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S回声模型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及对策研究
2023-01-15甘水玲
甘水玲,戴 杨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 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 / 上海市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中心,上海 200031)
1 研究背景
近几年国内外科技人才竞争激烈。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法律文件,企图通过立法限制海外科技人才来华工作和交流,我国关键前沿领域的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变窄、困难增加。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常态化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也对人才寻访、人才发现、人才流动和人才引进等工作带来更大挑战。但机遇并存,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得海外科技人才回流意愿逐渐增强,我国人才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逐步提高,中国城市成为科学家选择热点。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促使全球科学家的未来迁移意向出现显著改变,一些学者的选择由欧美城市转向中国城市[1]。二是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显著提高,越来越多海归都选择回国工作或创业。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秋招早鸟报告》显示,2020年参加秋季校园招聘的留学生同比增长了94.3%,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65%。吴瑞君和陈程[2]提出海外留学人员毕业后大多选择回国就业;高子平[3]提出海外华人科技工作者回流意愿都稳步增强,尤其是具有海外理工科背景的博士。
上海是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阵地之一。鲍威等[4]通过调研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海外高端人才的归国意愿,得出海外高端人才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归国意愿,就业城市首选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且就业单位主要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于博等[5]提出后疫情时期上海等城市已出现海外人才回流的新迹象,且海外人才在国内城市之间的流动是以一线城市为主的循环状态。但目前上海、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和开发还存在诸多不足:国际人才集聚度不高、对海外一流人才吸引力不大,人才制度和发展环境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6],海归中高端人才占比不高、整体偏年轻化以及流入总数远低于北京[7],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激励措施不足[8],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知晓度有待提高(顾玲琍等,2019)[9]等。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海肩负重任,并致力于在雁阵格局中发挥“头雁效应”,彰显国际化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人才平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把平台的联系做广、能级做强、影响做大,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而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是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部署的重要举措。精准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外科技人才显得更加重要。当前亟需完善和厘清上海市海外科技人才引进的内涵逻辑和运行过程,为最大限度消除引才障碍、优化策略提供参考和支撑。
2 基于CAS回声模型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的内涵逻辑
2.1 复杂适应系统、回声模型的内涵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核心呈主体具有主动适应性,由主动适应性产生复杂性[10],包括聚集性、非线性、流动性、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及积木7个要素。主要思想是主体通过与其他主体和环境的交互,使用或消耗系统的某种资源的过程[11],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调整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12]。
回声模型则是复杂适应系统(CAS)中用于规范和探讨主体间适应的交互作用的机制,或复杂适应系统(CAS)中多样性的信息处理[13]。主要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进攻机制,使主体与其他主体主动联系、接触;二是防御机制,使其他主体主动与自己产生联系时,决定行与不行。
2.2 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的特征
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以下简称“引才路径”)是贯穿上海区域发展科技人才需求库(以下称“流入库”)和海外科技人才储蓄库(以下称“流出库”)的纽带,其中流出库的主体由各类海外科技人才组成,流入库的主体由上海市的用人单位组成。该路径具有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基本要素特征。
(1)聚集性。引才路径中,由于两个库中各主体自身发展需要,使得具有符合条件的海内外科技人才集聚,同时科技人才通过在库中的适应性学习,经过内外部资源的不断加持,库中科技人才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同时,个体的主动适应性行为聚集引发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促进区域一体化或协同、技术联盟或合作、更多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聚集现象的涌现。
(2)非线性。引才路径中,两个库中的主体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创造性,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科技人才的职业选择、区位选择是一个多层次、多方向、多变量影响的的非线性行为。同时,科技人才的主动适应性使得其内部的信息、技术和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与其他主体和外部资源的交互作用也具有不可预见性。
(3)流动性。引才路径中,两个库中的主体自身间存在矛盾和差异,存在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流动。当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充分时,都会影响或决定海外科技人才的流动规模、流动趋势、流动方向及流动速度。
(4)多样性。引才路径中,其多样性体现在:一是科技人才结构具有多样性。科技人才是两个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方向结构多样、能力水平结构多样等,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与所在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交环境等之间多种形式的融合,对资源整合、技术学习、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提升大小也不同。二是科技人才发展资源具有多样性。科技人才所处环境具有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政策宣传、人才培训、融资服务等多方面资源,支持科技人才的生存和发展。
(5)标识。引才路径运行过程中流出库和流入库的全体具有不同层次,是主体自身为了集聚或维持边界而存在或形成的一些特征要求。其功能主要是为了使双方主体进行相互识别、筛选和合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引才路径运行效率和结果。
(6)内部模型。引才路径运行过程中,根据流出库和流入库中主体的不同层次,而对应有自己的内部机制,即具体处理问题积累的经验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结,对于整个引才路径来讲,统称为内部模型。
(7)积木。引才路径由大量简单积木组合而成,复杂性不在于积木的大小和多少,而在于积木之间自由组合或重新组合。因此,引才路径运行过程中,原积木组合成主体的内部机制,而不同主体的内部机制组合成新的积木,最后各个积木的组合演化形成内部模型。
2.3 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的内涵逻辑
引才路径中,流出库与流入库的资源不尽相同,具有互补性,且流出库中海外科技人才和流入库中海外科技人才都具有主动适应性,存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主动行为,并在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内部模型和积木机制作用下,各主体标识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层次性逐渐分明,通过标识相互识别、进行集聚等交互作用,改变自身结构、行为方式或所处位置。回声模型则是规范交互作用过程中的模式,主要是将标识分为进攻标识和防御标识,各主体的进攻标识和防御标识进行交互作用。因此,基于CAS回声模型理论,可以构建引才路径的回声模型。而根据交互作用机制进行的过程,引才路径可以分为4种类型:双向匹配、主动招才、限制引才及自由流动,其中双向匹配、主动招才和限制引才3种类型在进攻与防御机制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如图1所示。
图1 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
(1)双向匹配。即流入库和流出库的进攻标识相互匹配。具体表现为:流入库主体由于区域发展、市场竞争等需要,产生科技人才引进的需求,进而形成相应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引进标准和清单、国际竞争和抢夺等进攻标识的主动引才行为,同时流出库中的人才也存在到沪发展意愿或寻找到沪发展机会等进攻标识的主动行为,两者进行交互,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换、市场机会的识别和争取等双方自主选择过程,最后完成海外科技人才流入上海的过程就是双向匹配的引才路径。两个库的主体不仅要具备获取资源的发现能力,还要能够快速获取、有效识别、高效适应等能力,这就涉及到匹配质量。此外,主体层次因内部模型和积木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需求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匹配速度至关重要。
(2)主动招引。即流入库的进攻标识与流出库的防御标识博弈。具体表现为:流入库主体由于区域发展、市场竞争等需要,产生急需紧缺的科技人才引进需求,进而形成相应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引进标准和清单、国际竞争和抢夺等进攻标识的主动引才行为,同时流出库主体丝毫没有到上海发展意愿,没有寻找到沪发展机会的行为,或存在主体到沪发展弊大于利等情况形成防御标识,两者产生交互作用,包括情报信息获取与交换、市场机会识别与考量等,最后完成海外科技人才流入上海的过程就是主动招才的路径。
(3)限制引才。即流入库的防御标识与流出库的进攻标识博弈。具体表现为:限制不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流入。
(4)自由流动。即不受流入库和流出库的束缚。在上海与海外之间,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接受市场考验的情况下自由来沪选择职业。
2.4 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运行过程分析
以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的主要特征和内涵逻辑的解读为基础,结合上海近50家用人单位的调研访谈,认为4种类型的引才路径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上都会经历人才发现、紧密联系、双方博弈、人才引进等环节,每个环节交互作用时的标识内容各有不同且动态变化。因此,通过对每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也不同,是实施精准引才的关键。
(1)人才发现阶段主要是确定标识和科学识才。该阶段有3个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是用人单位较难获取海外科技人才的地理位置和详细信息,海外科技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不畅通,招才无方向;二是用人单位与海外科技人才之间缺乏专业平台建立联系,用人单位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海外科技人才以供遴选,而海外人才也很难找到国内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三是对海外科技人才寻访、识别、评估和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能级不够,国际高水平人才互认机制有待完善,如当前高校、科研院所等对科研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普遍存在“35岁之前”的年龄限制,选拔标准较单一,缺乏对海外科技人才引进的国际标准和多元化的识别方式。
(2)紧密联系阶段主要是标识交换和建立信任。该阶段的主要问题是较难与海外高端人才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新冠疫情全球化常态化背景下,虽然能够取得联系,但见面交流困难,只能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沟通,而由于中美博奕升级等原因,线上沟通内容较有限,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建立彼此信任不易。
(3)双方博弈阶段主要是标识甄别和匹配。该阶段是引才路径中最复杂的环节,双方主体的标识伴随主体自身内部机制和积木作用而动态调整,包括自身的状态、功能及需求等以适应环境,或与其它主体进行合作或竞争,从而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
3 上海市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路径优化建议
3.1 强化高层次海外科技人才发现功能和服务水平,提升主动招才的路径效能
(1)针对顶尖海外科技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双聘制度。支持和鼓励上海市用人单位与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高校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实行更加开放的双聘制度,比如在双聘期间高校不再进行考核,保留香港、澳门等高校或机构退休后待遇,由上海市用人单位给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取得重大突出贡献者予以个人和双聘机构相应的国家级荣誉和奖励。
(2)优化人才发现机制,加大高层次海外科技人才库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海外科技人才库建设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海外科技人才库“雷达”作用,完善人才发现和定位系统研发;发挥海外科技人才储备的“望远镜”作用,持续深化海外科技人才准入的识别功能、分类评估功能;加强统筹海外科技人才库的资源集聚。包括与海外科技人才服务团队加强合作,全方位提升专家平台建设的质量和广度,持续动态更新海外科技人才最新信息,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数据基础。
(3)成立市级人才集团。不断创新专业化、市场化的手段推进引才工作,同时配合政府部门人才项目实施、调动人力资源服务商资源,包括精准掌握人才政策和意图,减少政府、单位及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推进人才项目落地,如人才住房补贴、人才专业培训等。帮助人才获得更优待遇、拓宽发展空间、释放潜能价值,同时使政府项目能够落地见效,促进人才市场优化配置。
3.2 健全海外科技人才引进的“国际标准”,提升双向匹配、自由流动的引才路径效率
(1)完善各行各业科技人才能力认定“国际标准”。比如尽快形成各领域(尤其本市亟需紧缺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相互认可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国际高技能证书”清单,破除高层次海外科技人才流动的地理文化差异障碍,拓宽海外科技人才引进的职业认可空间。
(2)建立多元化的海外科技人才评估标准。首先,制定国际同行评议和多元化人才引荐机制管理办法等,形成政府部门、科协学会及研究会、行业或企业商会、欧美同学会、国际社区业主委员会和居委会等社会组织的同行举荐对海外科技人才进行分类评价与认可,多方推荐与引入的渠道和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市场识才、用才、爱才导向作用,鼓励各用人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特色建立国际通用的引才标准和制度,探索在人才项目支持过程中,给予信用良好、科研实力强的用人单位自主评价科技人才的权限。
3.3 大力支持和鼓励海外科技人才来沪创新创业
(1)分梯度加大海外科技人才来沪创业的支持力度。面向年轻创业人才,着重发挥项目资金的支持作用,如在项目经费上适当提高创业资金使用的灵活度或比例等;面向具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人才,重点发挥项目支持带来的资源集聚和便利作用,如打通支持企业创新创业项目与金融信贷系统的衔接,使得入选者在信贷评估中可以获得额外加分等;加大面向企业的科技人才计划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申报项目的培训,简化企业申报项目的流程。
(2)协同多方力量合力扶持和鼓励海外科技人才来沪创业。政府以入股的方式设立产业基金,鼓励有创业意向的人才积极参与进来,并于后期增值后允许创业人才按原价购回。形成海归创业包容机制:实施后期创业结果评估,制定跟踪计划、再激励计划,探索创业失败的包容机制,包括退出和保障措施,营造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比如参照《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按照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上海浦东引领区个人破产法规”,可将重点领域创新创业资助计划入选者纳入享受范围。
3.4 完善国际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1)提升国际科技人才集聚区的服务能级。包括国际科技园区如张江科技城、漕河泾科技园等上海六大科创基地;国际社区如碧云、古北等;国际科技活动和文化交流活跃区如在静安、黄浦和陆家嘴等地区;国际校区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海内外国际人才集聚较多的区域。组织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相关的国际沙龙活动、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宣讲活动等,建立居民生活指导、涉外法律等咨询服务专窗。
(2)建立国际科技人才风险预估和安全防范机制。将海外科技人才纳入法治规范管理,为上海市作出贡献的海外科技人才提供合理的法律保护,保障海外科技人才的人身安全和个人利益不受损。相关部门定期对海外科技人才工作进行安全评估,以便及时动态调整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