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道”奉“不足”:特殊教育在民国的展开与积淀——评《民国特殊教育研究》
2023-01-14吴民祥
吴民祥
以“仁道”奉“不足”:特殊教育在民国的展开与积淀——评《民国特殊教育研究》
吴民祥
面对弱肉强食、杀伐不已的离乱时代,老子曾发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悲叹,然特殊教育,恰本着“仁道”以补救“天道”之不足——残障,使之有所养、有所教、有所为,是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业。浙江师范大学朱宗顺教授著《民国特殊教育研究》,既体现了《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主编)的总体面貌,又表现出以下学术特色。
一、立基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
中国近代特殊教育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的狂潮而创生。论著从“现代化理论”出发,沿着“放眼世界,借他山之石筑我进步之径”与“眼睛向内,反观自身的特殊教育历史,澄明发展之理和内驱之力”的两条路径,立基于“全球本土化”的学术视角,搜集史料,建构框架,展开论述,凸显了在民族国家现代性诉求过程中,民国特殊教育展现出的“接续——创生——转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开放品质与文化自信立场。
二、学术使命与社会情怀的融合
作者将学术使命与社会情怀相融合,一方面,着力打破“目前国内有关中国特殊教育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专题研究仍不多见”的学术局面,潜心民国时期特殊教育专题研究,以实现学术创新;另一方面,该著的主旨在于,“总结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既是“以史为鉴、助推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乃至世界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双重目标的观照,使该著学术创新与发展特殊教育以推进人类文明的社会关怀融为一体。
三、教育史学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结合
该著在遵循史学研究范式基础上,紧扣特殊教育的问题和范畴,以民国特殊教育发展历史为主轴,既从宏观层面梳理与透视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又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梳理民国盲人教育、聋哑教育的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出版物、人物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思想等细密层次,揭示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变化,阐释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内在逻辑。
四、“历史描述”与“价值评判”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该著在梳理民国特殊教育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计量史学方法,以客观再现研究主题。另一方面,作者又立足于唯物史观,“校阅民国特殊教育总成绩”:一是为现代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家当,二是特殊教育制度方面有了基本架构,三是盲聋哑特殊教育有了颇为丰富的文化积淀;但民国特殊教育在诸多方面“尚待完成中国化转型”。研究成果实现了“历史描述”与“价值评判”的统一。
概言之,该著实现了“学术价值与现实需求高度契合”的原则,推进了我国特殊教育师的研究。当然,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民国人物的特殊教育贡献和特殊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