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空间展示的深圳地铁20号线一期公共文化艺术
2023-01-15李世品
李世品
(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38)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班次密集和大客流量的地铁,紧紧地将地铁与城市人民生活、工作出行联系在一起,从而地铁备受关注。地铁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一种文化载体。以地铁为载体,可挖掘、阐释城市文化,通过营造地铁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共识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责任。
2 深圳地铁公共文化艺术现状
地下轨道交通是一座城市融入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实力的展现,而且是解决城市交通超负荷最理想的交通方式。随着中国地铁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地铁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直观的一个环节,如何恰当地进行地铁空间设计,满足其功能与审美需求,成了业内及市民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地铁车站有着重要的枢纽功能,不但为新兴且备受社会关注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也为装饰行业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1]。
深圳自从2004年12月28日首条地铁线路开通至今,其地铁历程将近20年。由最初的一条线地下运行,变成了今天的网络化交通,庞大的地下车站空间正在逐渐被视同于又一延伸的“深圳”。如何让地下城市与地面城市在服务功能、视觉文化等方面进行无缝接轨,如何让出行在地下交通的人们同样享受地面文化的品质,已经成为城市地铁建设必须深入思考和直面的问题。
深圳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虽晚,但建设速度非常迅速,建设规模也绝无仅有。随着轨道交通形成线网,轨道交通车站装饰设计从无到有发展了多年,车站装饰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实践中渐趋形成。以往深圳地铁公共文化艺术作品一般都是以墙面作为展示方式,此次地铁20号线一期公共艺术品结合车站装修空间设计,一体化整合车站文化艺术设计理念与风格,进行多维空间的创作设计,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和面貌。
3 深圳地铁20号线一期工程概况
地铁20号线一期工程正线全长8.43 km,设5站4区间及1座车辆段。该段线路起于规划T4航站楼,在T4航站楼北侧、11号线东侧设机场北站,与11号线、穗莞深城际线换乘。之后线路往北沿展览大道敷设,经蚝业路后转向北,于重庆路北侧,展览大道东侧设国展南站。线路继续往北,沿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东侧展城路敷设,于景芳路南侧设国展站,与12号线换乘,在凤塘大道路口设国展北站,与12号线、规划30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继续向北经过公益涌后,线路向西沿规划和汇路敷设,在规划海滨大道路口设会展城站,线路如图1所示。
图1 深圳地铁20号线线路图
地铁20号线一期工程的建设是完善会展中心交通配套设施的重要措施,同时可以与多条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联系机场T4枢纽、深圳西部轨道枢纽,实现与穗莞深城际线的换乘,是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综合交通规划的迫切需要。为满足高起点,高品质、与国际接轨的要求,20号线一期公共文化艺术设计要根据深圳市特区“双区驱动”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甄选反映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体现科技创新的城市特色,传递新时代人情趣味、雅俗共赏的青年艺术家作品,要展示深圳特区拼搏、奋进的精神风貌,弘扬新时代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使乘客能够共同领略和感知深圳地铁的当代公共文化艺术美感。
4 深圳地铁20号线一期公共文化艺术展示
此次地铁20号线一期车站公共艺术项目以“逸·秀”为策划主题。“逸”一方面是指地铁20号线的空港新区带来的人与信息、金融、知识、创新的流动,另一方面指市民生活安居乐业,“逸”传递了流畅、飘逸的空港文化以及融合多元的互通互融。“秀”即show,指国际会展的展览、展示。“逸·秀”指公共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手法上清秀典雅、轻快灵透秀美洒脱、不同凡响。
在进行地铁20号线一期公共文化艺术设计总体规划和主题定位时,要求打破以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常规布局,不局限于车站站厅艺术墙的设计,要赋予空间更多的艺术可能性。为更好体现深圳地铁公共艺术的包容性,秉持“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地铁20号线一期公共文化艺术创作阶段面向国内外创意人士及各大艺术院校公开征集公共艺术作品。
目前,已落成的5个车站的艺术作品包括机场北站的《望境》,国展南站的《云聚》,国展站《融·荣》,国展北站的《绚烂云彩》,会展城站的《涅槃》。这些作品与车站空间灵活结合,与环境有机融合,分布于地面、墙体、柱体、空中、天花板等不同的位置,给人以出其不意的视觉感受。
机场北站作为深圳的重要形象窗口,也是重要的人流聚散之地,要求作品要有一定的场所象征。作品《望境》放置在车站两个立柱之间,也是旅游必须穿越的空间节点。雕塑造型如水流般汇聚在一起,寓意人与信息、金融等的汇聚、交流;又如时空隧道,望向其中,展望未来,有如梦如幻之境,寓意深圳美好的未来。中心凝聚天圆地方、内柔外刚形成对比,虚实结合,充满流动感。
国展南站因空间较为局促,仍然采取了传统的墙体浮雕形式,以便节省空间。与常规的设有边框的浮雕造型不同的是,作品《云聚》巧妙地结合在墙体玻璃之间,画面空间得以延伸和扩展。当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社交的云时代,云端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方案通过科技化、抽象化的人物形态来表现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汇聚、交流与对话,运用明丽的色彩与丰富的形态来展现多彩多样的新时代。
国展站设置了以《融·荣》为主题的3件作品。其中一件主体作品围绕柱体,采用金色来体现现代感与科技感,由数字汇聚成球体,从中间向周围呈疏散状,延伸至底部,传递出数字之城的魅力,也寓意了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交融。另外两件作品结合了公共家具的功能性。一件将交融互相的复杂形态与简洁的公共家具完美结合,通过与树脂交融在一起的不锈钢板上隐现的数字,体现着深圳地铁交融互通的特点,象征着深圳信息、金融、知识创新互相交融与流动的发展动势。另一件雕塑造型以芦苇叶为设计元素,似水中一叶扁舟,象征深圳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座椅平面采用花岗岩,支撑面采用不锈钢型材,通过大小不一的数字组成的多孔,整体视觉上轻盈又有力量。
国展北站的作品《绚烂云彩》则采取了悬挂的方式,通过56朵彩色祥云寓意着特色鲜明的56个民族,传达深圳包容、开放、多元的城市特点,以契合商务会展的主题。
会展城站作品《涅槃》用鲸鱼落下的优美姿态,结合深圳市市花三角梅的形,将“一鲸落,万物生”的生机勃发之场景生动再现出来,以贴合会议中心站打造生态之城的核心概念。作品中长长的飘带,如敦煌飞天般灵秀飘逸;纵横交错的网格也如同地铁线网般,承载着旅客们出行的方方面面。鲸鱼内部加入LED点阵光源,动态的呈现,更为彰显深圳这座城市灵秀、阳光、科技与生态的魅力。如图2所示。
图2 会展城站鲸鱼内部加入LED点阵光源图
以上作品的规划布局分别结合了未来、科技、金融和生态的主题定位,充分考虑了每件作品的空间属性和环境特点。不仅在空间的多样性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也在作品形态上涵盖了浮雕、地雕、圆雕、装置等多种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参与和互动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明显特征,作品在艺术理念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只是进行观赏的接受方式,吸引观众参与画面,融入作品。如作品《云聚》部分角色进行一些镜面不锈钢的处理,让观众可以映射自我,参与其间;《融·荣》更是以公共家具的功能性,吸引观众直接坐卧体验。作品在材料和工艺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探索,甚至结合了灯光、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以期给人时代感和时尚气息。运用跨界的方式,最终以公共空间为依托,形成新生态的整合环境,这应该才是人们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
5 深圳地铁公共文化艺术发展趋势
深圳新型轨道交通综合体作为各种功能与需求的结合的空间,对设计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主要针对装饰设计、商业策划、导向设计、文化艺术等方面。“空间+艺术一体化”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艺术性设计原则,将装修、艺术、商业、导向、设备融为一体,进行多维度的整合提炼[2]。用多媒介的艺术手法,让地铁空间成为表达城市未来的载体。
地铁公共文化艺术,应该成为城市精神与地铁内涵有机融合和生态呈现的一种有效方式[3]。为了更好地让地铁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于城市功能,更加精准和完美地将历史文脉和现代审美、地铁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意的升华城市精神,在公共文化艺术设计实施之前需对在建地铁中一些重要站点或场段进行相关文化的调研、分析和研究,这将有助于公共文化艺术设计的科学表达,同时也是地铁一体化设计和整体形象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中心,用多元媒介讲述故事,打造整合空间的立体体验,真正实现为大众乐享的公共文化空间。
6 结语
深圳地铁20号线一期公共文化艺术首次引入“空间+艺术一体化”理念,将更加强调人性化,由人性化主导的一体化设计,在清晰的概念指引下,将地域文化、艺术、人文、空间形态、材质、色彩、功能进行统一考虑,进行多维度整合,突破设计界面,空间与艺术共生,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城市轨道交通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为今后的地铁公共文化艺术创作开拓了思维,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