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书局点校本《历代宅京记》指瑕

2023-01-15解国旺

殷都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库点校顾炎武

解国旺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二十卷,又名《历代帝王宅京记》,与其编撰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名,系我国第一部辑录元代之前都城历史资料的专书,集中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史料价值很高。“《历代宅京记》的抄本很多,刊本也有数种。我们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来贤堂刊本为底本,并参校了《槐庐丛书》三编本、《碧琳琅馆丛书》本和北京图书馆藏的清抄本,它们之间在某些字句上的歧异,多是传抄所误。”(1)(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说明”第1页。中华书局出版的于杰先生点校本应该说是一部精校本,选择善本作为底本,参校以其他知名抄本,确保了点校本的质量。就《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下简称“中华书局本”)《出版说明》所见,未见参校《四库全书》本。现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所录《历代帝王宅京记》(2)(清)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71页。(简称“四库本”)、天一阁藏明崔铣《彰德府志》有关内容与中华书局本对读,就其主要不同汇列如下。

一、四库本与中华书局本的主要不同

第一,四库本书名作《历代帝王宅京记》,与中华书局本《历代宅京记》书名不完全相同。第二,四库本根据体例要求,首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中华书局本作为《附录》载于书后。但是,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言,中华书局本所录不完整,四库本有“此为湖北采进本,首尾悉备,较为完足,故据其卷第著之于录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月恭校上”数句(3)(清)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2册,第571—572页。,中华书局本未见。就四库馆臣所言,应该说四库本《历代帝王宅京记》所用湖北采进本不仅“首尾悉备,较为完足”,而且编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版本时间也比“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早29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时,在介绍版本和点校时不知为何未提及时间更早、又较为完足的四库本,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第三,四库本限于体例,未列目录。仅就二十卷分卷题目而言,四库本分卷胜于中华书局本。“与《四库全书》本比较,卷一、卷二、卷十九、卷二十从内容到分卷基本相同。其余十六卷内容大体一致,但卷帙断限多有差异。或许四库本多经后人传抄整理,分卷更为合理,正如《四库提要》所说该本‘首尾悉备,较为完足’。”(4)李廷勇:《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析论》,《文献》2000年第4期,第176页。第四,四库本就收录内容而言,较中华书局本更多、更完整。中华书局本有多处明显缺漏,总字数在1500字以上(详见下文)。这些缺漏致使上下文中断,文意混乱,直接影响对顾炎武文献的研究,容易导致对中国古代都城资料的误读,应当补齐所缺文字,恢复历史著作原貌。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卷第十一 邺上”“卷第十二 邺下”主要来源于明崔铣《彰德府志》的“邺都宫室志”部分(5)(明)崔铣:《彰德府志》,天一阁藏嘉靖本。。崔铣《彰德府志》据北宋《相台志》编纂而成(《相台志》已亡佚),全书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邺都宫室志和杂志,共八卷九门。就中华书局本卷十一、卷十二而言,《彰德府志》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二、中华书局本与四库本等文献对勘指瑕

1.缺漏当补

(1)“《外戚传》曰”条:“白玉阶,璧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师古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其釭中著玉璧、明珠、翠羽耳。釭音工。】”(6)(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49页。

四库本:“白玉阶,璧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服虔曰:釭,壁中横带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师古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其釭中著玉璧、明珠、翠羽耳。釭音工。】”(按:凡四库本方框内文字均为正文中作小字双行注释文字。下同,不再说明。)

按:点校本无“服虔曰:釭,壁中横带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一段文字,当补此18字。其中“壁”与“璧”字形相近而误,当作“璧”。

(2)“地皇元年秋”条:“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持节,及侍中常侍执法杜林等数十人将作。【师古曰:将领筑作之人。】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师古曰:自建章以下,至阳禄,皆上林苑中馆】”(7)(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50页。

四库本:“地皇二年秋”:“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持节,及侍中常侍执法杜林等数十人将作。【师古曰:将领筑作之人。】乃博征天下工匠诸图画以望法度算,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师古曰:自建章以下,至阳禄,皆上林苑中馆。】”

按:点校本缺“乃博征天下工匠诸图画以望法度算”,当据四库本补15字。

(3)“《礼志》曰:汉仪,季春上巳”条:“赵王伦篡位三日,会阊阖三门,北有大夏、广莫二门,司隶校尉、河南尹及百官列城内也。”(8)(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22页。

四库本:

赵王伦篡位三日,会天泉池诛张林。怀帝亦会天泉池赋诗。陆机云:“天泉池南石沟,引御沟水,池西积石为禊堂,本水流杯饮酒。”亦不言曲水。【《南齐书·礼志》“本”作“天渊池”。】

《晋书·武帝本纪》曰:泰始二年秋七月卒已,营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

十年冬十一月,立城东七里涧石桥。

太康十年冬十一月,含章殿鞠室火。

《五行志》曰:太康五年五月,宣帝庙地陷梁折。八年正月,太庙殿又陷。改作庙,筑基及泉。其年九月,遂更营新庙,远致名材,杂以铜柱,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至十年四月,乃成。十一月庚寅,梁又折。明年帝崩,而王室遂乱。

《宋书·礼志》曰:改筑太庙于宣阳门内,穷极壮丽。

《晋书·惠帝本纪》曰:永兴元年夏六月,新作三城门。

《地理志》曰:河南郡,汉置。统县十二,户一十一万四千四百,置尹。

洛阳置尉,五部三市,东西七里,南北九里。东有建春、东阳、清明三门,南有开阳、平昌、宣阳、建阳四门,西有广阳、西明阊阖三门,北有大夏、广莫二门、司隶校尉、河南尹及百官列城内也。

按:自“赵王伦篡位三日,会”后至“阊阖三门,北有大夏、广莫二门。司隶校尉、河南尹及百官列城内也”前,中华书局本缺漏325个字。当补。于士倬先生《〈历代宅京记〉订误一则》:“共脱去400余字,致文意混乱,且使人误会‘阊阖三门’以后文字均引自《宋书·礼志》。”(9)于士倬:《〈历代宅京记〉订误一则》,中华书局,《书品》2008年第5辑。所言甚是,实际脱文不足400字。

(4)“东都城,右成皋”条:“武成之北曰寿殿。”(10)(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58页。

四库本:“武成之北曰德寿殿。”

按:中华书局本缺字正可以据四库本补全。

(5)“曰:孝文经邺,登铜雀台。”(11)(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68页。

四库本:“《崔光传》曰:孝文经邺,登铜雀台。”

按:中华书局本“曰”前无主语,显得突兀。正当据四库本“《崔光传》曰”补全。

(6)“显阳殿”后至“逍遥楼”前缺一段文字。(12)(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77页。

四库本:“显阳殿”条:“《皇后传》曰:旧显阳、昭阳二殿,太后、皇后所居也。永明中,无太后、皇后。羊贵嫔居昭阳殿西,范贵妃居昭阳殿东。宠姬荀昭华居凤华柏殿,宫内御所寿昌画殿南阁置白鹭、鼓吹二部,乾光殿东、西头置钟磬两厢,皆宴乐处也。上数游幸诸苑囿,载宫人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夜装饰,至今此钟唯应五鼓及三鼓也。又曰:世祖嗣位,运藉休平,寿昌前兴凤华,晚构香柏,文华梁绣柱,雕金镂宝,照烛房帷。赵瑟吴趋,承间奏曲。”

按:当据四库本补齐179字。

(7)“右城门”“宫室”之“阊阖门”前缺一段。(13)(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82页。

四库本:“【端门:在止车门北。】阊阖门。”

按:“端门”等7个字是必要注释,当据四库本补齐。

(8)“后周”条:“恭帝显德六年冬十二月,改万岁殿为紫宸殿。”(14)(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226页。

四库本:“恭帝显德六年冬十二月,改万岁殿为紫宸殿。【以下考《宋史》本纪抄入。】”

按:注释9字,当据四库本补齐。

(9)“宋京城”条:“今省城国朝洪武初重筑,外包以砖。”(15)(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228页。

四库本:“今省城即宋之旧裏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案:明洪武初重筑,外包以砖。”

按:当据四库本补齐23字。

(10)“宋京城”条:“万岁山、艮岳”注文:【及金人再至,围城日久……又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啖战士云。】(16)(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232页。

四库本:“及金人再至,围城日久……又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啖战士云。《宋史》:元文至天圣初改今名,正接前艮岳下卫士云之后。”

按:当据四库本补齐22字。

(11)“宋京城”条:“杨奂《汴故宫记》:德仪之东曰左昇龙门,西曰右昇龙门。】”(17)(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235页。

四库本:“杨奂《汴故宫记》:德仪之东曰左昇龙门,西曰右昇龙门。【《元文类二》‘隆’字并非‘龙’】”

按:当据四库本补齐注释9字。

(12)“宋京城”条:“宣德楼前……曰左藏库。”一段后,至“《大金国志》曰:贞元三年”一段之间缺文较多。(18)(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241页。

四库本“宣德楼前……曰左藏库”一段后接:

《金史》:南京路,国初曰汴京。贞元元年更号南京。

都城门十四:曰开阳,曰宣仁,曰安利,曰平化,曰通远,曰宜照,曰利川,曰崇德,曰迎秋,曰广泽,曰顺义,曰迎朔,曰顺常,曰广智。宫城门南外曰南薰,南薰北新城门曰丰宜,桥曰龙津。桥北门曰丹凤。其门三。丹凤北曰丹桥,桥少北曰文武楼,遵御路而北,横街也。东曰太庙,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门,其门五。双阙前引,东曰登闻检院,西曰登闻鼓院。检院东曰左掖门,门南曰待漏院。鼓院西曰右掖门,门南曰都堂,直承天门。北曰大庆门,门东曰日精门,又东曰左升平门。大庆门西曰月华门,又西曰右升平门。正殿曰大庆殿,殿前有龙墀,又南有丹墀。东庑曰嘉福楼,西庑曰嘉瑞楼。大庆后曰徳仪殿,殿东曰左升龙门,西曰右升龙门。正门曰隆德,内有隆德殿,有萧墙,有丹墀。隆德殿左曰东上閤门,右曰西上閤门,皆南向。鼓楼在东,钟楼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门,仁安殿东则内侍局。又东曰近侍局,又东曰严祗门,宫中则称曰撒合门。少南曰东楼,则授除楼也。西曰西楼,仁安之次曰纯和殿,正寝也。纯和西曰雪香亭,亭北则后妃位也。有楼。楼西曰琼香亭,亭西曰凉位,有楼,楼北少西曰玉清殿。仁和之次曰福宁殿,殿后曰苑门,内曰仁智殿。有二太湖石,左曰敷锡神运万岁峰,右曰玉京独秀太平岩。殿曰山庄。其西南曰翠微阁,阁北曰翠峰。峰之洞曰大涤涌翠,东连长生殿。又东曰涌金殿,又东曰蓬莱殿。长生西曰浮玉殿,又西曰瀛洲殿。长生殿南曰阅武殿,又南曰内藏库。严祗门东曰尚食局,又东曰宣徽院。院北曰御药局,又北右藏库,东则左藏库。宣徽院东曰点检司,司北曰秘书监,又北曰学士院。又北曰谏院,又北曰武器署。防检司南曰鸾仪局,又南曰尚辇局。宣徽院南曰拱卫司,又南曰尚衣局。其南为繁禧门,又南曰安泰门。门与左升龙门相直,东寿圣宫,两宫太后也。本明俊殿,试进士之所。宫北曰徽音院,又北曰燕寿殿。殿垣后西曰振肃卫司,东曰中卫尉司,仪鸾局东曰小东华门,更漏在焉。中卫尉司东曰祗肃门,少东南曰将军司。徽音寿圣东曰太后苑,苑殿曰庆春,与燕寿殿并。小东华与正东华门对,东华门内正北尚廏局。其西北曰临武殿。左掖门北尚食局,南曰宫苑司,其西北尚醖局、汤药局。侍卫司少西曰符宝局,器物局,又西则撒合门也。嘉瑞楼西曰三庙,正殿曰德昌,东曰文昭,西曰光兴。德昌后宣宗庙也。宫西门曰西华,与东华相直。北门曰安贞。

按:当据四库本补齐上述968字。

(13)“《北史·高隆之传》云:隆之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19)(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82页。

四库本:“《北史·高隆之传》云:隆之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嘉靖本《彰德府志》同。当从四库本。

2.讹误当正

(1)“《魏书·任城王澄传》曰”条:“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明堂左個。”

四库本:“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明堂左个。”

按:这两个字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个字,其实古义并不完全相同。查《汉语大字典》:“個:偏。《玉篇·人部》:‘個,偏也。’”(20)徐中舒:《汉语大字典》,四川出版集团,1990年,第75页。“个,古指正堂两边的侧室。《左传·昭公四年》:‘竖牛曰:“夫子疾病,不欲见人。”使置馈于个而退。’杜预注:‘个,东西厢。’”(2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第43页。故据文意,此处当用“个”而非“個”。当从四库本。

(2)“《旧唐书﹒昭宗纪》曰”条:“迨至逆连宫竖,构结奸凶,致刘季述幽朕于下宫,韩全诲劫子于右辅。”(22)(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27页。

四库本:“迨至逆连宫竖,构结奸凶,致刘季述幽朕于下宫,韩全诲劫予于右辅。”

按:“子”与“予”属于字形相近而误,当以四库本“予”意为长。

(3)“宫室”条:“晋太始初,魏元帝禅位后,馆于此。”(23)(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74页。

四库本:“晋泰始初,魏元帝禅位后,馆于此。”

按:“太始”是中国古代帝王年号之一。历史上多位帝王曾经建元太始,汉武帝第一个使用太始(前96年至前93年)年号。晋无“太始”,有“泰始”(265年至274年),系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当从四库本作“泰始”。

四库本:“屋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柱砆亦铸铜为之。”

(5)“后宫鸣鹤堂、文石室、楸梓坊、木兰坊”条:“次含甲乙,西南其户。”(25)(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76页。

四库本:“次舍甲乙,西南其户。”

按:“次舍”即止息之所。因字形相近而误为“次含”。后文接“甲乙,谓次舍之名,以甲乙纪之也。”正作“次舍”。当从四库本作“次舍”。

(6)“铜雀台”条:“上筑栋而重霤,下冰室而冱冥。”(26)(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77页。

四库本:“上累栋而重霤,下冰室而冱冥。”

按:今检《昭明文选》左思《三都赋》,正作“累栋”,与四库本同。

(7)“白藏库,乘黄厩”条:“《魏都赋》曰:白藏之藏,富有旡隄。同赈大内,控引世资。賨幏积墆,琛弊充牣。”(27)(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79页。

四库本:“《魏都赋》曰:白藏之藏,富有無隄。同赈大内,控引世资。賨幏积墆,琛幤充牣。”

按:“旡”与“無”(简化字“无”)、“弊”与“幤”字形相近而误,语意不合,当据四库本改。

(8)“虎又射一箭,其五千骑复驰集于漳水北,遂流散攒捉。”(28)(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80页。

四库本:“虎又射一箭,其五千骑复驰集于漳水北,遂流散攒促。”

按:“攒促”,簇聚之意。“捉”与“促”当字形相近而误。当从四库本。

(9)“乐史《寰宇记》云:虎常令人于马上屈一脚主书而走,字皆正好。”

四库本:“乐史《寰宇记》云:虎常令人于马上屈一脚立书而走,字皆正好。”嘉靖本《彰德府志》也作“立书而走”。当从四库本。

(10)“天井堰”条:“堰在紫汤桥下”。(29)(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81页。

四库本:“堰在紫陌桥下”。

按:“紫汤桥”,当从四库本作“紫陌桥”。嘉靖本《彰德府志》也作“紫陌桥”。

(11)“西面四门:南曰止秋门,次曰西华门,次北曰乾门,北曰纳义门。”(30)同上。

四库本:“西面四门:南曰上秋门,次曰西华门,次北曰乾门,北曰纳义门。”

按:“止”与“上”字形相近而误。嘉靖本《彰德府志》也作“上秋门”。

(12)“《邺都故事》云:‘门窗尽饰以镂金,栏楯尽以沉香木为之。’”(31)(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83页。

四库本:“门窗尽饰以缕金,栏楯尽以沉香木为之。”

按:“镂”与“缕”字形相近而误。嘉靖本《彰德府志》也作“缕”。当从四库本。

(13)“《北史》言:高纬增益宫院,造修文、偃武台,丹青雕刻,妙极当时。”(32)同上。

四库本:“《北史》言:高纬增益宫苑,造修文、偃武台,丹青雕刻,妙极当时。”

按:“院”与“苑”音同而误,二者词义不尽相同。当从四库本。嘉靖本《彰德府志》也作“宫苑”。

(14)“京畿府”条:“齐文宣常登三台四望”。(33)(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85页。

四库本:同作“常”,误。嘉靖本《彰德府志》作“尝”,当从。

(15)“仰观堂”(34)同上。

四库本:作“仰观台”。嘉靖本《彰德府志》也作“仰观台”。当从四库本。

3.段落次序或标点失当

(1)“《春秋传》: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右尹子革对灵王曰:王是以获没于祇宫。【谓周穆王。】”一段,在“《竹书纪年》曰:穆王元年,筑祇宫于南郑。”之前。(35)(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37页。

四库本:在“《竹书纪年》曰:穆王元年(前975年),筑祇宫于南郑。”之后。

按:依照顾炎武按照时间先后行文的规则,则“《竹书纪年》曰:穆王元年(前975年?)”时间在前,“《春秋传》: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发生在后,自然也应该置于后。当从四库本。

(2)“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条:“【《正义》曰:汉有五畤,在岐州雍县南,鄘畤、吴阳上畤、下畤、密畤、北畤。】”(36)(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39页。

“宣公四年作密畤”条,后无文字。

四库本:“【《正义》曰:《括地志》云: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

“宣公四年作密畤”条:“【《正义》曰:汉有五畤,在岐州雍县南,鄘畤、吴阳上畤、下畤、密畤、北畤。】”

按:点校本这两段注文显然错位且有缺失。“汉有五畤”一段文字显然是对“宣公四年作密畤”的注解,“《括地志》云”一段文字显然是对“雍城大郑宫”的解释。当从四库本调整。

(3)“《汉书·地理志》曰: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一段文字置于“汉”之下。(37)(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44—45页。

四库本:这一段文字置于“秦”之下。

按:“《汉书·地理志》曰: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一段文字较长,班固主要介绍了秦地的地域分布、秦国的发展史,特别是秦穆公、孝公、昭王及嬴政并六国,称皇帝,直至二世胡亥亡国。谈及“汉兴,立都长安”一段文字,不及整段文字四分之一。说明本段重在说“秦”。第二段“又曰: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也是说“秦”,故置于“秦”之下为佳。取四库本排序为上。

(4)“太武殿”条:“《水经注》曰:‘石虎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34)(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75页。

按:按照如此标点,会误以为“东西”和“太武”是两个殿。当为“东、西太武二殿”,疑标点有误。

(5)“邺都南城”条:“至孝武永熙三年,高欢逼帝西入关,乃立清和王亶之子善见于洛阳东北,改元天平。”(35)(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历代宅京记》,第182页。

四库本:“至孝武永熙三年,高欢逼帝西入关,乃立清河王亶之子善见于洛阳东北,改元天平。”

按:作“清和王亶”,误。一是理解有误,当为“清河王亶”,即清河王元亶。二是无“清和”王,也无“王亶”。当从四库本。嘉靖本《彰德府志》也作“清河王亶”。

三、结语

限于笔者水平有限,中华书局本存在的上述瑕疵,可能由于版本不同所致。希望中华书局再版《历代宅京记》时,点校者能够参考包括“四库本”在内的更多版本,补齐缺漏文字,修正明显失误,期待出现一个更为完善的精校精注本,以满足学界阅读和研究顾炎武及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需要。

猜你喜欢

四库点校顾炎武
顾炎武谢鼠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