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2023-01-16李百慧黄宝仪
□文/李百慧 冯 飞 黄宝仪
(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提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时代,新时代经济的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本文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志评价体系,分别从全国层面以及东中西区域层面实证探讨科技创新及其各项具体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使得社会发展不均衡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于高质量增长阶段。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国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果的作用,增加更多的社会基础设施,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Romer开创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需要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发展动力。Fagerberg指出,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差异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汪应洛认为,中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科技创新力度不足。李翔和邓峰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得出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及能够增加产业结构红利、推动产业链升级的结论。国内学者周文(2019)从内涵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她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提高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任保平等(2018)则从实现途径方面得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而且将经济的数量和质量结合在一起。
2、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相关研究。国外学者Kuznets(1966)的著作中强调技术创新有利于经济增长。宏观层面分析,Acemoglu(2006)、Martin(2012)认为科技创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作为中介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知识积累。微观层面分析,Markus Muelle(2006)、March(2008)认为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企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整个产业进行升级。李金昌(2019)、肖仁桥(2020)根据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分析,他们认为科技创新以经济和环境为媒介,作用于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光龙(2019)、林春(2019)、白雪飞(2019)以科技创新指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建立模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创新驱动对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提供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较为完善,但仍然有待完善的问题:(1)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高质量水平的测算具体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的文献较为匮乏。(2)在科技创新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上的实证分析尚不完善,没有很好地阐明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路径。基于此,本文在参考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造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实证模型深入探讨科技创新及其二级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以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二、理论分析
在进行理论分析之前,本文首先阐述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科技创新明确为科研投入及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资金的投入、科技知识的使用以及科研后备军的力量。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包涵经济质效、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维度,是资源相互配置、社会关系充分利用的总和。高级的经济发展状态要求提升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也要提升经济的质量。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是:
(一)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更新先进技术、改变生产要素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使得经济发展可以提效。其中,先进技术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从要素角度出发,先进技术的进步会驱动生产要素的变革,通过更新升级技术手段促使生产方式中的生产要素由初级生产要素向高级生产要素转变,改变单一驱动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从要素结构出发,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仅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等初级要素创造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缺乏效率、活力和质量。科技进步在原始要素结构中加入了人才、技术等要素,提高传统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并使各种要素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效用,减少对要素成本的过度依赖,以高质量的提升手段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成分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有机整体。科技创新可以通过自主研发的阶段化科技创新试验成果,加强发挥对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比如产业结构,宏观层面分析,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协调、绿色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通过专利效能变换新旧产业,使产业结构实现升级,资本流入方向改变,影响居民生活的主导产业也会随之改变,并逐渐适应人民的生活需求,符合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式,使得原始经济增长模式中的资源消耗减少,同时拉动产业结构向消耗低、产出高的方向前进。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使得有质量的新产品、有效率的新技术研发过程加快,生产成本降低,符合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保证经济运行稳定。科技创新通过研究人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更新保证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使得经济稳定运行。本文根据秦晓钰(2020)所引入的培养创新型人力资本研究科技创新是如何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具体来讲,它是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培养人才的科研素质,不断地为科研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一方面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人才教育培养会促进信息和知识的融合,升级进化创新环境,在新的环境中提供新的技术支撑。这样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科技教育培养会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平台使得科技人才资源的分配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更好地实现科研资源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带动经济的共享,衍生出共享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共享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全球价值链涉及多个环节,不同国家在世界产业链中分工不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决定了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具备先进技术和能够释放专利效能的产品一定在价值链中处于上游。一个国家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强,经济开放发展,就是因为科技为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多基础科学的研究、提高企业供给水平来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同时提升我国的产品竞争力。促使我国更多具备高科技研发能力和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在市场中学习更多前沿的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研发能力,拥有更多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的技术和产业。
三、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一)构建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本文参考杨丽(2015)改进后的熵值法,从R&D、专利和人才三个维度选取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文在R&D维度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支出代表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在专利成效维度选取专利申请授权数、专利申请受理数代表当年科研机构有效成果,在人才潜力维度选取本科在校人数和硕士博士在校生人数代表科技研发的潜力,高学历人才永远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军。(表1)
表1 科技创新指标评价体系一览表
(二)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本文结合上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并在参考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质效、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维度选取具体指标,构建如表2所示指标评价体系。(表2)
表2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一览表
四、实证分析
(一)相关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本文被解释变量选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H)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解释变量选用科技创新综合指数(R&D)表示科技创新,同时选用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rd1)代表R&D投入,专利申请授权数量(rd2)代表专利效能,硕士和博士在校人数(rd3)代表人才潜力;控制变量选取市场化水平(M)、政府干预程度(G)以及金融发展水平(F)三个控制变量,其中选用樊纲市场化指数表示市场化水平,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表示政府干预程度,用金融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表示金融发展水平。
(二)建立模型。基于前文的分析,构建计量模型检验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的不同维度对全国以及东、中、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参考以往文献的模型设定,设定如下面板模型:
其中:下角标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βj1和ηj1分别为截面系数;controlit为选取的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本文首先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检验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1、全国层面实证结果分析。运用Stata在全国层面分别对模型一、二、三、四进行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表3)
表3 全国层面模型回归结果一览表
表3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了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和科技创新二级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根据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来看,rd1较为显著,反映出我国R&D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其中,R&D人员全时当量的系数为0.432,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说明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是具有成效的,能够为我国带来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模型三的回归结果分析中,专利申请授权数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其系数偏低,说明我国截至2021年自主研发且具有高效的专利试验成果数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比较小,高效的专利试验成果还需继续研发,数量也需要增加。模型四的回归结果显示,硕士博士生的技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比较明显,选择投入到科研建设的人数越多,则越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东、中、西分区域实证结果分析。运用Stata在东中西区域对模型一、二、三、四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来看,R&D投入、专利效能、人才潜能都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在科技创新、市场化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等变量中,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和科技创新二级指标的系数均是最高的,所以科技创新整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度是最大的。因此,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沿海城市居多,像北京、上海等这些拥有多样优势的中心城市吸纳了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更丰富的科技资源,并搭建了较成熟的科技平台。其中,R&D人员全时当量和硕博士在校人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是最为明显的,如前文所述,东部地区拥有强大的科技条件,建立的高校众多,科研平台较完善,基础设施较完备,所以东部的硕博士在校生人数比其他地区的多,且科研能力更强,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说明东部地区研发人员产生的经济效益占优。(表4)
表4 东部地区回归结果一览表
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得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整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影响,但其系数偏低且低于控制变量。这是因为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较多,没有技术支持和创新驱动,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得科技创新没有成为中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具体分析,R&D人员全时当量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说明中部地区虽然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但是努力提升科研建设水平会使得科研投入具有一定成效。专利申请授权数的系数为0.051,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暂无明显关联,说明专利目前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专利形式,只停留在对原有技术的更新改良。回归结果中,人才潜能的系数为0.292,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这说明硕博人才的研究成果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效的。但是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整体的系数要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虽然科研投入和人才潜力确实可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并没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更大程度的影响。(表5)
表5 中部地区回归结果一览表
从表6可知,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整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影响,但其系数比中部高、比东部低。这是因为与中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并不以传统产业作为经济支柱,没有动力;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条件缺乏,科技创新平台不成熟,处于“不饱和”状态。所以,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科技创新潜力,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只要提升一小部分,就会给西部经济带来巨大的改变。具体分析,R&D人员全时当量的系数为0.218,表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其余指标的回归效果不是很明显,也侧面说明R&D投入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专利效能尚未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人才潜能的回归系数达到了0.144,说明我国在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西部地区的科研人才教育培养对其产生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多所高校和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多个基础研究实验基地,吸引更多学子投入到科研中,持续进行科研建设。(表6)
表6 西部地区回归结果一览表
3、实证结果总结。根据上文的实证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对于全国层面而言,科技创新整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度较大,甚至均超过控制变量,各项具体指标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低于大部分控制变量。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变,但是力度仍然需要加强,并且要全面发展,才能使我国经济拥有高质量的增长。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引领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部地区因其产业结构单一,专利成效较弱,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西部地区因其资源开发不够高,创新能力偏弱,所以西部在现阶段要加强其资源开发和高校基础研究。
五、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科技创新以及各项维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出:在全国层面,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影响,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指标维度来看,我国现阶段各个区域自主创新且具有高效的专利成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程度较弱,需要提高专利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科技创新整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度最大,其中R&D投入和人才潜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的R&D投入和人力投入总量不及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增长幅度较慢,但整体保持了长期的增长趋势,对于中部整体来说,科技创新没有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全国低端,高校基础研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程度最大,作用尤为强烈,但没能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西部科技创新整体无法更好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对策建议。第一,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对话,在一定层面上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我国应该多加运用互联网,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最大限度地调配可用资源,加快信息交流传播。由于中西部地区各项劣势条件,互联网方面的发展较薄弱,所以需要加强互联网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破除地区限制,促进产品流通,拉动中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增长。第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使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别转化。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促使企业提高研发效率,实现技术更新,促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政府还可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给传统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激发企业创新的勇气,早日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提升全球价值产业链的地位。我国需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投入到市场中去,利用节能高效的绿色技术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品加工链条,增加产品差异性,使得我国的产品可以持续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指导老师: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