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景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2023-01-14宋睿艾明珠
宋睿 艾明珠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无障碍设施;北京故宫;东京浅草寺;空间句法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拓展,文化遗产地的无障碍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全年龄段的旅游体验不仅仅能够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提高游客满意度及回头率,同时对历史文化遗产景区的保护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无障碍设施,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更能够避免因被迫使用而对遗产本体造成的损伤。
一、中日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发展及规范制度比较
(一)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
香港地区自1976年始就多次修订《香港残疾人通道守则》,是我国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最早,也是发展得较为完善的地区[1]。 “无障碍”这一概念于1985年在“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提出后,北京市政府开始无障碍城市的改造试点[2]。1989年4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正式實施。1990年1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3]。1998年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城市道路等的无障碍建设管理。2001年中国成功取得奥运会、残奥会的主办权,根据主办城市应为所有人提供包容和无障碍环境的要求,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无障碍、通用化的城市改造,体育场、医院、购物中心、街道、停车场、地铁线,以及长城、故宫等旅游景区都进行了无障碍建设改造。同年《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正式推行[4]。2002—2004年12座城市开展的无障碍环境示范城市试点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城市无障碍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的无障碍建设基本格局初步形成[5]。 2012年6月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进一步促进了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同年9月发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6],对坡道、盲道、无障碍楼梯、无障碍电梯等各类设施的设计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实施范围从城市道路、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扩大到城市广场、城市绿色空间、文物保护建筑,明确了对于文物保护建筑,需要将现有的旅游线路改造为无障碍线路,并对入口、庭院、服务设施、信息标志等方面提出无障碍改造要求[7][8]。
(二)日本无障碍设施建设
日本政府和社会较早就意识到弱势群体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生的不便与其使用的产品或设施有重要关联,促进环境、建筑和产品设施等领域的老龄化和无障碍优化设计,为该群体尽可能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得以延长自主生活时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成为减少社会财政负担的重要措施[9]。日本政府在1949年出台了《残疾人福利法》,以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残疾人数量大幅增长的问题。自1973年始经过三年努力出台的“福利城市政策”中,规定了城市无障碍改造的具体内容,涉及交通、公共场所和环境等[10]。1980年代后,日本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政策与标准。1994年出台《爱心建筑法》,规定了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走廊、楼梯、电梯、厕所等无障碍设计要求。2000年颁布《交通无障碍法》。2006年,日本政府将《爱心建筑法》与《交通无障碍法》合并修订为《关于促进高龄者、残疾人等的移动无障碍化的法律》(简称《无障碍新法》)[11][12]。无障碍建设几乎渗透进日本所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景区。
从图1可以看出,日本对于无障碍设计的认识起步较早,而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完成了从城市交通到建筑、环境等更大范围的无障碍建设。
二、北京故宫和东京浅草寺的无障碍设施设计及其分布比较
故宫与浅草寺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是两国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保护建筑(群),二者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理念、公众需求、设施分布等对其他遗产地具有借鉴意义。
(一)游客线路和无障碍设施分布现状
故宫的游览路线主要沿中轴线及其东西两侧轴线分布,无障碍设施大多在东西两侧轴线上。例如:太和门东西两侧的昭德门和贞度门,太和殿东西两侧的中左门和中右门,乾清宫东西侧的侧门都设有无障碍坡道。保和殿城楼西侧的阶梯上有一台无障碍爬楼机,随时可协助残障人士爬阶至大殿平台参观;另外,保和殿西侧还设有母婴室,以供带孩子的家长和孕妇使用(图2)。
东京浅草寺,是日本东京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也是深受民众欢迎的游乐之地。其游览路线较为自由,寺院内部地面大多平坦,与故宫频繁需要坡道以辅助上下高台有所不同。进入正门后的商业街,街道路面与店面采用同一标高,减少了行动不便者的障碍。街道的路面与店面之间通过一道金属的排水格栅带划分,使得店面内外虽无高差,却不会因此进水。浅草寺本堂的正殿前有宽阔台阶,在其一侧的小型构筑物内设置有无障碍升降机,可供老人与残障人士乘坐,直达大殿平台参观,避免了攀登大殿门口台阶的困扰(图3)。
由此可见,故宫和浅草寺在无障碍设施的选择上均采用了便于通往大殿高台的残障升降机。故宫内的高台较多,因此主要针对残障人士上坡、上台阶的问题设置了许多无障碍坡道;而浅草寺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重点在于雷门至本堂的商业街路面,为了便于残障人士通往商店或问签处而采用了无高差路面。总的来说,两景区分别针对历史建筑特点及游线规划形式采取了不同的无障碍设计手法,较好地满足了相关人群的需求。
(二)空间句法对比分析
从图4故宫轴线模型连接度的颜色冷暖对比可以看出,故宫内的连接度最高值出现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轴线上,即与这两条轴线直接相连的轴线数量最多,其次为中轴线。因此,东西两侧轴线与整个轴线系统的紧密程度最高,对周边的影响最强,游客通过的可能性最大,大部分的游客及残障人士更可能在此轴线上通过。
从图5故宫轴线模型整合度的颜色冷暖对比可以看出,故宫内整合度的最高值出现在三大殿之后的乾清门前的东西向轴线上。因此,该轴线与整体轴线系统的关系最强,空间可达性最高,游客及残障人士到达这条轴线最容易。所以在轴线上易形成人流聚集,适宜布置无障碍专用道以便残障人士安全通过。
从图6浅草寺轴线模型连接度的颜色冷暖对比可以看出,浅草寺内连接度最高值出现在雷门至本堂的主轴线上,即与这两条轴线直接相连的轴线数量最多,其次为本堂门前的东西向轴线。因此,雷门至本堂的主轴线与整个轴线系统的紧密程度最高,对周边的影响最强,游客通过的可能性最大,大部分的游客及残障人士更可能在此轴线上通过。
从图7浅草寺轴线模型整合度的颜色冷暖对比可以看出,浅草寺内整合度的最高值出现在雷门至本堂的主轴线及本堂前的两条东西向轴线上。因此,这三条轴线与整体轴线系统的关系最强,空间可达性最高,游客及残障人士到达这条轴线最容易。所以,在这三条轴线上易形成人流聚集,而寺内的无高差路面减缓了残障人士因人流拥挤而产生的行动不便以及其他危险因素。
以上可以看出,两景区均在连接值最高(故宫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轴线,浅草寺雷门至本堂的主轴线),也就是游客通过可能性最大的轴线上分别为残障人士设计了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坡道及无障碍路面)。然而,两景区在整合度最高(故宫三大殿之后的乾清门前的东西向轴线,浅草寺雷门至本堂的主轴线及本堂前的两条东西向轴线),也就是可达性最高、最容易形成人流聚集的轴线上并没有全部布设无障碍设施,容易对婴幼儿、老人及残障人士造成安全威胁。
(三)无障碍设施比较
故宫无障碍设施主要有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升降机、护栏、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而浅草寺内的无障碍设施主要为街道路面与店面同一标高的无高差路面,无障碍升降机及无障碍卫生间等。
1.无障碍升降机
故宫内无障碍升降机的材质主要由金属构成,其形式为自助爬坡机,按照机器上的图示说明可知,残障人士可利用这台机器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顺利登上大殿(图8)。从保和殿的无障碍升降机处可用两分钟到达殿台上。保和殿的东侧台阶还设置了两台爬楼机,可协助残障游客乘坐轮椅顺利登上台阶。在午门处也安置了同样的自助爬坡机,残障游客可以借此到达城楼。
浅草寺的无障碍升降机为2003年所建,形式为设计在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升降电梯,外部采用的木质材料、深红颜色、传统瓦顶风格,与大殿建筑样式相同,与寺院整体风貌也相吻合(图9)。出电梯即可到达通往正殿的坡路,无需他人协助就能顺利到达寺院正殿进行游览。
可以看出,故宫由于地面的高差较大,需要其他人来协助残障人士利用无障碍升降机上下坡,这对于人流量大的景区并不完全适用,浅草寺的无障碍电梯使残障人士靠自己就可以登殿观景。
2.无障碍通道
故宫坡道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形式,坡道分为转折坡道、长坡道和短坡道,材质大多由金属和塑胶组成(图10)。其中短坡道的宽度122.5厘米,长度551.5厘米,坡度0.21度;长坡道的宽度120厘米,长度1680厘米,坡度0.144度。转折坡道由短坡道和长坡道组合而成。短坡道的宽度124厘米,长度125.5厘米,坡度0.334度;长坡道的宽度142.5厘米,长度359.5厘米,坡度0.29度。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坡道坡度基本都控制在0.1~0.3度左右,符合人的行为需求,保证了特殊人群的使用。
浅草寺内的无障碍通道设计形式主要为街道路面与店面同一标高的无高差路面(图11),大大减少了上下台阶的困扰,为残障人士的自由行动提供了充足便利。
无障碍坡道主要依赖于遗产本体的情况,不同高度的建筑需要不同的通道或路面设计。
3.无障碍卫生间
受限于设施建设空间小、人流大,故宫卫生间内设有一个单独的无障碍小隔间,立面配有坐式马桶和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把手,配有单独的洗手池。除此外,还设有婴儿及儿童卫生设施。母婴室位于故宫的中部,与文创商店毗邻,设计偏儿童化,有较为鲜艳的色彩。室内为三个有拉帘的单独空间便于使用,外部空间设有洗手池等,空间舒适、色彩宜人。
浅草寺的无障碍卫生间内,除了最基本的扶手、感应洗手装置等设施,还配备了婴幼儿介护台、更衣台、紧急呼叫按钮等。
(四)无障碍设施使用现状及使用人群感受
通过观察、问卷及访谈发现,故宫游客大多对无障碍设施状况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无障碍设施的存在。无障碍设施(主要指坡道)的使用率不高。
浅草寺的无障碍路面使用率相对较高,寺内只有一条主轴线,不需要人为地另外设置其他设施即可满足残障人士在路面上的活动。
另外,也有部分无障碍设施使用者认为,故宫内的无障碍设施缺乏与环境风貌的统一。而浅草寺的无障碍设施使用者认为,这里的无障碍电梯在材质和形式上看上去与寺庙融为一体,虽然是后续安装上去的,但是并没有破坏寺院的整体氛围。这说明无障碍设计也应考虑到与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相协调,无论是材质、色彩以及位置選择都应符合建筑及其环境特色要求。
三、结论与启示
(一)无障碍设施与景区风貌的统一性
无障碍设施的设计需要和历史建筑的材质、色彩和谐。可以借鉴浅草寺升降机外部采用的木质材料、深红颜色、传统瓦顶风格的设计思路(图12),对历史文化遗产景区无障碍坡道、升降机等设施进行材质、颜色、形式等方面的改造设计,也可结合景区特色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做到与景区的建筑样式及环境风貌融为一体。
(二)设计细节体现人文关怀、提升使用率
日本无障碍设施的精细化设计可以使各种需要的人群都能感受便利,如无障碍卫生间从残障人士到老人再到婴幼儿都有专门对应的无障碍设计(图13)。良好的体验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这也是遗产利用走向国际化,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时应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供游客了解无障碍体系,通过设置无障碍设施的引导标识牌使无障碍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三)无障碍流线的设计要考虑游客要求
须在历史文化遗产景区内可达性高的轴线上布置残障人士专用道,防止因游客高峰形成的人流密集对残障人士的行动产生负面影响(图14)。主要流线外的其他参观线路也应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