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竞争强度对企业开放度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2023-01-14廖筠魏孟华赵雪伟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开放度吸收能力市场化

廖筠 魏孟华 赵雪伟

(1.天津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天津 300222;2.中国银行 天津汉沽支行,天津 300480)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企业创建竞争优势的利器。在开放创新网络环境下,由于知识创造分散化、技术迭代加速化、竞争者合作化以及网络发展生态化[1],内生式发展与封闭式创新难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增长,通过开放式知识创新与产权合作,从内向开放式创新角度,突破组织边界束缚,获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取的网络异质性资源和互补能力[2];从外向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开放合作角度,通过行业标准的竞争引领与行业创新,实现网络正外部效应。华为的开放创新成就了企业强大的生存力和行业竞争力;海尔的创客模式,把组织从“串联”变成“并联”,形成一个个创新“利益共同体”。特斯拉的免费专利不仅促进了企业创新生态构建,也成就了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区别于封闭性创新和知识产权利益独占的企业内生式发展模式,网络化开放创新下的企业知识生产特征、运行机制与价值生成呈现出不同的范式变革、过程控制与机制创新。

自Ahuja和Katila(2004)[3]提出开放度概念以来,学术界从各个视角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Laursen和Salter(2006)[4]首先从开放深度和开放广度两个维度定义开放度。陈钰芬和陈劲(2008)[5]、马文甲和高良谋(2016)[6]、段利民(2020)[7]等也采用了相似的度量方法。Katila和Ahuja (2002)[8]以一家公司在申请专利中重复引用的平均次数来衡量搜索深度。Belderbos等(2010)[9]使用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数据探讨开放度的影响因素,以专利申请为核心变量,通过区分企业探索性与开发性技术活动、单独技术活动与合作技术活动,确定企业开放边界。Brockman等(2018)[10]利用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来描述企业开放式创新水平。本研究认为,通过共同专利观察合作方商业模式和合作边界,是研究企业开放度的有效观测窗口。

关于创新开放度影响因素,学者们开展了以下研究。Laursen和Salter(2006)[4]认为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开放度。Enkel和Gassmann(2010)[11]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其创新开放程度越高。崔维军等(2018)[12]应用世界银行2012年调查数据研究表明,竞争环境整体作用于开放度。竞争者数量正向影响开放度,而企业的竞争者是否注册或为正规组织却反向影响开放度。陈红花等(2017)[13]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得出法制环境、网络环境对企业创新开放度存在影响,且企业年龄负向影响开放度。目前,对于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吸收能力、行业属性等,而对于市场竞争强度和企业吸收能力调节下企业开放模式和开放边界的确定鲜有研究。

网络化开放创新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现有研究没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竞争会抑制企业创新,市场竞争的提高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14];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创新。Scherer(1980)[15]认为环境越竞争,越有可能去提高研发的投入。余得生和李星(2021)[16]以我国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会提升企业创新的意愿。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是一种非线性关系。Tishler等(2009)[17]研究表明,创新作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函数,在一定程度上会下降,然后在市场竞争变得激烈时会上升。

面对不同强度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是选择开放还是保护,现有研究缺乏企业吸收能力调节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基于竞合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以81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在开放创新背景下市场竞争强度对企业开放度的影响机理,探讨企业自身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强度和开放度之间的调节效应。为企业科学把握开放边界,合理选择合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引,为政府调整产业的竞争结构、构建合理市场环境、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转型,提供政策性参考。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基于市场竞争视角,探讨市场竞争强度对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影响。现有研究多关注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对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开放度的耦合关系缺乏研究。本文从市场竞争的视角,拓宽了企业创新开放度影响因素,丰富了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二是分析了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与创新开放度的调节效应,为企业开放度把控提供科学依据。三是采用联合申请专利比例衡量创新开放度。专利数据是客观公开的,可以提供企业技术活动的详细记录,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技术活动指标。企业经理可以根据专利指标开展跟踪、锁定和搜索工作,并以此为参考框架把握企业创新成本和合作模式选择。使用专利数据去衡量企业的创新开放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二、机制分析与假设

创新开放本身具有两面性,与他人甚至竞争对手共享知识、共同创新是创造价值的一种便捷方式,然而这种“开放共享”会降低企业特定创新的稀缺性[18],增加企业竞争压力,开放程度过大也会致使企业形成依赖,不利于发展。在自我保护与开放创新间需要根据企业条件、市场环境、形势政策等进行调整均衡选择。市场理论认为,不同程度的竞争和不同程度的垄断交织并存于市场中,行业和市场结构不仅决定着一个公司的商业合作模式,也决定着其战略行为和业绩。

产业组织的战略观假设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可以采取的行动。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厂商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仅依靠内部研发投资进行创新获得的优势是不够的。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就迫使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结合内部和外部知识来开放创新过程[19]。研究表明,激烈的竞争是刺激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众多中外学者研究竞争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结论,主要是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创新、市场竞争抑制企业创新、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在产品市场和创新发展中,竞争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高度紧张的竞争可能减少知识共享,并导致合作范围缩小,进而降低创新产出水平。同时,企业内外部条件、环境、政策等决定开放边界也影响到企业能否享受创新开放带来的三个实质性好处:知识共享、风险降低和发展速度。目前,学者对于开放最佳水平的建议以及企业为达到这些特定水平而遵循的过程和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却是有限的[20]。市场竞争代表着竞争的潜力,可以触发技术创新。高水平的市场竞争,加上快速的技术和产品更替,引发了对应用和基础研究的更多投资,以填补竞争差距[21]。与此同时,更大的市场竞争对快速创新提出了强烈要求。

企业创新开放度这一指标衡量了企业创新内部和外部来源之间的平衡。借鉴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考虑到市场竞争程度较低时,可以激发企业持续创新活动的需求,扩大开放。而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时,开放程度过高,会导致风险增加,开放合作创新收益递减,企业处于保护自身的需求会选择减少与外部的合作。基于以上思考,提出如下假设。

H1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开放度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

Cohen和Levinthal(1990)[22]首次引入了吸收能力这一术语,并发现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预测作用。Todrova和Durisin(2007)[23]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知识的一种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进行创新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程度。Laursen和Salter(2006)[4]认为吸收能力和 R&D支出密切相关 ,R&D 密集度高的企业在广度和深度上更能利用大量搜索渠道,即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能够使企业创新产品的流程与工艺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反应。Zahra和George(2002)[24]认为具备良好吸收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通过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Tsai(2001)[25]更是指出吸收能力直接正向影响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可以促进企业有效地获取和学习知识,提高R&D资源分配效率,进而加强与外部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推动创新的频率,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动态调整开放度。在市场竞争程度比较低的环境下,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不断扩大合作边界;当市场竞争强度过高时,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和边际收益确定开放边界的收缩。基于以上逻辑,本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与开放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强度与开放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吸收能力越强,企业越倾向于扩大开放度。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制造业企业技术含量高,产品持续创新,同时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多,信息披露较全,方便获取数据。考虑到企业创新开放活动和数据的时效性,选择2012—2019年进行研究。并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样本中ST、*ST企业;(2)剔除数据中既没有联合申请专利也没有独立申请专利的公司;(3)剔除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样本814家,共计6 512个观测数据。

本文涉及的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上市公司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研发信息、市场竞争层面信息等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存在缺失值,为保证真实性不进行插补。企业所在地制度环境数据来源于万得(Wind)数据库。采用Excel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

(二)变量设置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关于创新开放度的度量并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Laursen和Salter(2006)[4]采用调查问卷从开放深度和开放广度两个方面度量开放度,很多学者沿用了此测度方式,并根据自身研究做出改进。也有学者基于专利数据去度量创新开放度。专利可以用来描述企业的探索、开发及合作性技术活动,且其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开性。

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借鉴Katila和Ahuja(2002)[8]、Belderbos等(2010)[9]的研究,用企业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个数占申请发明专利总数的比重(Openingdegree)来衡量企业的创新开放度。

2. 解释变量

关于市场竞争程度的测度,选取赫芬达尔指数(HHI)来衡量。该指标为利用单个公司业务收入计算其所占行业市场份额。HHI指数可表示如下

HHI=∑(Xi/X)2

其中,Xi为单个公司的业务收入,X为该公司所属行业的业务收入合计,(Xi/X)为该公司所占的行业市场份额。HHI即为行业内每家公司业务收入与行业业务收入合计比值的平方累加。HHI数值越小,行业中相互竞争的公司越多,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而数值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弱,市场份额被少数大公司所控制。

3.调节变量

Cohen和Levinthal(1990)[22]将吸收能力(Absorb)定义为企业识别、吸收新的外部信息的价值,并将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关键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逐渐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企业应用外部知识和技术,促进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本文借鉴Rothaermel和Alexandre(2009)[26]对于R&D与吸收能力关系的研究,用研发投入比例来衡量。吸收能力表示为研发投入金额和营业收入之比。

4.控制变量

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创新开放的影响,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引入如下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所在地制度环境(Market)、盈利能力(Roa)、资产负债率(Leverage)、企业成长性(Growth)、股权集中度(Top10)、股权性质(Sta)、高管规模(TMTscale)、董事会的独立性(Indep)。其中,企业规模(Size)用员工总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企业所在地制度环境(Market)参考樊纲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报告,用市场化指数作为替代指标。由于指数更新较慢,最新的报告关于市场化指数的数据只到2016年。因此,借鉴俞红海等(2010)[27]、马连福等(2015)[28]的做法,以历年市场化指数的平均增长幅度作为预测2017-2019年市场化指数的依据。盈利能力(Roa)用公司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来衡量。资产负债率(Leverage)用公司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来表示。企业成长性(Growth)用企业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具体为:企业成长性=(资产总计本期期末值-资产总计本期期初值)/(资产总计本期期初值)。股权集中度(Top10)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表示。股权性质(Sta)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若企业为国有企业,则Sta数值为1;若企业为非国有企业,则Sta数值为0。高管规模(TMTscale)用高管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董事会独立性(Indep)用独立董事比例来衡量,即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会总人数比值。所有变量的符号与测算方法如表1。

表1 变量的符号与测算方法

(三)模型构建

创新开放度的数值在0到1范围内,是受限制被解释变量,使用线性最小二乘回归输出结果有很大偏误,故采用面板Tobit模型。

标准第一类Tobit模型如下

参考陈强(2014)[29],采用固定效应Tobit模型,该模型无法像固定效应的 Logit或计数模型进行条件最大似然估计。如果直接在混合 Tobit回归中加入面板单位的虚拟变量(类似于LSDV法),所得的固定效应估计量也是不一致的。因此,考虑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且经过检验得到存在个体效应,故使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回归。

首先构建基准回归模型

Openingdegree=β0+β1HHI+β2Control+ε

(1)

其中,Control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所在地制度环境(Market)、盈利能力(Roa)、资产负债率(Leverage)、企业成长性(Growth)、股权集中度(Top10)、股权性质(Sta)、高管规模(TMTscale)、董事会的独立性(Indep)。

根据假设1,在模型(1)中引入HHI的二次项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Openingdegree=β0+β1HHI+β2HHI2+β3Control+ε

(2)

根据假设2,考虑吸收能力与市场竞争交互作用,引入吸收能力以及吸收能力与市场竞争交互项这两变量。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Openingdegree=β0+β1HHI+β2Absorb+β3HHI×Absorb+β4Control+ε

(3)

其中,

Openingdegree=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12-2019年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创新开放度、市场竞争、研发财务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本文选择的样本数据为平衡面板数据,共有6 512个样本。可以看出,创新开放度最低水平值为0,即企业采取自我保护政策,不与外部组织合作;最高水平值为1,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极开放,与外部进行合作。均值为0.112,标准差为0.215,说明整体上创新开放水平较低。市场化指数取值范围在-1.42到11.4之间,可以看出各制造业企业所在省份的市场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且股权集中度取值的跨度也比较大,其标准差为14.25。

(二)相关性统计分析

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Pear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创新开放度与市场竞争间的相关系数为-0.017,但并不显著。由此可初步验证本文的假设,即创新开放度与市场竞争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017,并不显著;与市场竞争间的相关系数为0.054,在1%水平下显著相关。且总体来看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都小于0.5,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 样本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续表3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拟探究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引入了可能会对模型产生影响的一些控制变量。首先是对控制变量、市场竞争兴趣变量和创新开放度被解释变量进行基准回归即模型1。纳入市场竞争的平方项HHI2指标作为探究的变量,即模型2。表4显示了回归结果,列(1)和列(2)分别为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

表4 市场竞争及其平方项回归结果分析

由模型1可知,在基准回归结果中市场竞争的替代指标HHI指数前系数为-0.083,并不显著。这表明市场竞争对创新开放度并非简单的线性作用。企业规模、企业所在地制度环境在1%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开放度;董事会的独立性在5%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开放度。即企业规模、市场化指数、独董比例越高,企业创新开放程度越大。企业成长性前系数为-0.019,在10%水平下显著;股权集中度前系数为-0.001,在5%水平下显著。表明企业成长性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创新开放度有抑制作用。

把HHI指数的平方项引入模型中即模型2。可以看到控制变量系数无太大变化;HHI系数为-0.614,由原来的不显著变为在1%水平下显著;HHI2系数为1.357,在1%水平下显著。由于HHI指数越大,表明市场被少数的大公司所控制,其市场竞争程度就越低;相反如果HHI指数较小,说明市场上各公司竞争程度越高。从模型2中可以看出市场竞争与创新开放度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HHI指数与HHI指数平方项前系数一负一正的回归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下的市场竞争的加强会促进企业的创新开放,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得企业选择自我保护,减小创新开放的程度。竞争强度主要通过提高公司对新发展的意识、参与创新项目的动机来增强公司的创新成果,从而提高公司的创新努力[30]。然而,合作伙伴之间高度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公司希望保护自己免受其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影响,以保留自己的核心专有资产[31],从而降低开放程度。假设1得证。

表5 市场竞争与吸收能力的交互作用回归结果分析

续表5

考虑到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对创新开放度影响中可能发挥了调节作用,故在模型1中分别引入吸收能力以及HHI指数和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即模型3,关注交互项系数情况。在检验吸收能力调节效应实证过程中,对主要变量HHI指数和吸收能力进行中心化处理。表5显示了模型的回归结果。

对比模型1和模型3可以看出,引入HHI指数和企业规模的交互项后,控制变量系数无太大变化,HHI指数前的系数由-0.083变为了-0.059。吸收能力前系数为0.308,在5%水平下显著。HHI指数和吸收能力交互项的系数为3.608,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即在一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开放,扩大与外界组织的创新合作。更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将提高企业利用其边界之外技术知识来源的能力。具有高水平吸收能力的公司可能对新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利用来自其他公司的新知识来帮助其创新活动[25]。企业由于在某方面发展能力突出,则会倾向于更频繁地参与该活动,来增强这种特定能力,假设2得证。

(四)异质性分析

1.不同市场化指数下异质性分析

在开放式创新活动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对企业的决策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企业所在地制度环境不同,市场竞争对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且上文的回归结果中,所在地制度环境这一变量前系数高度显著。鉴于这一结果,参考樊纲等提出的市场化指数来度量企业所在地制度环境,并在研究时把市场化指数进行了高低区分。为充分体现市场化指数的高低差异,将每年各省份市场化指数排名前十的划为高市场化指数区组,排名前十之后的划为低市场化指数区组。在此基础下分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区分市场化指数高低的分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表6显示,高市场化指数区组的样本数为4 540,低市场化指数区组的样本数为1 972。不难看出,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所在地为高市场化指数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市场化指数较高的地区有着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归属该地区的企业也存在更好的经营环境,且资本结构对于企业的生产甚至是整个行业的产出都会有影响。制造业企业分布地区的不均衡也能看出我国各省份发展的参差不齐。

表7 区分股权性质的分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对高市场化指数和低市场化指数区组的回归结果分析比较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何种企业所在地制度环境下,模型1 HHI指数的系数均不显著,即市场竞争对创新开放度是非线性影响,与之前的假设一致。而且在引入HHI指数平方项的模型2中,高市场化指数下HHI指数的系数为-0.889,HHI指数平方项前系数为1.994,二者都在1%水平下显著。证实市场竞争和创新开放度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相较低市场化指数下,这种关系并不存在。此外,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因市场化环境的不同也存在差异。在高市场化指数下,模型3中HHI指数与吸收能力交互项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吸收能力这一变量也高度显著。而低市场化指数下调节变量交互项不再显著。

这表明企业制度环境强化了市场竞争对创新开放度的作用以及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产生上述结果可能是由于低市场化指数地区自身发展不平衡。高市场化程度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与学习机会,能够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为自身发展创新赋能。而低市场化程度下,由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企业的税外负担都相对较大,一定条件下制约了企业创新开放的程度。

2.不同股权性质下异质性分析

学者们关于企业所有权性质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若干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且在本文基础模型中股权性质这一变量对于创新开放度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因此进一步探究不同企业性质下市场竞争对创新开放度的作用。股权性质为虚拟变量,分为两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以此区分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7所示。

表7展示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下市场竞争及其平方项对创新开放度的回归结果和吸收能力调节下的回归结果。在区分股权性质的模型2中HHI指数及其平方项的系数均为一负一正。但国有企业HHI指数的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HHI指数平方项的系数却不显著,非国有企业HHI指数及其平方项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总体来看,非国有企业回归结果符合市场竞争和创新开放度间的倒U型关系假设,但国有企业并没有满足全部条件。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控股人不同,其行为模式受不同驱动力作用。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大,企业的管理者面对市场竞争风险时,考虑社会风险和个人风险较多。而民营企业个人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相关,面对市场竞争,经营者会依据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考虑吸收能力的情况下,不放过一切创新机会。这就造成了企业面对相同市场环境,做出的开放决策却是不同的。

对比不同产权性质下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看出,非国有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影响创新开放度的过程中发挥显著调节作用。非国有股权有利于民营化企业的创新性活动。即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意愿进行持续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且非国有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更优于国有企业。

表8 区分企业规模大小的分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续表8

3.不同企业规模下异质性分析

企业规模作为一个组织变量是在进行创新管理时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虽然大多数学者认同实施开放创新活动对中小企业和大公司都有好处,但中小企业在如何进行开放创新活动以及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利用与大公司明显不同[32]。本文在区分企业规模大小情况下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以企业规模中位数为界限,高于规模中位数为大企业规模,低于规模中位数为小企业规模,以此把数据划为两组。利用模型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不同企业规模下模型1回归结果中部分控制变量的影响及其显著性不同,表明企业因规模差异、自身资源能力限制,决策多样。对比模型2可以看出,大企业规模下虽然模型1中HHI指数显著,但由于HHI指数平方项的引入,市场竞争对于创新开放度的作用影响效果更强。小企业规模下因为HHI指数平方项的引入,市场竞争对于创新开放度的作用而变得显著。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只在企业规模小的条件下显著为正。

在一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企业由于自身外部合作伙伴的多元化、内部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管理结构的专业化使得它们比小企业更愿意建立与外部组织的合作,更大程度地接受和使用开放创新活动[33],同时也能够更灵活应对开放带来的各种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模型1和模型2中HHI指数均显著的原因。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创新开放方面的弱点也恰巧来源于它们的规模,能力薄弱也被认为是依赖外部知识的诱因。这使得吸收能力可以大程度作用于中小企业。就进入壁垒而言,中小企业不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无法同时关注各种管理选择[34]。也正是因为这点,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开放边界,获得必要的补充资源,弥补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不足。

表9 替换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检验。

采用替换兴趣变量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对于市场竞争的度量,不同学者研究时采用不同度量指标。此处检验选择普遍采用的另外一个度量指标——行业集中度。竞争是由产业动态来界定的,如企业占有市场份额的程度,即行业集中度。指标为计算行业内最大的前n家公司的业务收入占全行业业务收入的比例。替代解释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与之前一致,即市场竞争与企业的创新开放度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和主回归结果也是一致的。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与创新开放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进一步验证了假设2。回归结果见表9。

选择不同方法测量被解释变量,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借鉴郑玮(2020)[35]的研究,用企业是否拥有联合申请专利来判定企业决策是创新开放还是保护。本文把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数目大于1的企业创新开放度定义为1,而联合申请专利数目为0的企业创新开放度定义为0。由于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取值为0或者1,所以选择二元选择模型来进行回归。回归结果验证满足市场竞争与创新开放度的倒U型曲线关系以及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六)内生性检验

企业的创新开放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仅受当期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前期创新开放程度因素的作用。为有效缓解同期内生性和反向因果问题,将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后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开放度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从整体来看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会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开放,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会选择减小创新开放程度来保护自己。同时,结果验证了吸收能力在市场竞争影响创新开放度过程中发挥了显著调节效应。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开放创新的研究背景,探究市场竞争强度对于企业创新开放程度的影响。以赫芬达尔指数度量市场竞争,以企业联合申请专利占总申请专利比重度量创新开放度,依靠竞合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在微观层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开放度并非简单的线性作用,而是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在市场竞争初期,企业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资源和能力导向,当市场处于弱竞争程度时,为提升创新绩效,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不断扩大开放边界,以获得异质性资源和能力;一种情况是竞争导向,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迫于竞争压力,选择加强与外界组织合作,提高创新能力,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份额,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但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当开放合作边际风险高于边际收益,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和边际收益缩小开放边界和开放度,借以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此结论是对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能力倒U型关系的拓展。本研究认为,无论市场竞争程度过高或者过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与关系合作的外部性收益是决定企业开放度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吸收能力发挥了一定的调节效应。不同吸收能力的企业因为内部资源结构不同,对知识的利用能力不同,决策也存在差异。在一定市场竞争环境下,吸收能力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扩大创新开放,积极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企业吸收能力正向促进了市场竞争对创新开放度的影响。

表10 引入滞后变量的回归结果

此外,本文还验证了市场化指数、股权性质、企业规模是否对上述关系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非国有企业可能由于受企业决策机构的影响,样本回归符合市场竞争和创新开放度间的倒U型关系假设以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假设,但是国有企业却不满足全部条件。说明企业经营的价值理念和管理者的不同驱动因素导致企业差异化的行为选择。区分市场化指数高低和股权性质的结论大致相同,高市场化指数下,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开放度之间仍然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显著。在低市场化指数下,这一关系并不存在。可能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对于区分企业规模进行异质性分析来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符合一定的市场竞争程度促进创新开放,过度市场竞争阻碍企业创新开放。但规模小的企业比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把握吸收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因此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二)政策启示

在政府层面可以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调控市场,防止恶意竞争,营造良好竞争环境。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规则的维护者。应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宏观把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二是对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上扶持,鼓励其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对中小企业给予充分政策、资金上扶持,比如通过税收、政府补贴、推动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等措施给予直接或间接支持。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对待不同竞争程度行业采取不同对策。政府应采用市场化手段,整合竞争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发展新动能。对于高度垄断的行业,企业缺乏竞争力,这就容易造成创新水平低。政府可以打破这种局面,适当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对行业产生一定压迫。

在企业层面,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创新吸收能力。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应对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组织跨部门间的学习,发挥敢为人先精神,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和市场竞争环境,注重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借用外界资源弥补自身不足。二是在创新开放中注重对自身的保护,不可过度依赖外部环境。企业间要建立完善的合作与违约制度,严格定价体系,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合作并不意味着“和盘托出”,核心技术就需要建立保密制度;企业自身还要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竞争优势。三是优化内部组织结构,促进创新协调发展。吸收能力对企业进行开放决策有促进作用,但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作用。需要企业内部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创新的水平,提高绩效。此外,也可利用自身规模、市场等优势加快知识转化,提高知识利用率,加快创新推进。

猜你喜欢

开放度吸收能力市场化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开放度与对外经济开放度关系
推 手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经济开放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吸收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