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Z世代”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基于63所高校的调查

2023-01-16欧梨成靳旭鹏张腾之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Z世代一流受试者

欧梨成 王 壹 韩 飞 靳旭鹏,4 张腾之,5

(1.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2.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智能研究(英文)》编辑部,北京 100190;3.农民日报社,北京 100029;4.中国外文局 教育培训中心,北京 100048;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 100038)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被称作“第五次信息革命”,这彻底颠覆传统的媒介生活方式。媒介全面渗入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媒介素养通过不断演进丰富了内涵和外延。在数字时代,媒介素养上升到新的层次,逐渐生理化,并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院校共有在校生3496.13万人,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2022年数据),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893.10万人(2021年数据),这部分人群是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如下问题: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当代在校大学生群体作为最具代表性的“Z时代”的媒介素养水平如何?应该如何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发展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他们的媒介素养发展水平如何影响社会发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各层次院校,最后抽取了63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群体进行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26份。

二、文献综述

媒介素养在90年前便已经出现。而在我国,学者卜卫1997年在其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当人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介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入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各方面,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2]。如何发挥正面影响、削弱或者抵制负面影响,便是媒介素养研究学者的使命[3]。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曾指出,“生活在媒介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中,人们必须学会生存”[4],这体现出媒介素养对于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的重要性。法国学者雷吉斯·德布雷在《普通媒介学教程》中创造性提出“媒介域”概念。他认为,媒介域是一个信息和人的传递和运输环境,包括与其相对应的知识加工方法和扩散方法。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如何使用媒介,或者是否具备获取信息(知识)以及加工、扩散的能力都成为媒介素养能力指标中的一部分。自媒介素养概念在1997年提出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相关主题论文过万篇。

经过梳理,目前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范式:

(1)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与“媒介素养教育”紧密联系的,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培养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5]。1933年,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森合作出版《文化与环境: 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对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议,其基本目的是“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6]。姜红和鲁曼从理念、内容、方法三方面出发,探讨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进而提出新闻教育应该面向全人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全面培养[7]。

(2)比较视野下的媒介素养。在这一视野下,主要有城乡比较研究,中外比较研究、中西部农民媒介素养比较研究[8]等。

(3)跨学科视野下的媒介素养。在这一视野中,逐渐形成了全球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的多学科路径的研究视角。吴吟和杨劲从健康素养角度研究中国健康传播中素养测评的要点。高卫红通过讨论韩剧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视觉文化和语言艺术[9]。

(4)某一群体或某一地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这一研究视角内,涵盖了农民工媒介素养研究、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老年人媒介素养研究等。如鲍海波、杨洁、王喜严等学者调查了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10]。尉天骄对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11]。黄子吟对湖北省建始县媒介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进行研究[12]。刘俊妍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进行研究[13]。吴娜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媒介素养进行了研究[14]。

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主要从媒介使用与信息判断等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媒介素养是公民素质的基本内容,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为此,要积极探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方法[15]。何新华认为,5G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质量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组织开展大学生个体多样化自主学习;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教育;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合作平台;政府部门提供相应服务[16]。

综上,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研究对象,即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力图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将媒介素养进一步细化,基于当代语境将调查主题和问卷发放定位于“网络素养”。

三、调查思路与量化分析

围绕着“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这一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关键词进行拆分,明确研究对象为“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核心研究问题为“网络素养”;而后,对研究问题展开定义,网络素养是“识别、访问并使用网络中的电子信息的能力”,“包含互联网信息资源中的知识、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判断信息的相关性的能力、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最后,操作化定义,将网络素养划分为两个维度: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和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后续的量表及问卷设计均基于这两个维度展开,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问题的实施步骤

(一)量表设计

基于“上网注意力管理”和“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这两个维度,本研究共计划分出5个一级指标,其中,“上网注意力管理”包含“网络使用认知” “网络情感控制”和“网络行为控制”三个层面,“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包含“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和行动”和“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两个层面。而后,在5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14个二级指标,分别对应着5个一级指标。其中,“网络使用认知”包含“计划性”“觉察性”和“理性倾向”三个层面;“网络情感控制”包含“情绪激发”“情绪调节”和“情绪控制习惯”三个层面;“网络行为控制”包含“控制执行”“结果影响”和“冲动习惯”三个层面;“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和行动”包含“主动认知”和“主动行动”两个层面;“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包含“媒介效果认知”“媒介内容思考”和“媒介内容质疑”三个层面,如图2所示。

图2 三级指标划分

进行指标划分后,本研究继续操作化定义,为每个二级指标设计若干问题。从“上网注意力管理”和“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两个层面设计了2个量表,总计29道量表题,分别对应14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拟从性别、年级、高校层次三个方面对“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这三个变量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

基于此,在2个量表的基础之上,本研究设计出一套正式的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高校层次3个小题,分别对应着后期需要做描述性分析的三个层面:性别、年级、高校层次。问卷第二部分围绕量表的第一个维度“上网注意力管理”设计,问卷第三部分围绕量表的第二个维度“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设计。

具体而言,问卷的第一部分的问题包括“您的性别是”,“您所在的年级为”,“您所在学校是否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第二部分的问题包括:“我知道在网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网上明知有些行为不应该做,但我还是做了”,“上网前,我知道自己上网要做什么”,“我在网上情绪变幻无常”,“网上的我小心谨慎”,“我知道如何不让网络系信息干扰我的生活”,“我喜欢浏览网上新奇刺激的内容”,“上网时,我会沉浸在网络中,忘记周围的环境”,“上网时,要是有他人打扰我会很生气”,“我常会因为上网而不按时吃饭或推迟睡觉时间”,“我上网时间长了,再做其他事情总有些不

表1 量表设计

适应”,“网络与现实中的自己像是两个人”,“一旦要学习或工作,我就会停止上网”,“我会主动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我上网时时常想玩一小会儿,但实际却玩了很久”,“我觉得经常上网使我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第三部分的问题包括:“我反感网上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消息”,“我会对影视剧里的某个角色恨之入骨,甚至忘了是由演员扮演的”,“我会怀疑网络广告的真实性”,“我认为一篇新闻或文章只是信息的一部分”,“我喜欢在看新闻时,了解新闻发生的背景”,“我认为名人在网上和现实中的言行一致”,“我会对网上的一些新闻报道提出质疑”,“有时我会拒绝接受新闻报道里的某些观点”,“我认为网上的大部分报道是可信的”,“当怀疑网上信息是否真实时,我经常搜集信息以证明真伪”,“我会针对同一主题的信息,搜索不同媒体的报道”,“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是符合实际的”,“网上媒体的负面信息,让我觉得整个世界很不安全”。

本问卷经预调查的信效度检验后,删除了部分题项,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预调查及信效度检验

为验证量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首先做了样本量为100人(n=100)的预调查,并分别对两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为更优地展开正式调查做好准备。

1.量表一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的方法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等。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lpha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经SPSS26统计软件分析,得到“上网注意力管理”维度的信度检验相关统计数据,结果如表2。

表2 上网注意力管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检验(n=100)

由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可知,A1、A3、A5、A6、A13、A14的CITC值明显小于0.4,将在正式的调查问卷中予以删除。

本研究通过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由KMO测试值,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累积方差贡献率来进行测量。检验标准如下:(1)首先,测量KMO值大小,KMO值需要大于学术界大于0.5的最低标准;(2)其次,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应小于0.01。本研究首先对100样本的16个测量题项进行KMO检验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问卷的KMO值为0.792,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测试结果是显著(Sig=0.000),表明问卷整体效度可以接受,且各个变量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或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57.385%,大于学术界规定的50%的最低标准,再根据主成分特征特征值大于1标准下提取的最大因子数为2,说明提取了2个因子。再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旋转成份矩阵,旋转后的每个公因子载荷大于0.4,符合学术界要求表明研究中的变量通过效度检验。

2.量表二信效度检验

同理,本研究对第二个量表,即“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维度的预调查进行信效度分析。经SPSS26统计软件分析,得到“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维度的信度检验相关统计数据,结果如表4:

表4 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维度的内部一致性检验(n=100)

由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可知,A18、A22、A25、A28的CITC值明显小于0.4,将在正式调查问卷中予以删除。在效度检验方面,本研究首先对100样本的13个测量题项进行KMO检验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问卷的KMO值为0.805,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测试结果是显著(Sig=0.000),表明问卷整体效度可以接受,且各个变量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或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68.286%,大于学术界规定的50%的最低标准,再根据主成分特征特征值大于1标准下提取的最大因子数为2,说明提取了2个因子,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总方差解释

再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旋转成份矩阵,旋转后的每个公因子载荷大于0.4,符合学术界要求表明研究中的变量通过效度检验。

(四)正式调查及信效度分析

基于预调查,本研究对量表进行了修正,删除了维度一“上网注意力管理”中的A1、A3、A5、A6、A13、A14题项,以及维度二“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中的A18、A22、A25、A28题项,并正式发放问卷,最终回收有效样本1226份。

1.量表一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lpha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经SPSS26统计软件分析,得到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维度的信度检验相关统计数据,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维度的内部一致性检验(n=1226)

由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可知,各个题项的CITC值大于或趋近于于0.4,予以保留。而后,本研究首先对1226样本的10个测量题项进行KMO检验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问卷的KMO值为0.792,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测试结果是显著(Sig=0.000),表明问卷整体效度可以接受,且各个变量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或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50.460%,大于学术界规定的50%的最低标准,再根据主成分特征特征值大于1标准下提取的最大因子数为2,说明提取了2个因子。再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旋转成份矩阵,旋转后的每个公因子载荷大于0.4,符合学术界要求表明研究中的变量通过效度检验。

2.量表二信效度分析

同理,经SPSS26统计软件分析,得到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的信度检验相关统计数据,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n=1226)

由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可知,各个题项的CITC值大于或趋近于于0.4,予以保留。在效度检验方面,本研究首先对1226样本的8个测量题项进行KMO检验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问卷的KMO值为0.784,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测试结果是显著(Sig=0.000),表明问卷整体效度可以接受,且各个变量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或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61.670%,大于学术界规定的50%的最低标准,再根据主成分特征特征值大于1标准下提取的最大因子数为2,说明提取了3个因子。再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旋转成份矩阵,旋转后的每个公因子载荷大于0.4,符合学术界要求表明研究中的变量通过效度检验。

综上,本研究所开展的量表调查,信效度均通过检验,可进一步开展问卷分析,并提出若干提升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网络素养的建议。

四、两大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一)“上网注意力管理”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从网络使用认知、网络情感控制、网络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对上网注意力管理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

总体上来看,首先,受试者对网络使用的认知度较高,特别是对于上网行为的察觉性方面,仅有27.2%的受试者表示会沉浸在网络中忘记周围环境,17.6%的受试者表示在网络与现实中判若两人,24.3%的受试者认为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其次,受试者网络情感控制水平处于中等水平,55.3%受试者不认为自己在网上情绪多变,59.3%受试者表示上网时不会因他人打扰而生气,45.2%受试者认为不存在上网较长时间后再做其他事情不适应的情况。

再次,受试者网络行为控制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受试者存在一定的网络依赖性,32.7%的受试者表示常会因为上网而不按时吃饭或睡觉,60.3%的受试者表示上网时常想玩一小会实际却玩了很久;另一方面,受试者对网络行为具有一定的判断和控制能力,有71.4%的受试者表示在网上明知不该做的行为不会做。

1. 性别的差异

从性别上看,在网络使用认知、网络情感控制、网络行为控制方面,男生与女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在网络使用认知方面,女生略优于男生。如明确表示上网时会沉浸在网络中而忘记周围环境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28.4%,女生为26.8%;明确表示网络与现实中判若两人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21.6%,女生为16.2%;明确表示经常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29.2%,女生为22.6%。

其次,在网络情感控制方面,性别差异性不大。如明确表示网上情绪变幻无常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20.5%,女生为18.4%;明确表示上网时受打扰会生气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14.8%,女生为11.5%;明确表示长时间上网后做其他事情不适应的受试者在性别比例上较为一致,男女生均为27%。

再次,在网络行为控制方面,男生较女生冲动性较高,如明确表示上网时明知有些行为不该做却做了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24%,女生为9.4%;女生较男生网络依赖性略高,如明确表示常会因为上网而不按时吃饭或睡觉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32.5%,女生为32.7%;明确表示上网时常想玩一小会却实际玩了很久的男性受试者占男生总体比例为52.2%,女生为63%。

2.高校层次的差异

从高校层次上看,在网络使用认知、网络情感控制、网络行为控制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表现均优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

首先,网络使用认知方面,双一流与非双一流学校学生差异不明显。如明确表示上网时会沉浸在网络中而忘记周围环境的双一流高校受试者占双一流高校学生总体比例为30.1%,非双一流为25.6%;明确表示网络与现实中判若两人的双一流与非双一流受试者比例较为一致,均为18%;明确表示经常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双一流受试者比例为23.5%,非双一流为24.7%。

其次,在网络情感控制方面,非双一流高校学生略好于双一流高校学生。如明确表示网上情绪变幻无常的双一流受试者比例为20%,非双一流为18.4%;明确表示上网时受打扰会生气的双一流受试者比例为14.9%,非双一流为10.9%;明确表示长时间上网后做其他事情不适应的双一流受试者比例为28.2%,非双一流为26.1%。

再次,在网络行为控制方面,双一流高校学生较非双一流学生存在一定的网上行为冲动性,如在明确表示上网时明知有些行为不该做却做了的受试者中,双一流比例为15.5%,非双一流为11.9%;双一流与非双一流高校学生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网络依赖性,如在明确表示常会因为上网而不按时吃饭或睡觉的受试者中,双一流比例为34.2%,非双一流为31.8%;在明确表示上网时常想玩一小会却实际玩了很久的受试者中,双一流比例为58.7%,非双一流为61.1%。

3.年级的差异

从年级阶段看,在网络使用认知、网络情感控制、网络行为控制方面,不同年级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性。

首先,网络使用认知方面,各年级学生差异不明显。如明确表示上网时会沉浸在网络中而忘记周围环境的各年级学生总体比例在31.0%~39.1%;明确表示网络与现实中判若两人的比例较为一致,在17.4%~24.0%之间;明确表示经常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各年级受试者比例为:大一2.0%、大二3.3%、大三2.5%、大四2.0%、大五2.4%。

其次,在网络情感控制方面,高年级学生略好于低年级学生。如明确表示网上情绪变幻无常的大一受试者比例为3.7%,大四年级为2.5%;明确表示上网时受打扰会生气的大二受试者比例为7.2%,大五年级为6.8%;明确表示长时间上网后做其他事情不适应的大一受试者比例为27.6%,非双一流为26.1%。

再次,在网络行为控制方面,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存在一定的网络行为控制力,如在明确表示上网时明知有些行为不该做却做了的受试者中,大一、大二比例为11.3%、9.4%,大四、大五为5.9%、6.0%,大一新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网络行为的自控力表现明显不及后者;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要低一些,如在明确表示常会因为上网而不按时吃饭或睡觉的受试者中,大一、大二比例为18.0%、22.0%,大四、大五为15.4%、13.9%。总体可见,大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支配于电脑上网,这与大四、大五学生或因忙于毕业论文、求职就业等客观降低了网络依赖形成显著对比。

(二)“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从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和行动、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两个方面对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

总体上来看,首先,受试者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和行动处于中位水平,64.1%的受试者表示在看新闻时喜欢了解其发生的背景,42.5%的受试者表示在怀疑网上信息真实性时经常搜集信息以证明其真伪,47.7%的受试者表示会针对同一主题信息搜集不同媒体报道。

其次,受试者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处于中位偏上水平,87.1%的受试者表示反感网上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消息,75.9%的受试者认为一篇新闻或文章只是信息的一部分,80.3%的受试者表示会怀疑网络广告的真实性,57.2%的受试者表示会对网上的一些新闻报道提出质疑,60.7%的受试者表示有时会拒绝接受新闻报道里的某些观点。

1.性别的差异

从性别上看,首先,在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和行动方面,性别差异性并不明显。如在明确表示看新闻时喜欢了解新闻发生背景的受试者中,男生比例为63.1%,女生为64.4%;在明确表示当怀疑网上信息真实性时经常搜集信息以证明其真伪的受试者中,男生为46.2%,女生为41.3;在明确表示会针对同一主题信息搜索不同媒体报道的受试者中男生女生比例较为一致,均约为48%。

其次,在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方面,女生较男生更善于对媒介内容进行思考,如在明确表示反感网上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的受试者中,男生为83.6%,女生为88.2%;在明确认为一篇新闻或文章只是信息的一部分的受试者中,男生为72.4%,女生为77%。在对媒介内容的质疑上,女生对于广告类内容的真实性更敏感,男生对于新闻类信息得真实性更敏感,如在明确表示会怀疑网络广告真实性的受试者中,男生为76%,女生为81.7%;在明确表示会对网上一些新闻提出质疑的受试者中,男生为62.8%,女生为55.2%;在明确表示会拒绝接受新闻报道里的某些观点的受试者中,男生为65.8%,女生为59%。

2.高校层次的差异

从高校层次上看,首先,在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和行动方面,双一流与非双一流高校虽略有差异,但差别性不大。

如在明确表示看新闻时喜欢了解新闻发生背景的受试者中,双一流比例为63%,非双一流为64.7%;在明确表示当怀疑网上信息真实性时经常搜集信息以证明其真伪的受试者中,双一流为46%,非双一流为40.6%;在明确表示会针对同一主题信息搜索不同媒体报道的受试者中,双一流为48.9%,非双一流为46.9%。

其次,在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方面,针对媒介内容的思考双一流学校学生略好于非双一流,如在明确表示反感网上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的受试者中,双一流为88.5%,非双一流为86.3%;在明确认为一篇新闻或文章只是信息的一部分的受试者中,双一流为78.9%,非双一流为74.2%。在对媒介内容的质疑上,双一流与非双一流学校学生在广告类信息方面较为一致,但在新闻类信息方面双一流学校学生好于非双一流。如在明确表示会怀疑网络广告真实性的受试者中,双一流为80.4%,非双一流为80.2%;在明确表示会对网上一些新闻提出质疑的受试者中,双一流为62%,非双一流为54.5%;在明确表示会拒绝接受新闻报道里的某些观点的受试者中,双一流为67.5%,非双一流为57%。

3.年级的差异

从年级阶段来看,首先,在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和行动方面,不同年级阶段的差异性明显;如在明确表示看新闻时喜欢了解新闻发生背景的受试者中,大一22.2%、大二33.3%、大三36.0%、大四32.0%、大五38.2%,年长的学生与大一新生相比,更具有对新闻资讯的探究精神,这也有助于个体对信息的理性判断;在明确表示当怀疑网上信息真实性时经常搜集信息以证明其真伪的受试者中,大一30.0%、大二40.0%、大三40.9%、大四34.7%、大五36.1%;在明确表示会针对同一主题信息搜索不同媒体报道的受试者中,大一33.3%、大二31.0%、大三36.8%、大四35.3%、大五37.5%。在怀疑网络广告真实性方面,各年级学生保持了相对一致性,大一30.0%、大二40.0%、大三40.9%、大四34.4%、大五36.1%的学生表示会怀疑网络广告真实性。以上突出一点的是,大三学生在对网络新闻、广告等任何信息,均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主动认知和行动。

其次,在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方面,针对媒介内容的思考各年级学生尽管差异不太明显,但大一和大三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五个年级段中,大一新生不反感网上虚假新闻和不实内容的比例最多,而大三学生不反感比例最低、反感比例最高,其次大四、大五的学生态度也相对接近大三学生,说明随着知识、阅历及年龄的增长,青年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辨析和批判意识呈正相关趋势。如在明确表示反感网上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的受试者中,大一20.0%、大二33.3%、大三39.4%、大四33.9%、大五37.4%;而在不反感网上的虚假新闻和不实信息的受试者中,33.3%的大一学生表示不反感,只有16.7%的大二、5.6%大三、7.5%大四、8.1%的大五学生表示不反感;在明确认为一篇新闻或文章只是信息的一部分的受试者中,大一30.8%、大二27.2%、大三38.2%、大四37.3%、大五36.6%。在对媒介内容的质疑上,大二与大三学生在广告类信息方面较为一致,大二46.0%、大三40.0%,比例高于其他年级。

五、提升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本研究围绕“上网注意力管理”和“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两个维度对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认知、网络情绪控制、网络行为控制以及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批判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现基于这些问题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正确认识网络作为信息获取渠道双面性

网络作为现代青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特点。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就可以接触网络,因此对于网络的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都比较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发布主体日益多元化,资讯类、知识类、娱乐类信息更是弥漫于网络空间,这就容易生成各类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空间。因此,大学生要在网上检索的过程中,看到网络信息获取的双面性,既不能屏蔽网络这一有效的信息渠道,也要保持对网络信息的质疑精神,寻找权威来源,多方证实的真实信息。

(二)合理控制上网情绪,避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信息天生具有导向性,信息获取同情绪变动有密切关系,如果被网络情绪所左右,则会影响上网者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当前,社交网络发展快速,大量网民都成为社交网络中的一份子,社交网络作为线上交往平台,很容易被情绪化事件带风向,例如娱乐明星出轨、偷税漏税、道德败坏等网络“大瓜”。在校大学生如果被这些娱乐和所谓的“热点”事件牵着鼻子走,很容易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其中,也很容易被这些事件双方的说辞绕得云里雾里。甚至,有些年轻人会难以控制自己,在网络空间发泄情绪,加入“骂战”,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校大学生要在情绪化的网络传播中保持理性,不要让自己轻易被网络情绪所裹挟,迷失自我。

(三)做好网络使用的时间管理,保持健康合理的网络使用习惯。

当前,移动互联网视频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各家媒体和互联网公司都在短视频上发力,短视频作为一种流媒体产品很容易让用户不知不觉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其中。在校大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必要的信息接触不能少,但是在使用互联网时保持时间管理能力也非常必要,过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机屏幕上不利于青年人的视力和智力发展,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保持良好上网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提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自觉抵制虚假信息。

新冠疫情依然肆虐的当下,大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影响,线上学习、线上会议、线上购物、线上交流、线上娱乐成为一种常态。要注意,越是在疫情持续发展、防控压力重的情况下,普通人的情绪波动越大,社会舆论越是鱼龙混杂,谣言和谎言也有了滋生的土壤。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大一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比较,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度较高,而对于信息背景主动溯源、辨析与批判意识较低。可以看出,青年在校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通过不断接受知识、增加生活阅历,心智逐渐成熟的变化历程。在校大学生要明辨谣言谎言,时刻警惕不实信息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威胁和困扰,主动抵制虚假信息,为构建清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

Z世代一流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中国“Z世代”:花得多担忧少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截留“Z世代”
快手收购A站听老铁讲述“Z世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