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兴治:江门弟子眼中陈献章的为师之道
2023-03-23刘金荣
刘金荣
传道兴治:江门弟子眼中陈献章的为师之道
刘金荣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江门学派是明代第一个心学教育流派,由陈献章开创,其创立标志着明代心学教育的开端。学派宗师陈献章生平崇尚躬行践履,未直接留下系统总结其教学理论与经验的材料。从亲历陈献章师教的江门弟子视角去探究,可以发现,陈献章以教闻道、兴治化为立师旨归,通过不拘一格的师教方法,力图培养能够自得的经世人才,在教学生活中,他与弟子以道友相交,爱生如至亲,给江门弟子各方面的成长留下了深远影响。发掘陈献章的为师之道,可为当下教师教育与名师培养提供深刻的启示。
江门学派;陈献章;为师之道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明代心学前驱、教育家。陈献章年少得志,20岁时,一考便中举人,其后参加会试,却不幸三次落榜。仕途的不畅,“反而刺激他在心学上打开局面,创立江门学派,独树一帜,开启16世纪心学的大帆,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弄潮儿。”[1]
目前,在对陈献章的研究中,人们的视域往往集中在其“心学家”这一身份上,①而他作为“师者”的角色却为人所忽视。陈献章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讲学授徒,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如以孝廉闻名于世的陈茂烈,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的湛若水,还有一度出任内阁首辅的梁储等,树立了作为理想教师的一个典范。陈献章去世后,后人对他仍念念不忘,许多后学遗憾不得生于其时,亲沐其教,遂成为他的私塾弟子。顺德后学黄士俊说:“予固私淑文恭,又乡先进也。”[2]1140潮阳后学萧端升坦言:“白沙先生倡道东南,为海内正学之宗。其学其教具在《全集》中,大要务默成,不以言语。予私淑之日久矣。”[2]1131同郡后学何维柏在《改创白沙家祠碑记》中说:“此先生学力功案与时偕进,真积充实,驯致光大,历可观述如此。柏得于私淑而终身服膺,惟先生为得力。”[3]万历十三年(1585)朝廷正式下诏将陈献章从祀孔庙,追谥文恭。“孔庙堪称历代名师的荣誉殿堂”,[4]能获得从祀孔庙的待遇是对儒者学问品行的最高肯定,是无数师者梦寐以求的殊荣。有明一代277年的历史,获得此项尊荣者仅有四位,陈献章便是其中之一。那么,陈献章是如何成为当时和后世称誉与追慕的名师的呢?他的为师之道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陈献章毕生读书治学以躬行践履为宗,未对自己教学的心得与经验进行理论性总结。职是之故,本文旨在以亲历陈献章教育的江门弟子为乃师所作的祭文、行状、墓志、墓表以及他们之间往来书信、诗文等为资料,从学生视角去探究江门学派宗师陈献章的为师之道。
一、学派创建与江门弟子生成
陈献章20岁中举人,于正统十三年(1448)和景泰二年(1451)两应会试不中,遂绝意仕进,将心思精力全部投放在研求圣贤之学上。27岁时,陈献章远赴江西,师从大儒吴与弼,得到指点,奠定了日后创立新学说的基础。求学返乡,陈献章闭户“春阳台”读书达十年之久,最终找到“静坐见心体”的修养门径,悟出为学贵自得,从此转向心学。学术打通之后,陈献章开始设帐讲学,以“自得之学”教育他人,远近学生接踵而至,汇聚成江门学派,揭开明代心学教育序幕。
陈献章起初讲学时,拜他为师的并不多,影响也只局限于家乡江门地区。成化二年(1466),时年39岁的陈献章复游太学,因作一首《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被国子监祭酒邢让赞为“龟山不如也”,并视他为“真儒复出”。一时京师名士如殿元罗伦、检讨庄昶、给事贺钦等人欣然与之相交论学。其中,给事贺钦折服于陈献章的才华人品,恭敬地对他执弟子礼,拜其为师。自此陈献章的声名迅速传播开来,追崇者逐日增多,弟子来自四面八方:贺钦来自辽东,陈肃,姜麟,潘辰等来自江浙,李承箕、朱伯骥等来自湖北,林体英、陈茂烈等来自福建,邹智来自四川,甘思忠来自广西。如其高足林光记载:“先生道虽不及一试,而天下之有识者望风引领,恨不一造其庐。”[2]1216弟子中,有的是高官,如贺钦;有的年龄比陈献章大,如伍云、陈容等;有的与陈献章参加过同科会试,如林光;有的甚至一家人全部投身于陈献章门下,如容氏兄弟,周镐兄弟。从江门弟子的总数来看,据学者统计,其中可考者有209人,[11]其他“闻风而愿拜门下者,不知凡几。”[2]1481
二、从学记忆:陈献章的为师之道
陈献章在三十余载的为师生涯中,点点滴滴,给弟子门人留下深刻记忆。透过江门弟子亲身的观感与零碎化的记录,可以看到,在弟子门人眼中,陈献章是位始终以师道自任的师者,恪守教人“闻道”以改善社会的师教旨归。他的教学方式及特点带有较强的个体化色彩,擅长在口授、心传、身化、熏陶并举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得。对待学生严爱并济,营建了融洽的师生相处文化氛围。
(一)为师旨归:教闻道以兴治化
陈献章从教三十余年,倾力教学的宗旨十分明确,即教学生“闻道”。作为一名儒师,陈献章一生将“道”奉为圭臬,他说:“与道翱翔,固吾儒事也。”[2]96在教学生涯中,陈献章始终以“闻道”作为弟子门人为学目标的要求。对此,江门弟子贺钦在写给陈献章的信中说道:“其所以教育钦者,必欲勉进于道,是诚父母之恩也。顾钦庸下不能自振,然勉奉教言,誓死不敢废焉耳。”[5]江门弟子林光也曾说:“先生尝曰:‘人所以学者,欲闻道也。’”[2]1189-1190
对当时教育问题的深刻观察与反思,是陈献章专注于“教闻道”为师宗旨的重要原因。师,原本是教人以道者的称谓。然而,到陈献章所生活的时代,参加科举考试已成为多数读书人学习的唯一目的。学子为了能够通过科举入仕做官往往急功近利,所学皆以科举考试为导向,只求在科场取胜,儒家经籍的思想精髓根本无暇认真体悟与领会。如陈献章弟子张诩在《德庆州重修庙学记》中所记载:“科目与学校并兴,士进取是急,于是乎功利得丧之念横其中,穷岁月于铅椠,敝精神于佔毕;而导之董之者,又或徒以课仿是专焉。由是,所习徒资入耳出口,为钩章棘句、夸多闘靡之末技,而茫然无得于心;及其致用也,往往所行背所学。”[6]148士人为学功利、浮躁。反观教者,其从事教职首先考虑的是“为稻粱谋”,多数已不像传统读书人那样以弘道、传道自任。陈献章弟子李承箕在《听主堂序》说当时教者:“今之所谓教者,读诵队仗之文而已矣,呈身干禄之策而已矣,下此算子牙筹而已矣,词牒契券而已矣。”[7]354可见,在科举的驱动下,很多师者从教的目的已严重异化,甚至完全沦为服务学子进身科阶的举业之师。明中叶学者何景明《师问》中说:“今之师,举业之师也,执经授书,分章截句,属题比类,纂摘略简,剽窃程式,传之口耳。”[8]陈献章深感师道堕落,士风严重颓靡。有鉴于此,他在现实从教生涯中始终对功利颓靡的师风学风自觉进行着抵制。“士而未闻道,未免为物挠。”[2]768在陈献章看来,士人若不能将“闻道”作为学习目标,就容易被种种物欲侵扰,最终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贤才。
陈献章如此重视教育士人闻道,那么,在陈献章眼中,何为“道”呢?陈献章的“道”既指自然之道又指人伦思想意蕴层面的“道”,其中人伦意蕴层面的“道”是陈献章师教的重心所在。闻“自然之道”,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得关于客观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用陈献章的话说即是懂得“化化生生各自然”的奥妙。人伦意蕴层面的“道”,就是儒家圣人之道。换句话说,闻人伦意蕴层面之道,主要指要通晓圣人之学,学习如何成为“圣人”。作圣成贤是陈献章教士人闻道的人格化目标。陈献章说:“夫士何学,学以变化气习,求至乎圣人而后已也。”[2]35在日常教学中他总是督促门下弟子要以成为“圣人”而自励日勉:
孟子见人便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以尧舜望人也;横渠见人便告以圣人之事,此以圣人望人也。吾意亦若是耳,窃附孟子、横渠之后。“彼何人哉?予何人哉?有为者亦若是”、“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区区之意,在觉者深思而自得之。既以寄民泽,亦以告有志于门下者,咸得自励而日勉焉,非但为美言以悦人也。[2]252
陈献章教人闻道成为圣人是与圣人的治化之功联系起来的。陈献章一生虽未出仕为官,但作为一向怀抱“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儒士,不能自外于国家社稷。如江门弟子梁大厦所说:“先生(陈献章)经世之心,始终欲行;作圣之功,垂老不息。”[2]1547陈献章理想中的“圣人”是道德的模范,以尧、舜、周公、孔子、颜回等为代表。陈献章说:“惟我先圣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如四时,民到于今赖之,故到于今祖之。”[2]67“后之求圣人者,颜子其的乎!”[2]33“邈哉舜与颜,梦寐或见之。其人天下法,其言万世师。”[2]382陈献章认为圣人德比天地,圣人以德化育社会的教化之功能够泽被万世。由此陈献章便将“教闻道”的师教目标从个人拓展到了社会。“圣人”在陈献章的思想中处于至高地位。同时,陈献章认同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认为“圣人”是可以通过学而至的。如何学为圣人?陈献章认为“圣人之学,惟求尽性,而尽性即明心。”[2]378陈献章的“道”虽通过个人修养内在德性而获得,但不仅仅是要学者修己独善,最终是要让德性完善的人来从事政治,将修养落实到外在部分的社会发展与社稷安定上。陈献章论治道说:“天下非诚不动,非才不治;必才与诚合,而后治化可兴。”[2]1185也就是说治化兴盛与否与士人是否有德紧密相关。若人人立志闻道成为圣贤,躬行践履,发挥表率作用,使百姓效法,以影响提升社会民众的道德素养,就能够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
(二)为教之方:不拘一格启自得
陈献章既反对学子碌碌功名而将儒家经典当作文字死记硬诵,又继承孟子思想,肯定人人都具有圣人之性,倡导体道于身心,因此其师教方法,丝毫没有只在课堂讲些八股时艺、经文辞章等科考知识的呆板僵化作风,而是多采取启迪心智,引导学者自得的感化方式,形式不拘一格。如陈献章弟子李承箕在《祭石翁文》中记载:
壬寅之七年,予始得拜白沙先生,既而每有请益,惟欲一启其扄,不深其奥,待予自得焉而已。朝食夕餐,寒衣暑服。饮酒举杯,投壶拥矢,一歌一曲,有唱有和,不一而足。近舍图新,远或玉台,殆七逾月,予亦告归。性命道德,形气神虚。有诗有序,指我正途。既又四年,予致寿具于太夫人。风来不薰,筑台处之,命曰楚云。我独静居,水月为邻。翁适佳景,度桥呼云。而我三两,北径南村。交荫荣木,扶影清滨。一日夕而三四见也。[7]374
这段话生动地表明了陈献章灵活多变的教学特点。可见,陈献章不是让弟子们成天闭门埋首书堆,更突破了教学主讲授记背的乏味基调,在口授、心传、身化、熏陶并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弟子们的人格操守与治学方法。这些带有“活泼泼”气象的教学方式,即使在今天,也值得参考和借鉴。
陈献章注重优游的教育功效,常常偕同弟子二三人畅游山水田园、名胜古迹之间,希望他们于优游中玩索自然生趣美感,并不失时机地用山水指点弟子体悟经典中的义理。如成化十三年(1477)仲春的一天,风清日暖,陈献章与门人周镐兄弟携酒优游,在圭峰西山麓,师徒三人班荆而坐,举酒对饮,借着圣池云雾的变化,陈献章指点二少年理解《易》理:
夫潭取其洁也,云取其变也。洁者,其本乎!变者,其用乎!二子齐应曰:“然。”予曰:“未也。野马也,尘埃也,云也,是气也;而云以苏枯泽物为功。《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是也。水以动为体,而潭以静为用。物之至者,妍亦妍,媸亦媸,因物赋形,潭何容心焉?是之取尔。”二子喜相谓曰:“先生命我矣。”[2]51
陈献章非常重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常率弟子参观历史古迹,借助古迹对弟子进行历史知识和人生观引导教育。新会厓山是宋末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投海之地。陈献章年少时读到这段历史,被在厓山牺牲的南宋忠臣们为保气节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张诩《白沙先生形状》记载:“(陈献章)少读宋亡厓山诸臣死节事,辄掩卷流涕。”[2]1292陈献章写下诸多有关厓山人物故事的诗歌,追怀他们崇高的精神价值,带弟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登临凭吊,培育弟子们的爱国报国情怀,如他在《游厓山,次李九渊韵》诗中言:“前劫消磨尽,中原恨未沉。兴亡先有识,秦贾竟何心?一一凭天地,劳劳笑古今。千秋厓石角,泛艇一来临。不待祥兴后,神州已陆沉。孤臣空有泪,大块本无心。索寞皇图旧,经营庙宇今。暂携二三友,斜日共登临。”[2]537
不仅如此,陈献章还率先倡议在厓山设立大忠祠和慈元庙(又名全节庙)以纪念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忠臣烈士,并为之奔波。大忠祠、慈元庙建成后,陈献章多番带领弟子同游厓山,他们留下了数量颇多、内容丰富的厓山诗歌。如陈献章的《与世卿同游厓山作》《与廷实同游圭峰,别后奉寄,且申后来厓山之约》,李承箕的《大忠祠次石翁韵》等等。
陈献章门生弟子满东南,讲学数十年,并没有长篇及系统的论道述学巨著传世,其于天道、伦理、行为、理学、心学等遗教大部分寓于诗文之中,因此有“诗教”之誉。以诗为教,陈献章不是第一人,但陈献章可以说是把以诗传教这种教育方式推上了顶峰。陈献章在其三十多年授徒讲学生涯中未留下任何经注讲章与教材,唯独以诗语来教诲后学,留下来的诗作有两千多首,其中多半为教育诗。跟以往诗人所作教育诗相比,陈献章教育诗的内容涵盖范围最全面,主题涉及忧国忧民、报效国家,修身洁行、为人正直,珍惜时光、发奋读书,勤俭持家、安贫守志,为文之道、作诗之法等等。
联系陈献章教育诗来看,这些诗或平铺直议,或叙事写景,或抒情寄怀,或用典说理,把他的道德教化思想、治学修身经验艺术地熔铸于诗作之中,对弟子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在《与湛民泽》一诗中,他以“若向此边参得透,始知吾学是中庸”[2]916的诗句向弟子湛若水讲授孔孟中庸之道。还有向门生倡行忍让品德的,如《忍字赞》一诗:“忍之又忍,愈忍愈厉。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其乃有济。如其不忍,倾败立至。”[2]1007
除了用诗歌向弟子们传达道德教育思想外,陈献章还把他丰富的治学读书经验和教学经验写进诗行。如这首《次韵张廷实读伊洛渊源录》:往古来今几圣人,都从心上契心传。孟子聪明还孟子,如今且莫信人言。[9]此诗教导弟子张诩(字廷实)为学贵在独立思考,贵在自得。又如《次韵廷实示学者》:“阅穷载籍终无补,坐破蒲团亦是枯。定性未能忘外物,求心依旧落迷途。”[2]671此诗用直白而有力的词指示心学修养的要诀,明确告诫弟子张诩忘外物才能见心体。再如《寄张进士廷实》:“是诗难入俗,正坐不雕镌。水满鱼争跃,花深蝶喜穿。日高云卧处,春在鸟啼边。不及陈无己,能无赏自然?”[2]494陈献章以诗讲诗,向弟子张诩传授作诗方法,强调诗来源于自然,诗人能品赏出自然的美妙之处才能做出好诗的诗学理念。从学习心理出发,陈献章还时时作诗鼓励劝勉门生,寄托对弟子们恳切的希冀。如这首《自策示诸生》:“贤圣久寂寞,六籍无光辉。元气五百年,一合又一离。男儿生其间,独往安可辞?邈哉舜与颜,梦寐或见之。其人天下法,其言万世师。顾予独何人,瞻望空尔为。年驰力不与,抚镜叹以悲。岂不在一生,一生良迟迟。今复不鞭策,虚浪死勿疑。请回白日驾,鲁阳戈正挥。”[2]382这是一首旨在鞭策自己并勉励门生珍惜时光、努力为学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五言古诗。前十句讲圣人不常有,但希圣希贤之志不可无。男儿大丈夫,应立志鞭策自己成为舜和颜回这样的古代圣贤。后十句写岁月速逝,人生易老,并借古代神话鲁阳挥戈回日的故事劝弟子避免虚度韶华,惜时进学。全诗体现了作为老师的陈献章对门生的谆谆教导和惜时奋进的殷切期望。
(三)待生之道:交为友而爱如子
就师生关系的视角而言,江门弟子是出于对陈献章道德品格与学问才华的服膺而主动从游求学,共同的求道志向为江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陈献章与弟子门人群居共学,视弟子如友朋,丝毫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陈献章所作的怀友诗、约友诗、示友诗,所怀所约所示多为及门弟子。如《晩酌,示藏用诸友十首》。据阮榕龄《白沙门人考》记载:“梁储,初字藏用,为诸生时,提学胡荣选有异质者受业陈献章,储与焉。”[2]1503如《绝句二首寄缉熙贤友》。《白沙门人考》记载:“林光,字缉熙,成化五年会试,拜陈子于神乐观,从归江门,曰:‘吾得师矣。’已而筑室榄山。往来问学者二十年。”[2]1519又如《周文都、伍伯饶、马玄真诸友约钓河豚,值雨弗果。伯饶复遣人来约,答之,时玄真、文都在病三首》。《白沙门人考》记载:“周京,字文都。成化十三年举人。从学白沙先生。”[2]1549再如《清明前三日,有怀亡友伍光宇无子》等等。除在诗题中径直称呼弟子为友,在论学书札中称弟子为友的例子也俯拾即是。由此可见,江门弟子与陈献章之间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其中有两段文字记载颇能说明陈献章与门人一唱一和、谈心论学的师友关系:
时时呼酒与世卿投壶共饮,必期于醉。醉则赋诗,或世卿唱予和之,或予唱而世卿和之,积凡百余篇。[2]19
昨晚陈伯谦过白沙,出示与僧文定诗,颇有援救意,不审闻于邑主否?封去某近作记文一首。据拙见,词格不古,终伤安排,不知世卿以为何如?朋友间评论文字在于求益,奚事虚让为?读毕,还一字示可否?乃老拙所望于世卿者也。[2]305
陈献章把弟子当作砥砺之友,也希望弟子们视自己为平等交流切磋道德学问的对象,为此,陈献章着意为弟子们树立师生之间平等的意识。来自南海的陈庸是陈献章的得意门生。陈庸对陈献章十分尊敬、崇拜,以至于将陈献章的一言一行都奉为圭臬。陈献章在学习上一贯主张即使对圣贤之言也要存疑,更不允许弟子惟师是尊,师云亦云,认为只有消除崇拜心理,师生才能平等对话,相互启迪。当陈献章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陈庸对其观点总是欣然接受时,他语重心长地给陈庸写了一首劝诫诗:“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茍由我,于子何有焉?人生寄一世,落叶风中旋。胡为不自返,浊水迷清渊”。[10]106这首题为《赠陈秉常》的诗就是诱导陈庸及其弟子治学改掉惟师是尊的毛病。
生活上,陈献章对弟子爱护备至,待如己出。陈献章高足张诩记载:“李承箕裹粮自嘉鱼数千里从学,先生服食行缠,待如子弟,复筑‘楚云台’以居之。”[6]290陈献章在《告伍光宇文》中说:“某平生与光宇,至诚相与,无异骨肉。不幸光宇早逝,某在,何敢以死生相背?”[2]164-165伍云(字光宇),笃志重道,陈献章得意弟子,可惜卒于不惑之年。伍光宇养病期间,陈献章一直悬心记挂。除亲身前去看望这位无异骨肉的弟子外,无暇之时,会时而派儿子去探病,时而叫侄儿去看望。当伍光宇病情恶化,他更是惶恐不安,夜不能寐。伍光宇溘然辞世,陈献章悲痛欲绝,哭之屡日。他连续写了《祭伍光宇文》《奠伍光宇文》和《告伍光宇文》等文,字里行间满是悲痛与无限的哀思。之后每年的清明节都能引起陈献章对弟子伍光宇的异常想念,陈献章留下的无限伤怀诗篇有《清明前三日,有怀亡友陈毅卿、伍光宇》《清明前三日,有怀亡友伍光宇无子》等等,这些诗作饱含对伍光宇的喜爱和痛惜,读来句句催人泪下,使人心碎不已,足见陈献章浓浓的爱生之情。
陈献章在教育生活中对弟子表现出极大的爱心,但陈献章爱而不溺,对犯了错误的弟子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并不因为爱生而放松要求。这在陈献章与其门下弟子容贯的交往中有淋漓足色的呈现。容贯(字一之),从陈献章游长达11年,卓落有志,是陈献章十分钟爱的弟子。陈献章乐与容贯讨论学术,几日不见便写信企盼与容贯相见:“旦夕欲见一之与论之,不审力疾乘竹兜子能一至碧玉楼否耶?”[2]320师生二人情感甚为深厚,得知容贯生病,陈献章专门写信问候,“今日贵恙轻否?......何日可动到斋一话?甚悬悬也。”[2]320对容贯的关切显而易见。当容贯犯错误而不知悔过时,陈献章严厉地指出其过失并命令他写自罚帖为自己记过,借以惩改,“此帖某实命之,而云自书者,贯不自以为过,导之使知悔也。……谋事愆义,规画无度,皆贯之失。不容于公议,故与士友共责之而不得私焉。其不可自恕者,谨以书诸日録矣。自罚必一年而后复者,过之小大为限。”[2]89
陈献章热心教诲生徒,受到众弟子的爱戴和尊敬。江门弟子李承箕从湖北到广东,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四度去探谒陈献章;即以贺钦而论,据《明儒学案》:“先生之事白沙,悬其像于书室,出告反面。而白沙谓先生笃信谨守人也,别三十年,其守如昨,似犹未以冻解冰释许之。”[10]99衣钵传人湛若水在陈献章离世后为其守丧三年,以后每到一处必建书院碑亭以纪念老师,并讲学不辍,将江门学派的学说发扬光大。江门弟子张诩在陈献章去世后,作《白沙先生行状》和《白沙先生墓表》,成为研究陈献章学行的第一手资料。他还仿张南轩的《传道粹言》,编采陈献章文集中要语,作《白沙遗言纂要》十卷,宣扬陈献章之学。
三、研古鉴今:陈献章为师之道的当代启示
从江门弟子所展现的风采与取得的成就来看,陈献章的师教实践不可否认是非常成功的。发掘陈献章的为师之道,能够给当下教师教育与名师培养提供一些深刻的启示。
(一)谨饬师道,坚守从教初心
师是兴教之源,“教”与“治”攸关。这要求师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所从事的教职事业对国家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意义,要以师道自持。陈献章生活的明中叶,科举日渐走向鼎盛,功利思潮泛生。许多教师弃“道”从“利”,成为专门的业举之师。陈献章始终将“圣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坚守“教人闻道”“以教兴治”的从教初心,有意纠正当时士风功利颓靡、重言行轻品行的弊病。此种师教理念,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位江门学子,模塑着他们对师-道、教-治关系的认知,江门学派的特色也由此呈现出来,门下弟子“高者闲于轨式,下者不得借其说以便己而欺世,而无有乎放情败俗之患”。[2]1238
陈献章“传道兴治”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我国传统为师之道的精华,启示当下教师要坚守从教初心,时刻意识到作为教师,身兼对个体与社会双重责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自渎师道。2021修订《教师法》把“立德树人与为国育才”明确为教师的初心与使命。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与陈献章教导弟子闻道以改善社会的观念一脉相承。陈献章把明代偏向应考知识的教育重心重新拉回到了对人的生命与德行的关注上。所培养的弟子出则为良吏,处则为孝贤,引导着良好社会秩序与习尚的建立。当下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小学还是大学,普遍胶着于知识技能,流离于学生身心与德行之外。当下教师面临着与陈献章时代相似的教育困扰,部分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日渐淡漠师道,敷衍师责。若想真正解除这一教育困扰,提高“师道”的内在责任感应为教师所重视。
(二)善为导诱,发挥施教多术
在陈献章的施教理念中,“学”不是比附经典和权威,能让自我有圆满之感的“自得之学”才是真学,弟子皆是精神自主的个体且资质性情差异鲜明。秉持这种理念,陈献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从不把自己看作弟子门人学习的主导者。如区大伦所评价:“其(陈献章)教人也,训迪惟顾其材质,启发必因乎愤悱,其不能者不强也,与孔孟语上语下、引而不发之旨,实相符焉。”[2]1238为启发学生自得,陈献章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娱乐助教、游历教学、以诗为教、以书传教、以身示范等,这些教学方法结合了弟子门人个性差异和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使江门学派充满洒然和乐、轻松自在的气氛,弟子门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也才能得到保证。
陈献章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交织运用及创造性发挥体现着对当时官学教学模式的优化、改进和丰富。反观当下各级各类教学,基本仍以单向性讲授为主要授课模式,以机械训练与闭卷考试为考核手段。陈献章的教学方法启示我们:其一,教师需明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诱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索欲为前提,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其二,教师需发挥教学巧思,善于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诱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知识感悟。譬如历史教学,搭建以体验为途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观摩、触摸、理解历史,学生在享受活动趣味的同时又能获得历史的真实知识。跟随教学方法的衔接转变、交织融合,学生愉快地沉浸于知识学习中,在体验中感悟、内化,最终促进自我发展。
(三)涵蕴濡化,贯穿授受有爱
江门师生基于对同“道”的追求而聚合在一起。学问上,陈献章视弟子如道友,讨论辩疑,要求严格。陈献章曾观点鲜明地反对“师云亦云”,强调师生间要有民主和谐的关系;走进生活里,陈献章爱弟子如己出,对待弟子的小细节里处处隐匿着师爱精神。师爱润物细无声般潜进弟子心底,生根发芽,使弟子们更加紧密的围聚在陈献章身边。学生亲其师,自然信其道。陈献章去世后,弟子门人无论是出仕为官还是讲学名山,都极力传播,使陈献章的思想学说在历史的书写中得以延续至今。
陈献章对待弟子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课堂生活是现代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都与老师待在一起,老师所担负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的传授,更是细致入微的道德养成与思想陶铸。正是于这年年日日教学生活的涵蕴濡化中,老师承担并完成其“育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然而,当今很多教师成为知识输出机器,无意于经营师生关系,以淡漠的感情态度对待学生。学生感受不到师爱的关照,疏离于老师的精神世界之外,无法与老师缔结成修行共同体。因此,当代教师应注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连接,适时释放爱的能量,增加学生对其的信任度与认同感,从而完满实现“育成”教育。
注释
① 关于陈献章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丰硕成果。既有研究涉及心学、文学、伦理及教育等主题,尤以心学主题的成果最多。仅相关专著就有:黄明同. 岭南心学:从陈献章到湛若水[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刘兴邦. 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张运华. 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苟小泉.陈白沙哲学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9;章沛. 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等。涉及到陈献章教育的研究则少很多,寓目所及仅有一本专著,为黄明喜. 白沙教育[M]. 广州:广州出版社,2021;论文有霍晓夏. 陈献章教育思想研究[D]. 太原科技大学,2019;王珍. 陈献章教育思想研究[D]. 石河子大学,2019. 何国华. 陈献章教育思想述评[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刘平. 陈献章的教育活动及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3)等。这些著作多属综论性质,着重于探讨陈献章教育思想形成背景、内涵、特征、影响等,虽系统全面,但都没有开辟专章专节研究陈献章的为师之道。
[1] 邹建锋. 明儒学脉研究——以吴康斋到刘念台的师承为线索[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54.
[2] 陈献章. 陈献章全集[M]. 黎业明, 编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3] 何维柏.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天山草堂存稿(103册)[M].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414-416.
[4] 施克灿. 教师荣誉制度的历史渊源[J]. 教师教育研究, 2017(4): 98-104.
[5] 贺钦. 医闾先生集[M]. 武玉梅, 校注.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57.
[6] 张诩撰. 张诩集[M]. 黄娇凤等, 编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7] 朱志先. 明代嘉鱼李承箕诗文集整理与研究[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8.
[8] 何景明. 大复集[M]. 明嘉靖十年刊本,1531: 8.
[9] 陈献章. 陈献章诗编年笺校[M]. 陈永正, 笺校.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850.
[10]黄宗羲. 明儒学案[M]. 沈芝盈,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11]黄明喜. 白沙教育[M]. 广州:广州出版社, 2021: 100.
Teaching and Governance: Chen Xianzhang’s Way to Being a Teacher in the Eyes of Jiangmen Disciples
LIU Jin-rong
(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Jiangmen School was founded by Chen Xianzhang as the beginning of Xinxue educ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patriarch of the school, Chen Xianzhang devoted himself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leaving no materials summarizing his teaching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This research reviewed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Jiangmen disciples to examine Chen Xianzhang’s goal of being a teacher in the Tao teaching and governance to cultivate self-sufficient talents. In teaching, he acted like friends to deal with disciples as relatives, which exert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all-round growth of Jiangmen disciples. This way of being a teacher can provid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oday’s teachers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professionals.
Jiangmen School; Chen Xianzhang; the way of being a teacher
G529
A
1008-0627(2023)01-0086-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近代社会教育思想史论”(20FJKB003)
刘金荣(1990-),女,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E-mail: 156671982@qq.com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