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读研的路,正在变拥挤
2023-01-14邬宇琛
邬宇琛
人们曾以为新通道会一直通达下去,于是都聚到了这里,直到捷径也成了窄木桥。
根据香港入境处的数据,近5年来内地学生获批到香港就读的人数逐年提升,去年就有237087名内地学生到港读书。今年的申请场面则更加壮观,据文汇网报道,香港8所资助大学中,有6所学校对内地生采取自主招生。各校在近日都表示,内地生申请较去年有所上升,而其中香港大学收到了超过1.5万名内地生的申报。
热潮之下,去香港求学的通道变得拥挤。
独木桥
去香港求学,在很多人看来,首先是一种捷径。2019年,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张文牵早早定好目标:4年后,要读研究生洗刷自己的本科经历。一个保研去上海某重点985大学的学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去香港读研吧。这位朋友给导师打杂,还跟导师吵架,“差点就退学了”。而他去香港读研的同学“水一年回来却和同级毕业的内地大学研究生区别不大”。张文牵听从了这位朋友的建议。他目标明确,大学学个就业好的热门专业,毕业后“水”个文凭镀层金就回来工作。
门槛相对较低,但教育资源却较优,香港有5所院校每年稳定进入QS排名前100,而且还更便宜:去英国留学一年花费50万元左右,澳洲100万元左右,去中国香港一年学费只要10万元左右。在过去,这些都是香港求学的最大吸引力。
而这两年,一种新的驱动力又产生了。在内地研究生考试人数逐年增长的情况下,这条捷径也理所应当地演变成为求学的一条“退路”。
张薇2019年高中毕业,考进华南农业大学——一所双非一本的英语专业。为了实现梦想——当口译员,张薇想考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但现实是,考研难度太大。她查了资料,北外和上外录取率较低。与花费一整年时间高强度备战相比,递交资料申请学校显然更加轻松。她将目光望向香港。
对广东女孩陈今今来说,申读香港则是捷径和退路交织后的一条通道。她高考考得不好,调剂去了一所二本大学的环境专业,这个专业对女生非常不友好。她想转行当老师,翻遍深圳的教师招聘学历,海外硕士很吃香,“二本学历,冷门专业,在市场上是不受欢迎的”。
去香港申学,对她而言,看似是个好选择:学费低,离家近,自己还会说粤语。一个高一届的学长均分80左右,最终去了港前5的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回到内地,去了一所大学当辅导员。这给了她信心。
2018年,从香港教育大学毕业的Lily成为一名留学中介。在她印象中,2020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她总结说,海外疫情蔓延,以及过往主流留学国家的各种风险,让中国港澳地区吸引力同步上升。
时间到了2022年,更多想走捷径和退路的人凑巧站在了同一条路上,竞争程度甚至不输内地考研。以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为例,今年约1.5万人申请的情况下,只招收300个名额,招收比例为50:1,而QS排名500开外的香港岭南大学发言人也表示,今年收到2000名内地生的申请,最终录取约50名,招收比例为40:1。
人们曾以为新通道会一直通达下去,于是都聚到了这里,直到捷径也成了窄木桥。
雕琢
在情况还没变化之前,港硕申请的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在院校定位准确、专业选择清晰的情况下,申读者本科学校的层级是最重要的,但均分高,本科学校稍微差点,也有很大的机会申请到offer,其他的材料则是锦上添花。大学四年成绩均分或绩点,则需要4年的精心维持。有时候为了提高均分,做一些疯狂的事情也不为过。
在南京读211大学的张文牵从大一开始,就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均分。大一均分89,大二均分84,但因为计算机专业的科目难度增大,其中一门课他只获得了60分。照往常来说,这也不算大问题。
但到了大三,情形变了。社交平台上开始出现一些令人心慌的案例,一个看似轻而易举就能够申上港校的人,在2021年秋天来临之前收到了拒信。
“不对劲,必须把均分提上来”,张文牵心想。他找到了学校计分的漏洞:重修一门课,学校的成绩单上不会显示“retake”,他决定在这一年把60分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重修一次。
那学期,张文牵上课坐在第一排,一定要老师看到自己,还会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大部分都不会检查,但张文牵还是照做,做完还刻意找老师问,“老师,你看是这个方案好还是那个方案好?”学期结束,课程重修为92分。
把考差的科目重修还不够,还得用更多的课来拉高分。大三上学期,张文牵总共修了40个学分,其中选修的科目包括:葡萄的营养与保健、农业伦理学概论、细菌世界的情感生活、植物逆境生存手册等等。那个学期结束,张文牵均分达到87,“非常满意”。
尽头
过去4年,张薇努力地实习,一度接近过口译行业。她和老师们一起去学术研讨会现场参与翻译,还去汽车公司参加招标会。但2020年,一些活動取消,一些行业下行,口译行业也受到了影响。4个口译老师本受邀参加汕头某个大型活动,最终却被通知活动取消,“团队的同传老师们准备上线打麻将了”。
大三过后,她突然发觉自己对口译似乎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了。“口译员一个小时能挣3000~4000元,还是挺可观的,但现在机会少了,也要考虑现实问题了。”努力维持四年的均分、背景,突然一下好像被过热的求学潮稀释了价值。而终极的问题是,就算是如愿读了硕士,尽头在哪儿?
2019年入学时,张文牵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实用性强,就业前景好,进入互联网大厂就能拿高薪,海外留学背景则更加吃香。但到了今年,他发觉班上大部分人都去考了研,而互联网大厂缩招后,原本可能去大厂的同学,把简历投向中小厂,最后只拿八九千元工资的offer。
他看到一个帖子,“花了爸妈几百万,回国即失业,我真的选错了吗?”这也是他的疑问。他开始想,如果连澳洲的学校都没有申请通过,干脆先回家休息一年好了。
在马来西亚开学两周的陈今今最近也在思索一个问题,等到这一年的硕士读完,要去干嘛?她已经开始找马来西亚本地的招聘信息,额外看北欧的留学咨询,“再去读一个博士”。
她还留意到,今年马来西亚的案例比过往多了许多,而且马来西亚的大学也开始拒人了。根据马来西亚全球教育服务中心的一组数据,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有3949名学生留学马来西亚,比2021年同期增加1298人,增幅为49%。
“马来西亚也要‘卷起来了。”她说。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人物”2022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