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形成与实践
2023-01-14谢熠芊罗春花
谢熠芊 罗春花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从而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主要由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根据地组成的中央苏区。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此,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国家形态开始了局部执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苏区军民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到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武装、经济、法制、群团等各项建设中,并孕育产生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最为基本的价值理论、思想观念、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创立、发展、成熟,并经过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丰富而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新时代,深入研究黨的群众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形成与实践,对于提高党的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孕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群众路线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是与中国革命长期处于艰苦卓绝的环境有关系。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尚处于幼年阶段,自身力量还比较弱小,社会影响也很有限,以至在井冈山时期,群众一开始并不了解党和红军的宗旨。党和红军的阶级基础,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都在工农劳苦群众之中。在白色恐怖包围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的残酷斗争中,红军要生存、要发展、要打仗,一刻也离不开工农劳苦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929年1月,为了打破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根据“柏露会议”精神,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闪击赣南。由于当时赣南党组织力量较弱,尤其是当时群众不了解党和红军的性质和宗旨,听到当兵的来了,都纷纷躲到外面去了。红四军首战失败后,第二天夜宿广东省南雄县的乌迳,半夜时分,敌军又追击而来。红四军全军仓促沿小路向江西省信丰县转移,沿途经过的大小村庄和圩镇,几乎都筑有坚固的土围,土围内的地方武装不时朝红军开枪。敌刘士毅旅两个团又在后面紧追不舍,红四军指战员们连日行军作战十分疲劳,许多人倒地便睡,怎么叫也叫不醒,掉队落伍现象十分严重,全军处境十分艰难。
2月1日下午,红四军来到寻乌县城东面30里的吉潭乡圳下村宿营。2月2日凌晨,红四军再次遭到追敌的偷袭。这次战斗非常惊险,毛泽东、朱德、陈毅都被打散了,到了晚上10多点钟才在象山罗福嶂会合。更为不幸的是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在战斗中负伤后被俘,并且于2月12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于赣州。红四军在赣粤边界无根据地区流动游击。经历了最困苦的一个月:“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五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长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
2月9日,毛泽东、朱德利用瑞金城北大柏地有利地形,布置好“口袋阵”击溃追敌刘士毅部。此战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鼓舞了士气,扭转了被动局面。后来被陈毅赞誉“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毛泽东更是因为大柏地战斗而认为“瑞金是个好地方,一定要把这块革命根据地搞好。”
毛泽东、朱德等从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的经历认识到: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没有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红军是寸步难行的。于是,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瑞金以中共红四军前委的名义写给中央的信中就提出“党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武装暴动”,中共中央于同年9月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红军要加紧帮助发动群众斗争以取得广大群众拥护,有了广大群众在红军的周围,红军的一切困难及本身发展便将较顺利地得以解决”。
二、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实践
那么怎么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群众观点和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三纵队抵达兴国县城,在举办的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上说:“共产党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参谋部,每个共产党员要有争取群众的观念,共产党员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深刻,随时都要叨念‘争取群众”。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是否要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在党和红军工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在当时大家的认识并不一致。而这又直接涉及红军的性质、军事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红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术等诸多重要问题。毛泽东正是在说明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思想。他指出,红军与白军的不同,正在于“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开了这些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我们的战术是游击战,“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这时候的红军不是一个单纯打仗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并且打仗的时间与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他认为“政治观点即群众观点”,批评红四军中的一些同志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路线问题”。“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这样不可回避地提了出来。毛泽东在指导查田运动时,就强调要按“群众路线”办事,一切经过群众。1934年1月,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对关系到党群关系和革命成败的群众生活问题与工作方法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说,我们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还指出,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是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的;而假如我们对群众的一切实际生活问题都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他用过河与桥或船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针对有些同志在做群众工作中出现的官僚主义现象,及时地提出了端正党的作风问题。他把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他说“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另一种是命令主义”。我们应该采取“群众化的方式”,“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关于群众路线思想,在他很多著作中都有阐述,如《反对本本主义》《查田运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尤其是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二苏大会”)作《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结论》时,郑重地提出了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和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1月3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第五期刊载了报告全文,后来这篇结论节选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全文深刻阐述了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论,集中蕴含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思想。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把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提到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始终把群众放在心里,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始终做到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而赢得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筑牢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当年,毛主席为解决叶坪村谢大娘房间光线太暗问题,亲自和总务厅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到谢大娘房间现场办公,商量如何解决采光问题。为了解决沙洲坝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毛主席尽管工作非常忙,但是他把这事放在心里,挤出时间找水源、亲自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在村旁开挖了一口水井。毛主席亲民爱民挖井的实际行动,为苏区干部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和驻地军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此外,张闻天利用礼拜六义务为红军家属砍柴;李富春以身作则,经常背着干粮,深入乡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还经常教育各级机关干部,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打官腔说空话,要多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苏区党员干部就这样始终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时代,继续深入研究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实践,对于提高党的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群众路线的根本依据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政的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各项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受到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苏区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共產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都要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干革命离不开群众,搞建设离不开群众,实行改革开放离不开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群众,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要依靠群众,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是否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衡量标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作风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落实这些要求,就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多做让人民满意的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
实践证明,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我们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注重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实际情况,特别是中国农村情况的调查工作,并把它作为制定正确政策的客观依据。在中央苏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唯有“唤起工农千百万”,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过非常多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毛泽东的率先垂范倡导下,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党和苏维埃政府各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扎根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培育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当年流传在中央苏区的山歌,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苏区干部身上反映出来的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赞誉。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在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三)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毛泽东指出,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自人民群众,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向人民群众学习。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才是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提高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预知即将出现新情况新变化以及采取对应的新政策新措施。要通过发扬民主作风,让群众敢于讲真话,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以便查找漏洞,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在总结群众实践和群众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集中全国人民和全党的智慧,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科学理论,并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实事求是地调整、补充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的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责任编辑 / 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