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双载·三驱·四协同”的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为例
2023-01-14陈俊龙王晓蕾
陈俊龙 王晓蕾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经济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东北大学秦皇分校 控制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引言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着一个国家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自2009 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起,先后建设了两起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国家对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拔尖人才的培养实践已经初具规模。例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经济学建设都已纳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此背景下,为打造全国一流的经济学学科,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结合学校和经济学本科办学特点,以及当前经济学创新领域和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于2016 年实施了“经济学实验班”工程,旨在“以经济学未来发展为导向,锻炼本科经济学人才现代经济理论与定量分析能力,着重突出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培育精英人才”。
目前学界从不同视角探索了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张天舒(2020)对“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1]。阎琨等(2021)认为应该重视对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丁任重等(2021)认为应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基础理论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国际合作育人“六位一体”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杜宇(2021)认为加强科研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对推动经济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可见,对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不仅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协同育人。
在探索经济学拔尖人才培育的过程中,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人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将课程思政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密切融合,经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摸索出一套符合学科学院实际的“一轴·双载·三驱·四协同”经济学拔尖人才培样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思政引领作用,将思政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开展多维度制度改革,形成良性动态激励与竞争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注入强劲驱动力;高效整合师资力量、校内与校外资源,实现多维度多主体协同育人,全方位提升育人质量。
二、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需破解的难题与创新思路
(一)需破解的难题
第一,在教学中,作为基础学科的经济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与科研活动相脱节、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较弱的问题。经济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理论教学,教师通过运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讲授各个知识点;相比较,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对偏少,教学内容也仅限于对一些案例和习题的讲解,实践教学有待提高。
第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同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对学术、创新实践和思政课程兴趣不大,导致政治素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以致用能力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以及利用好各类资源,实现高效思政育人与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动力,进而培育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思路
对以上难题,需要把握经济学科特点,在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进育人理念、育人模式与育人手段的创新。
1.育人理念创新:思政引领、协同育人、个性发展
着力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和学术能力,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兴趣,授课内容与方式、科研方向、社会实践活动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引导其用所学知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经济奇迹,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同时,注重四个维度的全面协同育人,第一,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协同,通过班会活动、私下一对一沟通交流或座谈,辅导员更为全面地掌握学生近期的思想动向以及性格特点,专任教师可以更为深入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专业基本功;第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打破传统思政课程说教式教学的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校内各部门协同,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各部门协同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促使各部门完成主要职责的同时履行协同职责;第四,校内校外协同,整合校内外两种资源,结合两种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这四个维度形成合力,营造协同育人新环境。其次,探索个性化导师制,让学生和导师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向意向导师递交申请书,导师挑选合意的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个性化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本项目育人理念的时代性与前瞻性。
2.育人模式创新:系统化、立体化、专业化
以“一轴”为核心,“双载体”为平台,以“三驱动”为动力,以“四协同”为保障,强调培养模式的系统化与针对性,把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工程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奉行系统化而不是碎片化的理念,立足整体把握内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课程体系、绩效评价、人才培养进行立体式综合改革,而不仅仅是平面化的教育,将教育深入到一切空间,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影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依托相关立项项目为学生创造自我锻炼的平台和机会,确保“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满足学生的各项发展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术潜力。
3.育人手段创新:多形式、多手段、多主体
注重多种育人手段的综合交叉运用与创新,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将专任教师、辅导员、校内各相关部门、校外优质资源高效整合起来协同育人,推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思想政治认识、实践技能等的全方位提升。鼓励教师探索个性化育人路径,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学生个人展示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交叉运用小班授课、项目小组和学习分享小组等多种手段,实现整合创新。
三、“一轴·双载·三驱·四协同”的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教学难题,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在探索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紧密把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规律,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手段上谋求创新,经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一轴·双载·三驱·四协同”的特色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图1 “一轴·双载·三驱·四协同”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轴:“以德为先、国际引领、知行合一”
以培养“政治素质良好、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秀、创新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国际视野与远大志向”的特色经济学拔尖人才为主轴,将立德树人贯穿拔尖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强调“德”为先。在选拔拔尖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水平,也要注重道德修养水平,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5]。对标国际化人才培育标准,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加强与国外的大学的交流,开展互派师生、联合培养等合作项目,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引领学生参加学术研究,辅导学生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并在学术研究中强调诚信,以学术规范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对标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双载:“优质师资、平台建设、科创引领”
以“经济学科创新实验班”与创新创业竞赛为双载体。持续完善经济学创新实验班硬件与软件建设,配备优良师资,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提升师资队伍质量。设立专职班主任与辅导员,改善师生比,让学生能够得到更为精准的学习指导。实行班导师双向选择制度,通过加强宣讲,吸引优质生源。构建学术能力训练平台,将学术研究渗入教学实践,加强学术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性和创造性思维;充分利用学院“秦皇岛市区域规划与政策模拟”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的软硬件设施,在课下组织专门的小班授课课程,加之项目小组讨论、一对一专向辅导,以此来强化学术创新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广泛有效的平台。整合全院教师资源,专向指导实验班学生根据各自兴趣范围和专长,参加大学生国家级、省级科创比赛。在竞赛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三驱:“课程优化、制度激励、个性培养”
以课程体系改革、绩效评价改革、个性化导师制为拔尖人才提供三重驱动。整合学院、学科和学术的优势,将提升学生学术创新能力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对经济学进行全面的培养方案调整,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不断整合优化、更新教学体系与内容,打造《微观经济学》等精品课。注重团队建设与协作,整合优质资源,集体攻关理论与实践难题,搭建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团队。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将拔尖人才培养纳入学院“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将实验班工作与指导科创竞赛作为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充分激发育人热情。增强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对工作岗位的认同度,激励其主动投入到实验班的工作和科创竞赛的指导中去。同时,绩效评价改革要综合考虑激励的可行性和连续性,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长久的制度保障。倡导并建立个性化导师制度,引入校外优质导师,鼓励导师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式灵活、具有个人特色的课程教学和学术指导,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奖励师生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谋求师生共赢。
(四)四协同:“专辅结合、多方联动、内外协同”
实现专任教师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各部门、校内校外四个维度的全方位协同。充分发挥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的育人比较优势,构建双方育人互助合作平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信息共享,实现双方在多维度的协同育人,为双方职业发展创造契机。以学院为枢纽,协同校内其他部门,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挖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内涵,并将此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去。加强与企业与社区的广泛协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与国内一流高校开展育人经验交流与合作,聘请知名教授讲学、讲座,吸收先进育人经验,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开展协同育人。
四、成效与展望
(一)成效
该模式在教学团队建设、论文、科创项目、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1.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斐然
在科学的制度引领下,学院实验班授课教师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拔尖人才培育,主动投身教改研究,摸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教学精益求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更有张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经济学培养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并在学院内部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取得了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2.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增强
通过“以德为先”的系统专门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高,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坚实,逐步具备了一定运用理论来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术习惯逐步养成,学术规范能力不断增强,文字表达能力与经济学方法使用能力提升显著。在实验班教师与辅导员的指导下,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获得了诸多荣誉称号,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多次科创项目获奖。
3.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得到推广
经济学院经济学拔尖人才培育的模式创新实践,得到了包括退休老教授在内的众多教师的好评。教师们反映很受启发,其他院系的不少教师也纷纷应用,以此模式为依托来践行立德树人、优化课程思政、促进拔尖人才培养,同时经济学实验班也吸引了外学院优秀学生进入,亦形成了不少成果。通过将模式系统化规范化,确立本校经济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本模式的辐射示范作用也不断加强,本模式首先向本校经济学专业辐射推广,已见成效,学生保研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对基础模式的补充、扩展和深化,逐步推广为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起到显著作用,学生在爱国主义、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学术研究、文献获取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性锻炼,在后续学习、读研和工作中表现了明显的优势,提升了我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全国多家知名高校和企业的普遍认可。
(二)未来展望
在新形势下,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平台。
1.提高学习自由度,激发学生创新探索
探索教学新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相关选修课的比例,增设一些外延性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营造崇尚创新探索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热点问题。鼓励老师与学生互相探讨,实现教学相长。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等多方育人模式,开拓学生知识面。
2.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应持续健全评价体系,不把学习成绩当作选拔的唯一标准,将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其他能力有机纳入考核指标当中,并从教师、同学、第三方等多视角展开系统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3.开拓国际视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举办或组织参加国内外经济学学科相关的专题论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创新赛事,为学生打开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新窗口,依托各种交流平台,提升国际合作的质量,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4.丰富育人主体,深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目前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强调专任教师的作用,在今后可以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并持续推进家校共育、校企共育,将家长、企业纳入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全方位深化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