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蜻蜓二新记录种

2023-01-16汪思梦吴利霞乐志芳张世奇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黄褐色斑纹侧板

汪思梦,吴利霞,乐志芳,张世奇,虞 磊,方 杰,陈 众

(1.安徽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2.衢州市开化生态环境监测站,浙江开化 324300;3.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4.河南理工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1;5.安徽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浙江省(118°01'~123°10'E,27°02'~31°11'N)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优越,昆虫种类繁多。蜻蜓目(Odonata)昆虫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飞行昆虫之一,距今至少已有3亿年的历史[1]。蜻蜓目昆虫形态优美,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是优良的环境指示物种[2]。此外,蜻蜓目昆虫也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害虫防治、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4]。

2021年5—9 月,采用样线法对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内的昆虫资源进行调查与采集,采用网捕法采集样线左右两侧5 m范围内的昆虫,将采集到的11科63种蜻蜓目昆虫带回实验室制成标本。通过对标本整理与鉴定,发现两种浙江省蜻蜓目昆虫新记录种,分别为蜓科(Aeshnidae)的幽灵黑额蜓(Planaeschna skiaperipolaWilson&Xu,2008)和蜻科(Synthemistidae)的网脉蜻(Neurothemis fulviaDrury,1773)。所有标本均保存于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

1 蜓科Aeshnidae

幽灵黑额蜓Planaeschna skiaperipola Wilson & Xu,2008

雌性体长66 mm,腹长51 mm,后翅长44 mm。复眼蓝绿色;面部黄色;上唇基部黄褐色,后唇基部黄色,中央有1条黄褐色条纹。额黄色,中央有1个大型黑斑,约占额的3/5。胸部黑色,肩前下点较小,合胸侧面有3条黄绿色条纹,中胸后侧板及后胸后侧板的条纹宽阔,后胸前侧板的条纹较纤细且连贯。足基节为黄褐色,其余为黑色。翅透明,翅痣黑色。腹部黑色,有较为发达的黄绿色斑纹,S1节黑色,侧面有2对黄色大斑纹;S2背中线有1条中间间断的黄色窄斑纹,中部及基部各有1对三角形斑纹,侧方有长方形斑纹;S3-10背中线有窄长的黄色斑纹,中部及基部各有1对三角形斑纹,S3-8侧方基部有1对不规则黄色斑纹。尾毛大约2倍于第10节长度(图1~2)。

图1 幽灵黑额蜓(♀)Fig.1 P.skiaperipola Wilson&Xu,2008(♀)

图2 幽灵黑额蜓标本照(♀)Fig.2 Specimen of P.skiaperipola Wilson&Xu,2008(♀)

本种与浙江已有记载的遂昌黑额蜓(Planaeschna suichangensisZhou & Wei,1980)较相似,主要区别在于,遂昌黑额蜓后胸前侧板无纤细的黄绿色条纹,只有1个甚小的黄绿色斑点;从侧面看,幽灵黑额蜓的上肛附器有1个明显隆起,且略远离中点,而遂昌黑额蜓的上肛附器从侧面看纤长且平坦;遂昌黑额蜓的体型更大。

栖息环境:生活在较低海拔的山区小溪中,成虫常于傍晚活动。

观察标本:1♀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大龙头,2021-Ⅸ-17。

国内分布:中国特有,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其中,浙江为首次发现[1,5-9]。

采集人:虞磊、汪思梦。

2 蜻科Synthemistidae

网脉蜻Neurothemis fulvia Drury,1773

雄性体长39 mm,腹长25 mm,后翅长32 mm,颜色艳丽,通体呈红褐色,复眼因成熟程度和性别不同呈红褐色或黄褐色(图3)。额、前唇基、后唇基和上唇均为黄褐色,下唇为淡黄褐色;头顶、后头为褐色。前胸黄褐色,中胸前侧板覆褐色绒毛,合胸红褐色,侧面有不清晰条纹。翅颜色随成熟度变化,成熟后翅呈红褐色,翅端部透明;翅脉十分密集,臀圈靴状;翅痣长,为赤红色。足为红褐色。腹部红色,背中线及腹部第1~10节基部有黑色斑纹。肛附器黄褐色有细毛;上肛附器腹面有黑色齿壮突起,末端甚尖,微向上扬,从正面看,上肛附器末端分开约30°;上肛附器略微长于下肛附器,长度约为腹部第10节的3倍(图3~4)。

雌性体长38 mm,腹长24 mm,后翅长31 mm,形态特征与雄性相似,通体呈黄褐色。成熟后翅呈黄褐色;翅痣为浅黄色。足和腹部均为黄褐色(图3)。

图3 网脉蜻(左♂,右♀)Fig.3 N.fulvia Drury,1773(left♂,right♀)

图4 雄性网脉蜻Fig.4 Male of N.fulvia Drury,1773

栖息环境:常栖息于低海拔的湿地和水稻田附近,喜停歇在水边的树枝上。

观察标本:1♂1♀,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齐溪镇602乡道,2021-Ⅶ-05。

国内分布:浙江、云南、福建、江苏、江西、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台湾。其中,浙江为首次发现[1,6-12]。

采集人:韩杰、汪思梦。

3 讨 论

幽灵黑额蜓为中国特有的蜓科黑额蜓属(Planaeschna)成员。本属为较晚季节发生的种类,有些种类的飞行期可持续到冬季。它们大多在黄昏或弱光环境下活动,倾向于聚集成小群捕食蚊虫或单独四处游荡。白天常隐藏在溪流附近茂密的灌木丛里,身体上黑色和黄绿色相间的斑纹为它们提供很好的保护。其与头蜓属(Cephalaeschna)和佩蜓属(Periaeschna)的物种相似,但本属蜻蜓中室内部没有横脉。雄性具有一定的领地意识,雌性将卵产于溪流边缘的泥土或朽木中[13-14]。本属部分种类呈现狭窄分布的特征,可能是因为这种类型对生活的微生境要求较高,长距离迁徙能力不强,在长期的地理演化过程中被不同地域隔离。

网脉蜻隶属于蜻科脉蜻属(Neurothemis),该属在中国已知5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其他4种分别为月斑脉蜻(N.fluctuansFabricius)、褐基脉蜻(N.intermediaRambur)、台湾脉蜻(N.taiwanensisSeehausen&Dow)和截斑脉蜻(N.tulliaDrury)。浙江省除网脉蜻外,还分布有截斑脉蜻。本属的翅脉十分密集,翅痣较长,翅具艳丽色彩;交配时间通常较短,交配后雄性常护卫雌性产卵。本属通常栖息在森林边缘倒下的原木和灌木上[15];在雨季,会离开森林,栖息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中。

蜻蜓目昆虫在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对控制害虫数量起到重要作用,是对生存环境较为敏感的一类昆虫,能对所处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其物种丰富度能很好地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被认为是理想的环境评价指示生物。此次幽灵黑额蜓和网脉蜻在浙江省的发现对蜻蜓目昆虫地理分布研究以及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黄褐色斑纹侧板
一种轮胎模具
老守卫斑纹蜂
斑纹游戏的最优解
长颈鹿
绕远的斑纹鹿
瑟瑟的梦
全向可调卫星侧板安装设备设计与应用
一种建筑钢结构墙体
绕远的斑纹鹿
板栗树的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