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

2023-01-16刘勇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粘性高管薪酬

刘勇强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求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为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一定程度而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可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然而,仅从静态视角探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方案已无法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企业更需要重新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获取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创新经济学提出,创新活动是创新者、模仿者与改进者不断弱肉强食的过程[1]。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水平,需摒弃传统创新的封闭模式,通过开放外部动态创新力量实现研发成果商业转化。

作为企业市场正常运作的关键一环,成本与当期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加强经营成本管理作为提升现代企业组织绩效的重要内容[2],已成为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若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企业既可提供差异化产品及优质服务,在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又可补偿前期所有投入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有效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精准识别与深入掌握成本性态。但在现实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成本与业务量并非线性对称关系[3],这与以往成本性态认知不符。原因在于,传统成本性态理论仅将作业量视为衡量总成本的唯一因素,并未考虑管理层对现实因素的综合运作与应对[4]。这导致企业实际成本状况与预期差异较大,降低了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等操作的精准性。随着研究日渐深入,有学者对传统成本性态模型进行探讨,通过增加合理非线性因素获得比较契合现实情形的成本性态模型[5],而成本粘性即为成本性态模型的重要理论之一。实际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成本缺乏弹性,会形成较高的成本粘性。此现象可描述为收入与成本变动方向不对称,即销售收入下降时的成本下降幅度要低于销售收入上升时的成本增加幅度[6]。某种程度而言,成本粘性存在表明企业运营效率较低、经营风险较高,同时也体现管理层在面对复杂内外部环境时,依据自身认知水平做出某种战略决策。大量文献研究指出,市场多数企业存在成本粘性现象,但粘性水平可能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7]、盈余管理动机[8]、企业议价能力[9]、管理层收益[10]等因素不同而显现较大差异。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被视为与企业成本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此项能力的提升对企业成本粘性到底有何影响?可否进一步提高自身运营效率?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中的表现又有何差异?高管薪酬激励作为企业有效管理的具体举措,能否对这种影响产生调节作用?在技术创新活动日渐频繁情形下,解决如上问题有助于从动态视角了解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管理层及利益相关者持续性控制成本粘性,并由此进行成本性态管理提供针对性指导意见。

二、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变化而做出技术性变革活动的一项能力,也是提升市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动力。目前,学界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并未形成统一定义。一种观点以徐宁等(2014)[11]为代表,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涉及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转化能力在内的一系列动态整合技术性综合体系。另外一类观点认为徐宁等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为未能充分结合“动态性”特征。对此,学者熊胜绪等(2016)[12]以企业变革为研究基点进行重新界定,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通过吸收创新网络资源、重建企业技术创新流程,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一个动态过程。区别于静态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归属于更高层次,主要分为技术感知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三个方面。这一观点亦被多数学者认同[13],也是下文主要采用的划分依据。

伴随国家创新战略的多个方向推进,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经济效应亦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梳理可知,多重研究从不同层次认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经济效应的积极作用。从宏观角度看,国内外学者研究企业整体动态能力或动态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后发现,二者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14,15]。从细分维度来看,多数研究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三个细分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技术感知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与组织变革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技术机会感知能力方面,可知技术机会感知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通过感知提升企业机遇把握准确性,由此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外部威胁,更新调整企业技术创新状况,规避风险并降低经济损失。简兆权、刘念(2018)[16]研究指出,企业技术机会感知能力可以感知外部机遇与威胁,优化企业决策及长期发展战略,由此提升企业绩效。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方面,此能力是企业整合市场专业技能、运营管理经验、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等多方面资源的综合能力体现。通常来说,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可在创新过程中清晰判断自身所需何种资源,并利用对应资源提升创新绩效。组织变革能力方面,企业可结合组织学习、流程重塑、沟通参与等内容开展知识促进活动,由此突破惯性束缚,有效提高全流程运作效率及创新绩效。王玉峰等(2019)[17]认为,组织创新导向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研发,这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动力。另外,也有研究从创新投入角度出发,讨论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韩岚岚(2018)[18]研究指出,创新投入能够增加企业成本粘性,中国在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对企业创新投入越多,由此产生的成本粘性越大。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影响得到广泛研究,多数学者讨论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是作为突破企业成本较高难题的新方略,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总体较少,且主要从创新投入视角展开二者的关系研究。因此,文章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将2013—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探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并深刻讨论企业产权异质性差异以及高管薪酬激励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希望借此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为企业成本粘性管控提供有益参考。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成本粘性

作为技术感知、创新资源整合与组织变革三大能力集合的体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更高阶的一类创新力。此过程中,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投入量、拓宽投入方向、提高投入比例等方式,可优化生产模式,最大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及成本粘性。细言之:其一,技术感知能力是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所必备能力,此能力可敏锐感知市场产品、服务需求与变化,进而使企业针对性调整成本,最大化降低成本粘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管理者通过一定投入提升技术感知能力,方能优化生产模式,降低成本粘性。其二,企业只有提升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活动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缩减自身运营成本降低整体成本粘性。目前而言,企业仅增加研发投入无法大幅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更需要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来提高技术配置效率。换言之,企业需通过一定规模的投资获得市场更多有益资源,以此提高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此过程中,企业能够将部分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外包,专注于自身经营核心产品研发与高质量服务提供。这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同步缩小附加的成本粘性。其三,企业组织变革能力提升有助于脱离原有组织惯性思维束缚,形成高价值、不可替代等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粘性。具体来说,企业组织变革能够为自身营造更稳定的经营环境,同时增强投资者信任度、降低对企业的风险补偿。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资源转化,进而最大化提升组织生产效率,缩减人工、管理等成本,进一步降低相关成本粘性。根据如上理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会显著降低企业成本粘性。

2.企业产权性质的异质性

受自身财务状况、资源配置能力等因素影响,不同性质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企业成本粘性存在差异。现阶段,国有企业掌握中国国民经济命脉,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相对较强,且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骨干,国有企业承担着更多社会责任。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国有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等多重活动中更倾向于采取创新活动。此情况下,国有企业会增加更多投入来购买环保设备,同时会加大研发人员投入来提升产品附加值,而这些行为会优化现有生产模式,降低管理、生产等方面的成本粘性。相对来说,民营企业因经济、财力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多数情况下创新投入无法企及国有企业。受此影响,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增加额外技术创新投入的方式来提高附加值,也就无法更大程度上削弱自身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成本粘性。此外,国有企业会通过维护其他相关利益者合法权益的方式获得利益,如通过增加额外投入来改善技术研发环境,或增加员工福利来减少技术创新人才流失。此行为在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同时,会不断完善现行流程、管理模式,为降低成本粘性提供更多可能。但与之相比,民营企业难以为员工创造更多福利条件,较难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抑制成本粘性。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相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更强。

3.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效应

企业成本粘性大多数情况来自行为主体的动机及行为。若企业较好控制这些行为和动机,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成本粘性。在所有解决方案中,高管薪酬激励以工资、奖金等方式满足经理人的现实诉求,能促使其发挥自身才智做出更多有益企业发展的努力,如技术创新,进而降低成本粘性。详细而言,企业实际所有者聘任的高层管理者具有较高权力,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这些高管出于自利心理,决策时总为自己谋求更多利益而鲜少顾及其他利益者,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大,由此增加成本粘性。而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能够满足经理人现实诉求,降低其自利行为。也就是说,良好的薪酬激励一定程度上可激励高管付出努力,在公司业务量下降、利润降低时,利用自身管理技能及专业知识进行决策,推动各项技术创新活动。这在提高本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同时,可压缩成本降低企业成本粘性。因此,高管薪酬激励越合理,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就越高,越有利于降低成本粘性。综合以上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高管薪酬激励可以调节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高管薪酬激励增强会增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

四、研究设计

1.样本与数据来源

文章以2013—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选择制造业的原因在于:一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二是制造业数据充分,研究结果更为精准,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三是制造业企业呈现的成本粘性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为验证企业异质性,按照企业所有权性质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国有企业样本与民营企业样本。具体数据主要来源如下:所用企业原始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及wind数据库;创新研发活动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专利统计年鉴》;其他控制变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及专业网站。为使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对所选取样本数据进行如下筛选工作:一是剔除经营异常状况较为凸显ST、*ST的上市公司;二是剔除部分缺失值无法弥补的样本数据,特别是部分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情况并未按照实际情况披露的上市公司;三是剔除t-1期收入不完全的数据;四是基于研究需要,剔除销售管理费用变化与营业收入变化方向不一致的样本;五是对主要变量采取1%的winsorize处理,以此规避极端值现象的出现。经过如上处理,最终获得5983条样本数据,其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样本数据分别为3543条、2440条。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企业成本粘性(cost)

孙贺捷、王北辰(2021)[19]以销售管理费用作为成本粘性的替代变量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文章将销售管理费用划分为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用二者加和计算结果指代成本粘性。

(2)核心解释变量:技术创新动态能力(Tech)

前已述及,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融合了多项技能,具有复杂性特征,因此难以用单一指标衡量。同时考虑数据可获得性,文章区别于传统单一静态维度做法,以动态维度考察和界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这一指标。通常而言,从创新研发活动三个核心环节出发选取变量,以显著性成果衡量。对此,文章选取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强度、专利申请数、无形资产比率作为原始因子,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原有创新变量中信息重合部分提取出来,找出主要成分并综合成最终因子。接下来利用较为客观的熵权法,综合衡量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其中,研发投入强度以第t年年末披露的研发投入与企业主营业务之比进行衡量;研发人员强度以第t年末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占企业总人数之比表征;专利申请数以t+1年末专利年度申请数的自然对数指代;无形资产比重则以第t+2年末披露的无形资产与资产合计数之比来表征。

(3)调节变量:高管薪酬激励(Sen)

根据现行通用做法,将排名前三位的高管平均薪酬取自然对数,作为高管薪酬激励的具体衡量指标。

(4)控制变量

参照已有研究文献,选择如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20-22]。人力资本密度(Hum):以企业年末员工人数与营业收入(百万元)之比表征;经济增长(Gdp):选取企业所在城市当期较上一期GDP的增长率来指代;资产负债率(Zfl):选取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比值表征;产权性质(Cxz):若制造企业为国有企业,赋值为1,若为民营企业,赋值为0;销售净利率(Rob):以企业年末净利润占年末营业收入之比来衡量;资本密集度(Cpe):取平均总资产占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企业规模(Siz):以企业年末总资产指代;企业年限(Nx):以企业发展当前一年减去建立之初的年份来指代。另外,文章选取了时间固定效应与个体固定效应作为虚拟变量,从而控制时间与个体因素的影响。

3.模型设计

(1)基准模型

为探索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

式(1)中,下标i、t分别表示企业与年份;cost代表企业成本粘性;Tech指代技术创新动态能力;X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μ指代企业个体固定效应,γ表示时间固定效应,σ为误差随机项;α、β、δ表示各变量系数。

(2)调节效应模型

为探究高管薪酬激励是否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成本粘性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文章借鉴钟晓萍(2021)[2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构建调节效应模型:

其中,Sen表示高管薪酬激励;系数φ表示调节效应,若φ显著,意味着高管薪酬激励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同时,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高管薪酬激励作中心化处理,以规避核心解释变量与交互项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五、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为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第一,企业成本粘性(cost)的均值为346.336,中位数为350.785,意味着制造业上市企业成本粘性整体呈下降态势;标准差为0.301,表明所选样本的成本粘性差异相对较小;第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Tech)的均值与中位数相差19.187,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处于提升状态;标准差在0.1~1之间,表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相差较小;第三,高管薪酬激励(Sen)平均值为37.247,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52.384和15.423,表明高管薪酬激励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由此预知接受薪酬高低差异不同的高管在决策时想法各有不同,这会对企业成本粘性产生一定影响;第四,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调节变量的变化情形相似,此处不再赘述。综合而言,各变量特征具有良好描述性特征,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运算。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2.相关性分析

在展开多元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文中各变量相关性进行检验,具体见表2。经过数理计算发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成本粘性之间关系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值为-0.523,由此证实二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对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些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位于[0.045,0.235]区间,至少在1%的水平上显著。此后,分析调节变量分别与核心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系数同样显著。因此可知,此次研究所选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初步反映模型中所体现的关系,故而可以进行回归检验。

表2 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

3.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为讨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究竟对企业成本粘性产生何种影响,并获得精准研究结果,文章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OLS)、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三种方法,分别对公式(1)展开实证估计(见表3)。其中,列(1)~(3)为未加入控制变量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者回归系数分别为-0.0213、-0.0356、-0.1235,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这意味着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显著降低了企业成本粘性,假设H1得到初步验证。可能原因在于,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通过增加创新投入来提高技术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组织变革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由此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缩减相关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粘性。

表3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影响的回归结果

为缓解因遗漏重要变量而产生较大的估计偏差,文章在列(1)~(3)基础上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得到列(4)~(6)所示结果。分析可知:在OLS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中,人力资本密度、经济增长、产权性质、销售净利率、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企业年限与企业成本粘性的关系均显著为负,而资产负债率的估计系数为正。这说明除了资产负债率不构成抑制作用外,其他控制变量均对企业成本粘性产生抑制作用。

为精简运算,借助霍斯曼检验方法对三种方法的选择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随机效应模型P值小于5%的标准值,意味着在9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而固定效应模型P值大于5%的标准,说明接受原假设。因此,后续文章检验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进行研究。

4.企业产权异质性分析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发展支持不同,所承担社会责任多寡与程度也不同,因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文章按照企业所有权性质差异,分别探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成本粘性的关系(见表4)。表4列(1)与列(2)所示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估计系数为-2.8358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民营企业系数虽然为负(-1.9756),但不显著,这表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假设H2得证。可能原因在于,相较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扶持更多,且因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需要进行不断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成果会缩减各类管理环节流程,压缩运营成本,进而降低企业成本粘性。

5.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效应

表4中的列(3)、列(4)为高管薪酬激励作为调节变量时的回归结果。在未接入控制变量前,即列(3)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Tech的系数为-0.0288,交互项Tech×Sen的系数为-4.1657,二者分别通过5%、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列(4)为加入控制变量时的研究结果,Tech的系数为-1.1257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交互项Tech×Sen的系数为-3.1275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高管薪酬激励二者交互项系数显著,意味着高管薪酬激励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成本粘性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这与假设H3一致。由此可知,高管薪酬激励程度越高,越能让高管关注企业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各种投入来提高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这对降低企业成本粘性带来更多支持。可以说,高管薪酬激励的增强会扩大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

表4 产权异质性与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6.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研究结果稳健性,文章通过替换调节变量、分组回归、对变量采取滞后一期的方式展开重新回归分析(见表5)。

表5 替换调节变量与分组回归结果

第一,替换调节变量。在调节效应模型中,将高管薪酬激励这一调节变量替换为“学者型管理层持股比例”,并以学者型管理层所持有的股份数量占总股数的比值来衡量。在此过程中,文章需要设置虚拟变量对企业进行分组,将学者型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1/2的分位数样本赋值为1,未超过的赋值为0,分别表示创新投入较多企业和较少企业。对这两组数据分别进行重新回归,发现创新投入较多的学者型管理层企业回归系数为-2.0058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意味着该类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会抑制成本粘性,这与前文研究一致。

第二,分组回归。由于企业间存在个体差异,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于企业成本粘性可能存在效用差异。对此,以成本粘性水平的50%作为临界点,将国有企业划分为高成本粘性国有企业与低成本粘性国有企业,将民营企业划分为高成本粘性民营企业与低成本粘性民营企业,并进行回归。研究发现,只有高成本粘性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更能抑制国有企业成本粘性。

第三,为规避反向因果关系造成内生性问题,文章对技术创新动态水平采取滞后一期进行重新考察。研究结果依然与前文一致,且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综合来说,文章研究结果较为稳健。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成本管理是企业一直关注的重要内容,而行之有效进行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降低成本粘性。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作为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关键内容,有利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文章选取2013—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索二者之间关系,并分析企业异质性,进一步探索高管薪酬激励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国有企业中的体现更明显。高管薪酬激励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成本粘性之间起调节作用,即高管薪酬激励增强会扩大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全方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提升会降低企业成本粘性。因此,为控制企业成本粘性,企业需从以下三方面全方位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首先,企业需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工具,及时调研市场数据,并精准了解市场客户诉求变化及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整合利用多样化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并整理客户最新需求敏感信息,综合提高自身技术感知能力。其次,企业需尽快通过各种激励方案汇集创新型人才,并通过跨界交流、互访学习方式,提高人才与资源对接效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以此增强自身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最后,企业可通过创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改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方式等举措,提高组织对外部经营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可在开放式创新进程中积极进行组织变革,适度授权于技术创新部门,增强组织变革能力。

第二,大力优化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上文研究证实,高管薪酬激励可以增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即高管薪酬激励水平越高,其所提供的智力支持越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削弱企业成本粘性的作用越强。因此,要想有效降低成本粘性程度,企业还需大力优化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详细而言,企业内部董事会应设置更为合理的薪酬委员会,令其负责制定并优化高管薪酬机制和激励方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出台多元化的薪酬激励制度,通过增加底薪、绩效、节假日补助等方式刺激公司高管,降低其行为的利益偏向性,增加对企业的贡献。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出台与薪酬激励相关的优化方案,如增加生活福利,督促高管做出更多倾向于集体利益的管理决策,进一步为降低企业成本粘性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着重推进国有企业技术动态创新。研究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大多国有企业在员工数量、业务数量、设施设备上均多于民营企业,企业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因此,国有企业更应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提升,着力控制企业成本粘性。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应主动感知行业技术的最新变化,并与客户沟通感受顾客需求的动态变化,由此更具针对性地实施技术创新举措,降低多余成本消耗。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进行新混合所有制改革,让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非国有股东与高管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推进技术创新,从而降低成本粘性。在此过程中,国家要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等要素,并制定针对性技术创新扶持政策,促进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协助控制企业成本粘性。

猜你喜欢

粘性高管薪酬
一类具有粘性项的拟线性抛物型方程组
2维带部分粘性Tropical Climate方程的整体适定性
差异化薪酬管理和员工激励探讨
皮革面料抗粘性的测试方法研究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政府补助与超额薪酬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