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村景观营造到美丽乡村建设
——以惠州市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

2023-01-15余萍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学堂美丽旅游

余萍

(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 惠州 51600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提及的“山”“水”“乡愁”即是乡村景观;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而美丽乡村建设即是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环境提升措施。乡村景观的内涵侧重原生态环境、山水田园传统风貌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而美丽乡村建设则侧重乡村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的提升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互相支撑的有机系统。本文以陂头神村为例,从风景园林设计学科特有的人文视角出发,浅谈兼顾乡村景观营造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核心问题和规划要点。

2 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优势

《园冶》提及造园应巧于“因”“借”。小园的手法,衍生在大尺度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上同样适用“因”“借”,即是对优势的充分理解和利用。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有3大类突出优势。

2.1 区域及政策优势

陂头神村位于惠州市博罗县北部,地势平坦、河流绕村、林环田抱。在《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2035》(草案)中,该区域定位为生态发展区,是区域的绿色花园,是水源涵养、生物迁徙、耕地安全生态廊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守生态屏障的用时,该区域依托罗浮山优越的自然资源及“南药发源地”“葛洪”等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倡导“绿色发展”,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陂头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与其区域定位高度匹配,根据《博罗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6—2030)》,该村与周边村镇形成互补群落,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布局、积极打造区域主题乡村旅游路线,利于乡村振兴可持续联动发展。

2.2 人口聚集及区位优势

陂头神村紧邻中心镇,行政范围总面积3.64 km2,由陂头神、下罗、大沥、正子4个村小组组成。截至2020年,陂头神村全村户籍人口3 065人,户籍户数728户;年龄结构以31~40岁中年人为主,占32.5%,26~30岁占22.5%,41~50岁占20%;村内受高中教育水平村民比例最大,约40%,其次是大专和初中,分别为27.5%和20%。一定数量的常住户籍村民及受教育程度,是乡村振兴劳动力供给的保障,同时,财政资金前期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充足,村域内外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公用工程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完善,是升级为提升类或完善类美丽乡村的建设前提。

2.3 党建引领及产业基础优势

陂头神村党总支部全力扩大农村党组织的覆盖面和辐射能力,在4个村民小组均建立了 党支部,在党建引领谋划下,村委会有条不紊地依托本底的资源,以土地经营权、乡村公共设施、乡村田园风光等资源入股,成立村企合作旅游发展公司。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平台等,村企合作初步整合村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优势,形成竹艺编织、家具及茶叶三足鼎立的第二产业群。截至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约为1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村民发展意愿强烈,为进一步产业兴旺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产业基础。

3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问题

经过初步发展,陂头神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仍然存在建设品质不高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缺乏游线组织及驻足点的系统挖掘,旅游休闲开发率较低;二是对原生态环境城市公园化、照搬城市广场及水岸硬化等,恐形成不可逆的环境资源损耗;三是对历史文化元素的破坏性修缮。随着游客对目的地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陂头神村下一步的发展任务是实现村庄的持续高品质发展,解决历史遗留矛盾,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考虑的核心问题。

4 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规划要点

《园冶》曰:“造园还要精在‘体’‘宜’”。衍生在陂头神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上,即是抓准策略要点、平衡好保护和发展、以及因地制宜谋划好旅游休闲。

4.1 发展策略先行

一是联动周边其他村庄,抱团打造近郊综合休闲目的地:通过对陂头神村、吉水围村、秋枫寨、雷公峡漂流景区等现有周边资源的整理,对区域旅游休闲功能的进行整体开发,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构建集创意民宿、农业休闲、滨水漂流、生态科普等丰富产品的旅游目的地,从而实现休闲产品1+1>2的多元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在这之中,规划区作为其中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休闲消费空间和旅游服务接待基地。

二是积极谋划综合产业布局:产业互动模式根据坡头神村发展特色,构筑相关产业融合架构,实现农业生产集聚、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的目标。

三是挖掘好乡土文化,展现乡村浓郁特色,将对原生态环境、林田水和传统资源保护、传承及利用,作为底线要求。

四是进一步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根据陂头神村区域特色与资源,在原有传统、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行业上,差异化特色定位,并根据定位植入更丰富的旅游休闲等业态,形成统一规划、设计、开发、招商及运营的总体统筹体系。

4.2 目标导向的多规合一

一是建立空间管制目标(见图1)。坚持有序开发建设,科学划定“三区四线”,建立完善的城乡空间管制机制;引导区域性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形成科学合理布局,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减少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和破坏。二是在多规合一平台上,以最优功能分区和最高效游线组织为目标,科学调整用地;通过结合村庄现有闲置建筑、改造其他功能建筑等方式,完善和提升基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有机布局富有在地特色的客服中心。

图1 用地规划图

4.3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

4.3.1 规划结构

一轴:依托县道形成规划区东西向的交通发展轴。

一带:依托规划区公庄河形成规划区的滨水休闲带。两心:村民活动中心——依托管委会、乡村舞台、编钟广场、全民健身场地、文化室等在规划区中央构成活动中心,以辐射整个区域;旅游服务中心——依托黄大铭下马石、古码头、茶马古道等农林文化景观形成规划区的旅游接待中心(见图2)。

图2 提升总平面图

4.3.2 游线及分区

整合四类资源,形成四线四区(见图3)。

图3 特色分区及游线规划

四线指:田园农乐学堂游线、历史文化学堂游线、缤纷自然学堂游线以及传统工艺学堂游线。

四区具体指以下4个学堂区。

1)田园农乐学堂区:以村域中心的集中稻田为依托,开展四季传统农事亲子学堂。内容包括:农事体验、果蔬采摘、湿地渔乐、菜园认养、良种实验、稻田音乐、丰收庆典、农园禽畜、田园寻宝及农业博览等主题小园。

2)历史文化学堂区:以清代文杨公(黄大茗)祖屋和下马石、古码头、茶马古道、春秋铜编钟出土地、清代县府旧址、八甲神、老客家围屋、舞龙灯、长者宴等历史要素和传统习俗为依托,开创形式活泼、兼顾保护与活化的历史学堂。

3)缤纷自然学堂区:以环村小河、滩涂、竹林及古树大树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打造缤纷自然漫步道、荷塘果林、自然渔家、观念树屋、研学科森林氧吧等主题活动,营造丰富生态体验自然学堂。

4)传统工艺学堂区:依托竹编制厂、茶厂及传统农家手艺,创建竹艺、美食、香蜜、酿酒、榨油、茶艺等工坊,让乡村传统与更多的体验者牵手,打造非遗工坊村。

5 结语

在这一轮的提升完善中,陂头神村坚持激发农村需求、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坚持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守住乡村建设的环保底线,实现了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和产业美。截至2022年,陂头神村依托林、田、水等生态资源,以岭南传统耕读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多元学堂为抓手,形成了集休闲农业+田园科普+乡村民俗+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明村及岭南田园综合体,被评选为惠州市博罗县十大最美乡村之一、博罗县五星名村级、文明村及博罗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猜你喜欢

学堂美丽旅游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旅游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