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河山:历史之魅与环境之思
——读《中国的河山》(上下册)有感
2023-01-15陈华文
◎陈华文
我们探究中国历史,可以从很多个维度切入,比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还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破题。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只有这样,历史才能更真实,更有说服力和信服力。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回望中国的过去,其实一直都受到知识界的重视,作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主要创建人与开拓者的史念海(1912—2001)先生,其系列学术著作和观点影响深远。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视域中,读他的著作《中国的河山》(上下册),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迪。
探究历史绕不开地理与环境
史念海先生的治学之路本身就跨越不同历史时期。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1934年加入禹贡学会,协助顾颉刚编辑出版《禹贡》杂志。1948年后,他被聘为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陕西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紧紧围绕历史地理学,孜孜不倦开拓学科新领域,其著作等身,合编为《史念海全集》。
《中国的河山》精选了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篇,这些文章曾经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他的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河山》收录了各类注释2600条,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该书兼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适度的普及性,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上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地理与生态的变迁,深深地影响中国的历史走向。在特定的阶段,有时甚至左右着历史的脉络。《中国的河山》开篇《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以相当的篇幅,用优美的文笔,全景式为中国河山进行“素描”,从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史念海先生这一代学人对中国山河饱含深情。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往往和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比如,地理和生态的差异性,使得北方适宜种植小麦、南方适合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经济面貌、不同的习惯和民俗,进而形成北方和南方文化的多样化。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列举很多。
河流的环境变迁影响历史
在我国广阔的版图中,河流就如同大地上的血管,在地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任何一种文明的兴衰起落,都和河流有着直接关系。站在宏阔的历史之维可以看出,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于古巴比伦文明,恒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之于中华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黄河、长江的起源认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的河山》中讲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到了明代末年,徐霞客远游川蜀云贵等地后,纠正了这项谬误。而黄河源流问题,较之长江更为复杂,远在汉朝张骞通西域时,古人以为新疆罗布泊为河源,后来经不断考证才认为黄河之源在青海。史念海先生认为,不能因过去的错误认识就全盘否定探究历史的过程,对自然世界和社会变迁的认识,都是在过程中跋涉,认识历史、梳理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
历史上河流的走向,和今天的河流有所不同。河流走向的变化,不仅折射出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呈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的变化。《中国的山河》一书中认为,一般河流都有下切和侧蚀的作用,一些河流在历史上不断改道。受到气候和地质影响,黄河是中国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流。但是黄河到底改道多少次,学界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史念海先生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字,可是他通过史料考证和野外田野调查认为:黄河改道都是发生在河南荥阳、武陟两地以下的华北平原,最北曾由天津附近入海,最南则夺淮入海。后来又由淮河南入长江,再入于海。
除了黄河频繁改道,还有一些河流曾历经过改道,比如新疆的塔里木河,一百多年前还东流入罗布泊,现在则由尉犁县东南注入台特玛湖。岭南的珠江本是由西江和北江、东江合流而成。西江和北江、东江曾改道,改道的地方均在珠江三角洲上。河流流经的地方,由于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种植,择水而居,是人们的理想选择。此外,水上运输是古代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诸多河流两岸,出现过很多充满经济活力的城镇。比如,长江中下游的宜昌、汉口、九江、安庆、芜湖、南京等地,都是与水共生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河流历来受到重视。古代统治阶层为了使北方的京城连接南方各地,大力开挖人工运河。众所周知的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千米,地跨8个省(区、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已2500余年。同时也要看到,河流是一把“双刃剑”。能养育苍生,也有巨大的破坏力。如黄河在奔腾与咆哮中,携带大量泥沙,年复一年,使得河床不断抬升,导致河水泛滥,严重影响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南方很多河流,每逢雨季,洪水就成为严重威胁。对江河的治理,一直挑战先人的勇气和智慧,其实在当下,科学治理河流,并有效利用好水资源,对人类来说依然是一种考验。
山脉、资源与环境的历史“交响”
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湖泊,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而一条条的山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同样重要。很多山脉,就是自然资源的象征和代名词,而获取并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南到北,很多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富含水、森林和矿藏资源。比如祁连山脉,可谓“万宝山”,山上的雪化成水,滋养了河西走廊百万民众,山脉南北的草场是保护环境的天然屏障,而山脉内部,则有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矿藏,如石棉矿、黄铁矿、铬铁矿等。山脉附近的玉门油田,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多数山脉及周边,都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中国的河山》中指出,在明朝之前,人们主要用林木资源来修建房屋和生火做饭,对林木的砍伐是有限度的。而明朝之后,人口迅猛增长,导致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坏,这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林木资源生态破坏后,大地沙化、河流干涸、气候紊乱、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等成为挑战。对于这一点,英国学者伊懋可在专著《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中也有过研究。
依托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涌现出两百多座资源型城市,如鞍山、攀枝花、包头、大庆、松原、克拉玛依、库尔勒、酒泉、大同、阳泉、长治、平顶山、金昌等,这些资源型城市,曾经是地理中耀眼的坐标,可这些年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的当下,科学开采、建设绿色矿区绿色油田是必由之路。其二是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得部分城市矿产趋于枯竭,经济内生动力与活力不够,社会建设与发展必须转型。
中国的山河总是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如《中国的河山》中《河西与敦煌》一文,对此有深入系统的探讨。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历史上不仅是绿洲,还有充足的水源,若不是如此,古人就无可能用几百年时间修建气势如虹的莫高窟。敦煌周边的生态本身就是脆弱的,可是古人并不爱惜周边的绿洲,对其进行乱砍滥伐,使敦煌的河流水流量锐减,这是导致历史上的敦煌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关键要素。在探讨历史上敦煌自然环境恶化之内因时,史念海先生持谨慎的学术态度。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后学继续从不同维度研究,这样的问题研究越透彻,就越能为生态脆弱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其实在历史上,比敦煌命运更加坎坷的是楼兰古国,由于缺水和自然环境恶化,直接就消失在漫漫黄沙之中。
历史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和很多学科都发生内在关联,其研究的问题尤其繁多,一个人或者一本书,无法涉及历史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史念海先生和《中国的河山》,其实也是如此。阅读此书,给笔者带来这样的启发:一方面,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解读历史,把地理与环境的要素充分考虑进去,这样的历史就可亲可信,也更有温度和厚度。另一方面,我们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要在真切的行动中保护好青山绿水。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历史,在当下和未来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