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捐赠:概念、类型与策略优化

2023-03-23徐崇贤

关键词:校友办学教育

徐崇贤

高校社会捐赠:概念、类型与策略优化

徐崇贤

(宁波大学 港澳台办公室,浙江 宁波 315211)

我国高校办学经费历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难以有效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社会捐赠作为办学经费有益补充,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主要有校友捐赠、企业捐赠、财团捐赠、乡贤捐赠、网络众筹等多种类型,社会捐赠为缓解国家财政经费投入压力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但高校社会捐赠事业缺乏相关政策支撑与专业管理制度,高校自身普遍缺乏吸引力等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社会捐赠的持续良性发展。为此,完善捐赠配套政策和外部政策激励、强化筹资运行保障、推动文化环境建设以及提升自身办学声誉是新时期高校社会捐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

高校社会捐赠;捐赠类型;策略优化

随着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对高等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人数快速增长。高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条件,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持续投入,而目前我国高校接受的政府财政支持还达不到快速发展的需求,寻求办学经费来源、拓宽社会捐赠渠道、争取各类资源保障已成为高校补充办学经费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社会捐赠概念及类型

西方发达国家慈善组织对高校进行教育捐赠已有300多年历史,受宗教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捐赠事业呈现出金额大、范围广、群体多、持续长、传承久等特点,并且具有成型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方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社会捐赠起步时间较晚,认识程度欠高、参与群体欠广,目前依旧处于社会自发型的捐赠阶段,尚未形成制度化模式。

(一)高校社会捐赠的概念

社会捐赠,是指捐赠人包括法人实体、自然人等自愿将其所有的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方处理或者管理使用的行为,具有非交易性、非行政性等特点,[1]同时也是捐赠人或捐赠组织向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大多为政府财政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以及校友、乡贤、企业、基金会等各种慈善组织和个人的捐赠。高等学校比中小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生和教职工人数多、教学和科研经费投入多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支撑自身建设与发展,以不断增强自身内生力,更好地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职能。

高校社会捐赠是社会捐赠行为的一种类型,是包括个人、机构组织、法人实体等在内的捐赠主体为支持高等教育某领域事业的发展,以非营利方式自愿将其所拥有的资金、基金、股权、实物等财产无偿赠与高校,并由该高校进行处置、使用或管理的行为。因此,高校社会捐赠工作就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本,最大程度实现多元资本筹措和使用的过程。然而目前高校获得的政府财政支持还无法完全满足其自身发展规划对资源投入保障的高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有效拓宽教育经费保障渠道、多方筹措教育发展基金、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来源,以支撑高水平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所需。

(二)高校社会捐赠的类型

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地区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群体认知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社会捐赠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样态。从高校社会捐赠的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校友捐赠、企业捐赠、财团捐赠、乡贤捐赠、网络众筹等几个主要类型。

1. 校友捐赠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校友尤其是杰出校友,历来都是高校对外提升美誉度、对内树立优秀榜样的重要资源,也常常被用来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评判标准。2021年10月15日,根据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发布的《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名》显示,1980-2021年,全国高校累计接受国内外社会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288亿元,其中校友捐赠为428亿元,约占捐赠总额的33.23%。2021年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名前20强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汕头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宁波大学、深圳大学、福州大学。这些学校中有7所世界一流大学(八星级)、7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七星级)、1所世界高水平大学(六星级)、1所中国顶尖民办大学(六星级)、2所中国一流大学(五星级)、1中国高水平大学(四星级)以及1所区域一流大学(三星级)。其中,清华大学以195.17亿元的社会捐赠总额位列排行首位,排名第20的福州大学社会捐赠总额也达到了12.06亿元。前20名中,汕头大学、武汉学院和深圳大学为非“双一流”高校,其社会捐赠总额分别为49.63亿元、25.74亿元、12.21亿元。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捐赠项目包括:2021年8月,武汉大学校友陈东升向母校捐赠10亿元,设立“武汉大学泰康医学与教育基金”,以支持武汉大学一流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建设工作;[2]2021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校友李东生、刘石伦、李华、李永喜各向母校捐赠1亿元,用于设立奖学奖教基金;[3]2021年5月,复旦大学校友谭瑞清向母校捐赠2亿元人民币,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4]2021年4月,天津大学校友林松华向母校捐赠3.13亿元,支持学校教育发展;[5]202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校友马剑秋、冷桢桢捐赠市值近1亿元的韦尔股份股票30万股,设了科教发展基金和奖学金。[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校友捐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群体对于母校办学事业和人才培养的认可与回馈。接受校友捐赠较多的高校大多具有综合实力强、教学质量好、师资水平高和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等共性特征。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尤其是具备良好捐赠文化传统的高校,往往会吸引大量校友在毕业之后捐赠并回报母校。

2. 企业捐赠

除了创造经济价值,企业往往还会选择从事慈善事业作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企业形象的方式。企业捐赠一是基于其自身具有足够强大的财产创造能力,具备对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关心与支持的实力和条件;二是出于建立良好社会声誉,提升企业美誉度的内在需求与期望。在具体开展方式上,既有通过本企业、关联企业或企业基金会发起捐赠,也有企业家以自己的个人名义与资金来源开展捐赠,更有甚者还带动相关企业主或身边同行加入到对高校的捐赠行列之中。根据2021年11月26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在线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内地接受的慈善捐赠中,企业捐赠总额为1218.11亿元,占总捐赠的58.39%。内地教育事业接受慈善捐赠金额达到450.29亿元,占慈善捐赠总额21.58%。其中大额捐赠主体也以企业、企业基金会、企业家群体为主。同时,多家高校教育基金会接受了单笔价值超亿元的捐赠。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2日,万科公司将市值53.76亿元的企业股资产一次性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持续支持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该笔捐赠创下了至今为止中国境内高校接受单笔社会捐赠的最高纪录。2021年10月,源昌集团捐赠20亿元用于建设泉州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南安校区并争取升格为泉州医学院也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此外,诸如东营齐润化工有限公司于2021年6月捐资7000万元助力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银基集团于2021年4月捐资2000万元助力郑州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等项目亦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影响。

3. 财团捐赠

预实验大鼠快速断头开颅取脑,将大脑沿冠状面用剃须刀片切片,切片后立即放入2%TTC染色溶液中,在避光条件下染色30min。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

财团捐赠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家族企业、资本联合体或基金会,对高校教育事业开展捐赠的活动,其中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期捐赠汕头大学的案例最具代表性。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亦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根据汕头大学官网显示,李嘉诚及其基金会1980年至今对汕头大学支持款额已逾100亿元港币(约92.39亿元人民币),2021年、2020年分别获得捐赠3.65亿元,2020年获赠3.06亿元,捐赠资金主要支持科研学术及教学发展,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计划,总体基建工程及设施提升。类似的代表性例子还有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2021年1月捐资200多亿元新建东方理工大学(暂名);[7]2018年4月,李彦宏与马东敏二人共同向北京大学捐赠6.6亿元,成立“北大百度基金”,用于人工智能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8]2021年4月,华侨郭孔丰先生的益海嘉里集团创立的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向厦门大学捐赠7000万元,庆祝该校百年华诞;[9]2020年12月,智华基金有限公司捐资3500万元助力昆明理工大学建设民航与航空学科高质量发展。[10]可以说,财团往往代表的是家族企业与资本联合体,由家族内大家长或资本掌舵人发起,带有扶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和责任感,且其捐赠行为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当上一任捐赠人、执行人退休或去世后,捐赠行为会延续到下一任身上。

4. 乡贤捐赠

乡贤是一方的贤达人士,乡贤捐赠一般是以生于本地的各界精英人士为帮助家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捐赠活动,具有参与群体广泛、资助时间持久、捐赠对象固定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各大商帮的众多乡贤对家乡高校一以贯之、绵延不绝的捐赠。其中,宁波商帮对家乡高校的捐赠主要集中在宁波大学。自宁波籍世界船王包玉刚于1986年捐资2000万美元创办宁波大学以来,先后得到了近百位“宁波帮”乡贤及家属的持续捐赠,累计金额已逾8亿元,仅2021年学校举办建校三十五周年校庆期间就有包玉刚长女包陪庆与外孙包文骏、嘉隆实业董事长朱英龙与胞弟朱英彪、超竣电器总经理叶俊棓、刘浩清教育基金主席刘如成、加德轻纺织品董事长朱海宏、江兴国际董事长江兴浩等多位乡贤向宁大捐赠10个项目,主要用于建筑设施、奖助学金、科学研究、人才引育、体育竞技等领域的投入。[11]福建商帮对家乡高校的捐赠对象较为广泛,又以厦门大学最具代表性。在2021年厦门大学建校百年之际,仅泉州乡贤就有国脉集团陈国鹰、陈维父子,宝龙地产总裁许华芳,马来西亚IOI产业集团董事长李耀昇,中骏集团董事局主席黄朝阳,厦门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灿邦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江洪7位先后作出捐赠,合计金额高达3.7亿元。[12]由此可见,乡贤捐赠往往是由于捐赠个体出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由回报家乡的情感,饱含家乡情节与教育情怀的捐赠行为。该群体往往具有家国情怀重、捐赠认识深、事业成就高、主体动因强等特征,当其在某一领域取得较高成绩,选定某一资助领域后,带着对家乡的归属感与兴教助学的荣誉感,义无反顾地持续投入到教育捐赠中。

5. 网络众筹

网络众筹是高校社会捐赠面向社会各界与广泛群体所经常采用的方式,具有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广、捐赠门槛低、培育潜力大的特征,并以其方式灵活、参与方便的特点为各群体喜闻乐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高校基金会积极筹划网络众筹项目以支持抗疫所需,表现可谓抢眼。仅2020年第一季度内,武汉大学教育基金会推出的众筹项目受到师生、校友、企业家以及全球200余个校友会等各个群体的响应,“武汉大学抗击新冠肺炎基金”累计接收捐赠金额超7900万元;复旦大学教育基金会通过2200多人次的众筹项目,共筹措专项抗疫专项经费1132万元、科研专项经费1000万元。[13]此外,各高校在校庆期间也会设计并推出各类众筹项目,资金用途除较为常见的助困奖优之外,还往往涉及校园景观打造、体育设施建设、图书期刊采购、医疗基金设立等领域。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移动端的快速普及,这种“随手捐”“微公益”的网络众筹捐赠主体较为广泛,既可以是学校有关系的师生、校友、家长,也可以是与之没有必然联系的社会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正是由于这一特质,网络众筹往往作为以上四种捐赠来源的有益补充,成为高校经费筹措的渠道之一。

二、高校社会捐赠状况及制约因素

高校社会捐赠是一种社会行为,受捐赠文化、捐赠制度及高校内部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高校社会捐赠需要外部的政策保障与制度激励,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高校自身对于此项工作的全面谋划与全力推动。只有内外部相互结合、相互联动,才能营造良好的捐赠环境,推动高校社会捐赠的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政策配套不足,制度保障不到位

企业与个人捐赠是高校捐赠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的配套跟进不够完善。这种政策的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宏观法律制度和地方政策法规两级层面。宏观法律制度层面,最具权威的法律依据是199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在该文件中,该法的适用对象即包括“灾难群体”,也有“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高校捐赠问题并没有被单独成文论述,而是以诸多对象合并的方式进行总体论述。[14]虽然法律的范围扩大了,但也给具体对象的捐赠法规留给了地方。

地方性法规层面上,往往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对高校捐赠的种种措施和政策进行界定与说明。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关于高校社会捐赠的相关文件仅限于市属企业内。根据2008年颁发的《宁波市属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甬国资发〔2008〕17号),对市属企业捐予高校的形式和核准金额都有清晰的规定,但又往往都在限制层面起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地方相关法规中还没有出台关于民营企业或社会人士对高校的捐赠管理办法。也就是说,捐赠行为往往是出于纯粹的“个体意愿”。政府并没有在表彰、税减、激励、引导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也没有关于捐赠方式与用途的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捐赠意愿没有被推动,且由于地方高校往往不具备部属院校的科研竞争水准,民营企业对地方高校的捐赠往往难以长时间持续。缺乏地方政策法规的支持,难以在该地区形成深厚的捐赠传统,对于有意向捐赠的企业,也会因为政策的不清晰与不明确而缺乏足够的捐赠动力。

(二)捐赠模式较单一,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国外捐赠传统与捐赠历史较为悠久,逐渐发展并形成了门类多样的捐赠方式,不仅有直接的资金捐赠,而且有个人和机构通过捐赠房产、证券、遗产、艺术品等各类资产。从捐赠标的物来看,资金捐赠在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具体包括现金、支票、股票等,其次是实物捐赠,包括图书、建材、树木、日用品等;从捐赠拨付方式来看,一次性拨付到位依旧是主要方式,分期拨付、定期拨付、灵活拨付的方式占比较少。

目前,除少数高校建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管理机构之外,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捐赠机构或基金会。[15]而已经成立起来的教育发展基金会,其工作又往往停留于重成立而轻管理,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距离规范、透明、高效、及时的管理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比国外高水平的教育基金会,国内学校的教育基金会无论在管理模式、制度保障,还是在筹资能力、资金运作等方面都还不够健全,还没有真正实现捐赠筹措、资金增值的目标。同时,对于捐赠项目的执行和维护、资金运作与理财等方面信息的披露又不够及时透明,捐赠方获取捐赠项目执行情况等方面的进展信息,往往需要通过联系工作人员进行询问。而低透明、欠及时的信息披露工作,反过来会拉低社会形象和声誉水平,削弱教育捐赠资金的吸纳能力,也势必会对后续捐赠的再争取、捐赠项目的到期增资造成不利影响。

(三)队伍保障不够,工作模式有待创新

在各层级的学校中,对于教育捐赠的重视程度往往排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之后,“锦上添花”是对该项工作的普遍定位。在日常工作中,从事教育捐赠的职能部门往往编制较少,人员配备不足,能干多少是多少的定位也普遍存在。至于从事此项工作的职员,一般从学校内部的教工中抽调组成,往往缺乏扎实的财务金融、企业营销、管理心理等方面的专业背景,无论是部门负责人还是业务人员,多数时候凭借人脉网络以及以往管理经验来开展经费筹措、投资理财等专项工作,“人脉广不广”“人头熟不熟”“关系好不好”成为筹资工作进展顺利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至于教育基金会的管理,往往采取配备兼职人员完成基本财务工作的方式来开展工作,距离系统谋划、高效管理、持续推进的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受传统“君子不言利”思想的影响,学校在社会捐赠的争取、宣传等方面较为保守,项目策划等方面的工作模式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联络宣传局限于电话沟通、邮件联络、上门拜访、官网宣传等传统手段,捐赠契机往往以建校庆典、重要活动为主,项目内容多见于楼宇助建或冠名、学生奖优或助学、教师奖励或进修,感恩文化彰显方式常见于捐赠项目命名、捐赠铭牌赠送、项目碑记制作等。上述捐赠项目策划的方式方法较为传统,对于捐赠文化的营造、捐赠感恩的彰显还有待加强。

(四)办学实力不突出,吸引捐赠能力不强

学校的声誉是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留给社会大众的总体印象,是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的综合评价,是社会对其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水准和办学效应在内的总体认可程度。就我国高校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办学水平和发展现状还难以跻身一流,与此相反的是,捐赠方普遍倾向于将捐赠项目向办学理念先进、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准好的高校集中,对于地方高校或者普通院校往往缺乏较高的捐赠意愿,这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内地高校吸引教育捐赠的能力相对较弱,渠道相对较窄。而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在教育机构吸引社会捐赠方面依旧适用,两级分化的现象也较为明显:部分高水平院校更是将声誉聚焦到国际赛道,在争取国内捐赠的同时,将触角延伸到了海外。可以说,办学水平越强、社会声誉越高、社会形象越好、捐赠机制越完善的学校,越能获得国内及海外的教育捐赠。

当前,我国内地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仍以政府拨款为主,高校从源头上忽视了社会捐赠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就应该让社会和群众认识和了解高教捐赠的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只有加大宣传、增进人们对此的了解,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到更多关注支持的目光。[16]

三、高校社会捐赠高质量发展策略

通过上述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高校社会捐赠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捐赠配套政策,提升捐赠规范

办学经费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发展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社会捐赠的相关配套政策,有赖于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高校社会捐赠规章条文。目前,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覆盖教育、科技、助困、救险等各领域,是规范捐赠行为与捐赠过程的总法,对教育捐赠方面的规定不尽详细。因此有必要制定更为具体、有操作性的法规文件来规范和激励教育捐赠行为,提升高校教育捐赠管理。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系统,缺乏整体性,对需要法律解释的教育捐赠行为难以判定,阻碍了教育捐赠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捐赠通常来源广泛,既有个人捐赠也有组织捐赠,既有资金捐赠也有技术等其他捐赠物品,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条文对捐赠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出现捐赠纠纷时,也能有相关条目判断双方的问题。在实际情况中,一部分慈善机构由于尚未进行登记和注册,导致在对高校社会捐赠产生意向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顾虑与担忧,容易降低捐赠的积极性。可以说,提升高校社会捐赠相关配套政策的操作性,能够对捐赠的公信力起到提升作用,有利高校社会捐赠事业步入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出台多样化的捐赠认定方式,提高慈善机构的捐赠积极性,在捐赠过程中尽可能保护捐赠方合法权益。同时,捐赠方对于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即透明度往往心存疑虑、了解不足,许多捐赠项目到期未续约,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政府层面可以通过法律明确规定高校的信息公开,高校自身则需要完善披露制度,及时、完整、透明地向捐赠方公开捐赠资金或物品的真实使用情况,而周期较长的建设工程项目、基金资助项目,一定要定期公布执行情况,提高社会公信力。

(二)完善外部政策激励,提升捐赠吸引力

良好的外部政策激励,对于提升捐赠吸引能力往往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综合、叠加运用各种政策激励,具体可通过五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运用荣誉称号激励。可以通过项目冠名、媒体报道、表彰鸣谢等方式,满足捐赠方的荣誉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二是运用科研攻关激励。通过向捐赠方提供高校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坚能力,给予优惠的技术服务、政策咨询或专业培训,从而提升捐赠方的满意度与依赖度;三是运用资金配比激励。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一定比例的捐赠配比,叠加校方自身的资金配比,尽可能地做大本金,提升项目规模效应;四是校务参与激励。针对部分捐赠人对于学校治理参与的热情,可以成立学校董事会、基金理事会、发展委员会等决策咨询机构,并让捐赠人出任相关职务,发挥其积极性与专业能力;五是运用税收优惠激励。政府要进一步扩大社会捐赠税收优惠的适用范围,提高社会捐赠税收优惠比例,鼓励更为广泛的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捐赠。

(三)强化筹资运行保障,提升专业运营水平

随着高校社会捐赠行为的日益规范,组织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人员配备是否专业有力,越来越成为捐赠意向人在捐赠前的重要考量。因此,要实现高校筹资工作从人脉化、经验化向专业化、科学化转型,关键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完善筹资运作机制,提升筹资运作的专业化程度。首先是要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筹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求组织重视专业化建设,强化队伍的专业化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学、营销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以提升团队以及个体的沟通、策划、理财等多方面能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大量义务人员,义务人员可从校友中发展,从而提高募捐工作的效率和水平;[17]其次是要丰富资金理财渠道,提升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在筹得捐赠资金后,除了保障专款专用,更应该通过教育基金会等专业机构对资金进行理财投资。由于教育公益属性,教育捐赠资金不同于其他商业性基金,应当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理财投资,一般可以考虑低风险、稳收益的大额定存、保本理财等项目,实现保值增值;第三是要重视口碑积累,发挥品牌效应。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捐赠筹资工作,相互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树立或保持良好的口碑,发挥品牌效应,摆在了各校面前。对此,要从品牌包装、理念认同、项目推广、措施更新、运作反馈等举措上下功夫,吸引更为广泛的乡贤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

(四)推动文化环境建设,提升捐赠文化底蕴

捐赠人通过向高校开展捐赠,自身的精神层面也得到了升华,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提升与流动,带动了其他资本的生产能力,这就是社会捐赠引起的“蝴蝶效应”与良性互动,为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18]因此,政府层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树立榜样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在高校社会捐赠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个人和团体进行荣誉颁发和宣传,在社会上引起示范作用。对于部分捐赠数额较小的也应同样重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高校作为受赠单位,要充分利用好捐赠项目与背后的感人故事,开展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捐赠事迹的宣传报道以及捐赠文化的凝练传承,来积极营造知恩、感恩、报恩的文化环境,在捐赠人群体中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树立社会捐赠的传统;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捐赠文化建设,彰显价值认同,着力加强感恩文化与德育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典型事迹报告、捐赠事迹文艺创作等途径,宣传好典型,树立好榜样,将捐赠文化、慈善精神渗入到校园内的各个角落和环节,打造有利于激发社会各界捐赠意愿和行为的新常态。

(五)坚持内涵发展道路,提升自身办学声誉

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准是制约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根本因素,也是高校吸引社会捐赠的根本动力。从捐赠排名可以看出,综合实力强的高校一直是社会捐赠的重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社会捐赠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其办学声誉度与社会认可度关系密切,往往办学水准先进、社会声誉优良、人才培养杰出的高水平院校获得的捐赠资金也相对较多,因此,高校要以教学、科研、服务为三大主要职责,着眼科学化、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在海内外的形象和美誉,持续吸引更为广泛的社会人士和慈善机构加入到捐赠队伍中来。与此同时,着重提升学校的显示度,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水平、增强科研能力、打造校园品牌、推广校园特色,展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扩大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

[1] 罗公利. 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1): 99- 104.

[2] 肖珊. 泰康保险向武汉大学捐赠10亿元[EB/OL]. (2021-08-22) https:// news.whu.edu.cn.

[3] 张莹. 华工今日喜获校友4亿“红包”[EB/OL]. (2021-07-16) https://duchuang.sznews.com.

[4] 金雨丰,殷梦昊. 迎校庆,校友谭瑞清回母校捐赠2亿!支持复旦学科发展,设立人才队伍建设基金[EB/OL]. (2021-05-18) https://news. fudan. edu.cn.

[5] 焦德芳. 林松华校友向母校捐赠3.13亿元[EB/OL]. (2021-04-13) www.tju.edu.cn.

[6] 吕扬. 西安交大校友向母校捐资近亿元[N]. 陕西日报, 2021-04-07(03)

[7] 肖漫. 中国芯片首富捐资 200 亿!筹建研究型大学,暂名“东方理工”, 落地浙江宁波[EB/OL]. (2021-01-24) https://tech.ifeng.com.

[8]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李彦宏校友捐赠支持北大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发展[EB/OL]. (2018-04-28) https://news.pku.edu.cn.

[9] 厦门大学宣传部. 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捐助厦门大学新百年教育事业[EB/OL]. (2021-04-25) https://news. xmu.edu.cn.

[10]昆明理工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昆明理工大学获香港智华基金有限公司捐赠3500万元[EB/OL]. (2020-12-10) www.kmust.edu.cn.

[11]王冬晓. “宁波帮”乡贤捐赠超4000万元,宁波大学港澳台侨乡贤捐赠典礼举行[EB/OL]. (2021-11-01) https:// news.nbu.edu.cn.

[12]王军. 厦大百年校庆!这些泉商(含泉籍)大手笔捐赠![EB/OL]. (2021-041-09) www.sohu.com.

[13]许征. 高校基金会汇集全球资源不仅为办学[EB/OL]. (2020-04-24) https://news. fudan. edu. cn.

[14]吕海蓉, 郁天婵. 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探析[J].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2011(10): 111-112.

[15]陈岳堂, 李未. 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捐赠问题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6(1): 49- 53.

[16]蒋泉, 刘思峰. 关于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4): 43-45.

[17]黎莹. 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18]钱晓田, 王莉. 社会资本视域下高校社会捐赠动力提升研究[J]. 江苏高教, 2019(6): 77-79.

Social Dona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ncept, Type and Strategy Optimization

XU Chong-xian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Office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e funding challenges and resolution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endency on government financial allocation that can hardly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expanding education scale. It looked at the social donation, increasingly being a vital source to channel funds into higher education, which mainly involves donations from alumni, enterprises, consortium, townsmen, network crowdfunding, etc., an important financial support to supplement university running funds and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national financial allocation. It thus examined the difficulties in donations funding for the lack of policy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insufficient attractive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argued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donation to th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university donations, the external policy incentives, the guarantee of fundraising ope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reputation of a university.

donation to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donation type; strategy optimization

G646

A

1008-0627(2023)01-0111-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促进农民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机制研究”(BIA200204)

徐崇贤(1981-),男,浙江宁波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E-mail:xuchongxian@nbu.edu.cn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校友办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题解教育『三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