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抗菌药物对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术后感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比较*
2023-01-16吴永文袁玲
吴永文 袁玲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骨科疾病患者人群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骨科手术与其他手术相比,其临床操作更为复杂,手术时间更长。因此,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1-2]。对于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而言,虽然手术属于清洁手术范畴,但骨科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感染高危因素较多,通常会给予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3-4]。鉴于此,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术后感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选取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8 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给予患者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感染,进行比较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88 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手术指征;(2)对相关药物无过敏史。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心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妊娠期或哺乳期;(3)合并糖尿病;(4)合并肿瘤。男98 例,女90 例;年龄20~45 岁,平均(35.26±3.16)岁;患者学历情况:初中及以下48 例,高中60 例,高中以上8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4 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于手术前0.5 h 给予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生产厂家: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310,规格:0.3 g)0.5~1.0 g,溶于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的100 mL 中,静脉滴注,术后再次用药,方法与术前一致。之后2 次/d,连续治疗4 d。
1.2.2 研究组 于手术前0.5 h 给予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生产厂家: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0945,规格:1.0 g)0.5~1.0 g,溶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 mL 中,静脉滴注,术后再次用药,方法与术前一致。之后2 次/d,连续治疗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1 h 和手术后第3 天的炎症因子、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手术后10 d 的切口感染预防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1.3.1 炎症因子指标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
1.3.2 VAS 评分 得分范围为0~10 分,其中7~10 分为重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1~3 分为轻度疼痛;0 分为无痛。
1.3.3 切口感染预防效果 评估时间为术后10 d,切口感染预防效果判断标准:显效为患者切口愈合等级为甲级,无感染;有效为患者切口愈合等级为乙级,无感染;无效为患者切口愈合等级为丙级,有感染。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炎症因子、VAS 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切口感染预防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研究组男48 例,女46 例;年龄20~44 岁,平均(35.34±3.19)岁;患者学历情况:初中及以下23 例,高中30 例,高中以上41 例。对照组男50 例,女44 例;年龄21~45 岁,平均(35.21±3.11)岁;患者学历情况:初中及以下25 例,高中30 例,高中以上3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手术前1 h,两组TNF-α、CRP、IL-6 和IL-8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 天,两组TNF-α、CRP、IL-6 和IL-8 水平均低于手术前1 h,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表1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表1(续)
2.3 两组VAS 评分比较 手术前1 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 天,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手术前1 h,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切口感染预防效果比较 研究组切口感染预防的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9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 4,P=0.029 6),见表3。
表3 两组切口感染预防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骨科疾病大多数患者往往因意外造成,而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由于骨科手术过程与其他手术相比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5]。同时,在实施骨科手术操作的过程中一些必要器械的应用对于患者局部组织尤其是软组织的损伤不可避免,从而导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较高[6-7]。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对于一些感染症状较轻的患者而言,切口感染的治疗较为简单,仅会延长切口愈合的时间,从而延长患者出院时间,增加一定的治疗成本和费用[8-9];而对于一些感染症状较重的患者而言,切口感染可能直接导致患者出现致残致死的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预防骨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对于骨科手术来说,手术及手术所带来的患者软组织损伤都会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10-11]。TNF-α、CRP、IL-6 和IL-8 均为临床常见的炎症因子,均由患者的相关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分泌[12-13]。这些炎症因子之间相关影响、相互作用。在人体遭受创伤(包括感染)应激等刺激时,这些炎症因子会被大量释放。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来说,炎症因子能够通过刺激滑膜细胞、软骨细胞等,使其进一步产生前列腺素E2、蛋白多糖酶和胶原酶,给患者软骨基质带来一定损伤,最终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加重感染风险。因此,在抗感染的治疗过程中控制炎症因子是预防干预的关键[14-15]。
既往临床研究表明,给予骨科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抗菌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从而能够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二次伤害的可能性,提高临床综合疗效[16-17]。科学合理地给予骨科患者抗菌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同时也能够避免滥用抗菌药所带来的耐药性。本院在积极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不同抗菌药物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临床报道显示,引发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细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18-20]。因此,在临床选取抗菌药物时要同时兼顾广谱和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是临床常见的广谱抗菌药物,但是头孢唑林钠的抗菌谱更广,并且药物的半衰期相对较长,有效血药浓度保持时间更长,能够比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发挥更为持久的抗菌作用。头孢唑林钠进入患者人体后,能够迅速分布全身(除头部外),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和抗菌作用[21-22]。
从本文研究数据分析,手术前1 h,两组TNF-α、CRP、IL-6 和IL-8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 天,两组TNF-α、CRP、IL-6 和IL-8 水平均低于手术前1 h,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头孢唑林钠在抑制炎症因子方面的优势,同时与国内外类似报道结果保持一致[18,23]。
同时,在改善疼痛方面,手术前1 h,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3 天,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手术前1 h,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感染预防的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9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进一步说明,头孢唑林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过程,改善了患者疼痛情况,并且显著提升了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与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相比,采用头孢唑林钠能够有效抑制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能够发挥更好的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是临床实践中可靠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