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3-01-15吴白云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电商

王 影,梁 祺,吴白云

(1.常州大学 经济学院;2.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1;3.景德镇陶瓷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0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极大地促进了跨境电商这一国际贸易新业态的迭代升级,使得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多方商业主体可以借助统一的线上平台,顺利完成询价、沟通、支付、结汇等交易活动。与一般贸易模式相比较,跨境电商强调互联网平台的价值,更加关注数据要素智能化应用为基础的商贸流通,可以明显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当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诸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持续活跃在B2B或B2C领域,为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贸易提供服务。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仍达到1.98万亿元,成为新时期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高速发展的跨境电商贸易模式也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其中,经济学院作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基地受到冲击。王唯薇[1]研究指出,无论是理论教学的内容体系,还是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经济学院均带有较深的工业经济时代烙印。经济学院设立专业课程体系过多强调人文性、精细化、专业化知识领地的重要价值[2]。这在降低专业门槛、促进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易于形成知识壁垒与信息孤岛,与注重互联互通,学科交叉的跨境电商业务特征格格不入。为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高校亟需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本文在分析跨境电商人才的技能需求后,进一步探析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方案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常州大学教学改革要求,从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两个层面,提出创新培养方案的建议。

1 跨境电商人才的技能特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高效率完成不同国家与地区商业主体间的交易,对高质量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有了新的要求:

(1)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跨境电商的从业者而言,应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借助电脑或移动终端工具软件完成前期的网络营销、中期的物流追踪、支付结算,以及后期的客户关系维护等多个细分环节的任务,这意味着跨境电商人才除了具备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操作常规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在线数据分析等计算机实践操作知识。

(2)较高的进出口电子报关水平。互联网技术发展,促使进出口货物向海关传递报关单进入数字化阶段。由此,跨境电商人才应当具备电子数据报关单的系统操作技能,比如,熟练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向海关联网服务器发送报关单电子数据的操作流程。

(3)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跨境电商背景下,由于会接触不同的消费群体以及企业,所以要求电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跨境电商的交易对象来自全球,外语水平的要求不单单是英语还包括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韩语等各种语言的灵活应用,从而确保业务谈判顺利进行。为此,跨境电商人才应掌握2~3种语言的日常用语,尤其是有能力借助各种翻译软件,完成与国际客户间的商务沟通。

(4)其他综合能力。跨界电商牵涉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此,合格跨境电商人才应有能力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高质量的运营管理。这是对跨境电商人才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数字资本的综合素质需求。

2 传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多条途径。既有高校在工商管理学科下设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也有高校认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育隶属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甚至有高校强调技术特征,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放在计算机专业领域[3]。这种多学科领域培养现象说明,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典型的学科知识交叉特征。由此,过度强调专业学科边界的传统培养方案面临挑战。

2.1 传统培养方案中思政教学重视不够

跨境电子商务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跨国界商贸沟通,更牵涉政治、文化、甚至意识形态层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合作契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中国传统工艺,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友人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为此,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思政课程予以充分重视,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挥思政课程功能,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2.2 传统培养方案与跨境电商发展趋势适应度不够

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理论课程,虽然强调了线上平台的应用价值,但对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却少有涉及,跨境电子商务方向课程体系存在滞后。比如,大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实践中发掘客户需求,是简化贸易流程、提高决策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有关跨境电商业务流程中如何运用Python、R、NoSQL等大数据分析工具的课程较少。研究发现[4],区块链技术在海关监管、国际支付等跨境电商环节中的应用,而培养方案却忽视对前沿理论和技术的讲解,难以打开学生的专业视野,造成学生毕业和上岗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差距。即便部分课程设计有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安排,但对编程语言、算法、数据分析等核心知识的要求不高。这容易导致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两条平行的教学轨道,让学生难以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的应用逻辑,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求。

2.3 传统培养方案实践课程针对性不强

跨境电子商务对人才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企业需要具有一定跨境电商业务经验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专业培养目标一方面要求对跨境电商平台熟悉,另一方面要求能够处理交易流程、物流管理、报关结算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现有培养方案来看,虽有跨境电商实践教学模块的课程安排,但主要是国际单证制作、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代等单项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5]。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流程应充分体现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但缺少从商品选择、营销推广、平台运营、物流追踪、保税仓储、报关保险、订单配送、结算结汇、售后服务等跨境电子商务全过程的综合实训课程。混同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培养方案,让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比不同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比如供应商分销平台、垂直电商、入驻平台、C2C等,分别设计电子商务业务实训模块。但是,跨境电商的实训教学较为常见的是沿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影响跨境电商运营绩效的因素,却忽视了案例教学意义[7]。跨境电子商务的案例库建设只付诸于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经济学院设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问题导向的内容,易造成实践教学目标的偏离。

2.4 传统培养方案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被弱化

教学实质不仅在于老师讲授,更在于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应是“教”与“学”的统一。但是,在传统培养方案中,跨境电子商务理论课程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比如《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6学时,跟课实验仅占8学时。一门以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的课程,却成为教师“填鸭式”理论灌输的载体。即使教师在实际授课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做出特色性变化,以调动课堂现场的积极性。但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始终存在学生参与度不足、师生互动有限的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展现[6]。

3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目前,为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变革,需要充分发挥新形势下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常州大学改革教学培养方案,完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育机制,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发展。

3.1 推进课程群建设

跨境电子商务知识具有文、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为此,常州大学经济学院(以下简称经济学院)在培养方案中,适时推动跨院系团队合作,共同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的课程群体系。比如,在第一学期增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导论》,通过课程模块化设计,实现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领域专业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备课、讲授与考核,从思政、运营、制度、技术等多个角度,让学生综合理解内在的课程逻辑,为今后教学指引方向。通过教师的课前引导、课上讲解与课后讨论,更能助力学生触碰跨境电子商务的前沿,尤其是涉及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性较强的知识,由计算机学院教师授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加大学习投入。同时,课程群建设坚持行业引领培养方案修订、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原则,通过邀请产业教授加入,使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始终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标准,持续增强跨境电子商务教学的新颖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让培养体系紧跟社会实际需求[7]。具体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群建设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群建设主要思路

3.2 提高实验课程比重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从以往的教学效果反馈来看,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带有典型的文科特色、实际教学过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即便实际教学中有跟课实验、专项实验等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课程设计,但长期以来仍是沿用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摩学习,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针对这一状况,经济学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提升实验课程比重,要求核心课程的实验学时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50%,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强化对跨境电商业务操作能力的重视。并且,针对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过程与评价也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要求涉及跨境电商平台模拟软件的操作,更要求学生利用跨境电商教学仿真平台,全流程模拟店铺开设、网络运营、电子报关、跨境结算等各个交易环节,帮助学生从整体视角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的实务运营能力。为更进一步丰富教学载体,创新教学形式,基于实验教学平台,经济学院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定制设计虚拟现实软件(VR),并将其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准实验、定性实验及综合实验教学。由于虚拟现实软件不同于以往信息技术,更具有典型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特征,需要模拟仿真更多不同的现实应用场景[8]。

3.3 构建以赛促学机制

跨境电子商务极具实务性,人才培养应当坚持“面向市场、满足应用、按需培养”的原则。为拓展专业视野,结合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要鼓励学生参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比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已有专项内容设计,比如经济学院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竞赛专栏,指派有比赛辅导经验或电商从业经历的教师,不定期发布赛事知识与信息,引导学生练习跨境电子商务操作技能,积极与行业最新要求接轨。并且,新的培养方案强调在经过学校模拟比赛优选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跨境电商专业能力大赛等,灵活利用制度设计,包括从奖金、优先评定奖学金、额外工时补贴、推荐年度考核优秀等多方面奖励参赛的师生,极力促成各级比赛的递进良性促学机制。以赛促学,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加大学习投入。为此,经济学院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强调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应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证书考试为检验、专业比赛为引导、实务操作为提升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突出以赛促学机制的重要价值。

3.4 优化校企协同合作

校企合作属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学生而言,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有机会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跨境电子商务的职业素养;对学校而言,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承接跨境电商业务,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实践,促进“双师型”教师培育;对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定制化人才培养,为企业招聘节约成本,利于企业持续运营。为此,经济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倡导提升校企合作质量。比如,依托常州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以课题合作形式,由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由此形成实习、实训、就业、能力提升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践教研体系。

4 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实践操作技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框架,建立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并重的全面、规范、科学、开放的培养方案[9]。通过经济学院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过程中的改革创新,推进课程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比重、构建以赛促学机制以及优化校企协同合作等措施,以综合应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专赛融合模式将跨境电商教育和行业需求有机结合,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跨境电子商务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