3 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及利益相关者对其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2)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表3中模型(3-1)、(3-2)分别表示社会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和区域同群效应作用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显示交乘项ICSR-peer×Social和DCSR-peer×Social回归结果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社会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λ1=0.112,p<0.01)和区域同群效应(μ1=0.060,p<0.01)均具有正向影响,即社会压力越大,同群效应越显著,假设H3得到验证。模型(4)表示行业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作用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显示交乘项ICSR-peer×Industry回归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η1=-0.389,p<0.01)。勒纳指数越小,垄断势力越小,行业竞争越大。回归结果说明行业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即行业压力越大,同群效应越显著,假设H4得到验证。模型(5)表示政府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区域同群效应作用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显示交乘项DCSR-peer×Govern回归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θ1=-0.030,p<0.01)。企业违规次数和诉讼次数越少,说明政府压力越大。回归结果说明政府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同群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即政府压力越大,同群效应越显著,假设H5得到验证。
(3)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的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表4中1~5列分别表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的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行业同群效应回归结果。其中企业履行的股东责任(α1=0.402,p<0.01)、员工责任(α1=0.389,p<0.01)、环境责任(α1=0.152,p<0.01)和社会责任(α1=0.201,p<0.01)均存在行业同群效应。企业履行的供应链责任行业同群效应不显著,可能原因为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等,供应链上存在激烈的竞争,根据波特竞争理论,企业可能会采取差异化战略形成竞争优势,而不是参考同群企业决策。因此,企业承担的供应链责任行业同群效应不显著。表4中6~10列分别表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的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链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区域同群效应回归结果。结果表明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的股东责任(δ1=0.053,p<0.05)、员工责任(δ1=0.566,p<0.01)、供应链责任(δ1=0.431,p<0.01)、环境责任(δ1=0.376,p<0.01)和社会责任(δ1=0.022,p<0.1)均存在区域同群效应,假设H6得到验证。
表4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实证检验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1.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采用和讯网社会责任等级赋值替换社会责任变量指标。和讯网对社会责任按照A、B、C、D、E进行评级,对其分别赋值5、4、3、2、1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行 业 同 群 效 应(β1=0.240,p<0.01)和区域同群效应(γ1=0.469,p<0.01),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2.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采用逐步回归法在模型中逐步增加目标企业特征变量、行业和区域特征变量、宏观特征变量做控制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行业同群效应(β1=0.559,p<0.01;β1=0.635,p<0.01;β1=0.552,p<0.01)和区域同群效应(γ1=0.263,p<0.01;γ1=0.287,p<0.01;γ1=0.253,p<0.01),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成立。
3.滞后一期数据检验
目标企业与同群企业决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进而导致参数估计偏差。使用行业和区域社会责任滞后一期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责任存在行业同群效应(β1=0.357,p<0.01)和区域同群效应(γ1=0.154,p<0.01),既解决了模型内生性问题,又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存在长尾效应,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六、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文章以沪深A股市场非金融类上司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社会压力、行业压力和政府压力视角分析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并证实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的股东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同群效应。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显著的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且具有逐渐向行业和区域平均水平靠拢的趋势;第二,利益相关者压力中的政府压力、社会压力和行业压力都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企业对股东、员工、环境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行业和区域同群效应,对供应链责任具有区域同群效应,但不具有行业同群效应。
2.政策启示
鉴于研究结论的实际意义,应激励和强化企业内外部因素,发挥行业和区域内标杆企业的领航作用,同时抑制因循守旧的马太效应,提升行业或地区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因此,本研究得出以下启示: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同群效应,行业和区域应树立社会责任标杆企业,加大对标杆企业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整体社会责任水平提升;第二,社会责任同群效应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当行业或区域出现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且不及时控制时,这种负向同群效应会使整个行业或区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对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加以及时制止,避免出现行业性或区域性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第三,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同群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促进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互动效应,提高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有效性。
3.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可供后续研究参考:一是鉴于数据和信息的可得性,只对上市公司展开相关研究,对于占比更大的非上市公司的研究尚未展开,后续将对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同群效应进行拓展分析;二是只分析了社会责任同群效应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尚未对其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后续将展开系列相关研究;三是仅从两个利益相关者分类视角研究其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后续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寻找全新视角研究其对社会责任同群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