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造物观对景德镇陶瓷生产制作的影响探究

2023-01-14江婉璐

陶瓷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礼器釉料造物

江婉璐

(景德镇学院,景德镇,333000)

0 引言

陶瓷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古人在烧造白陶器和硬陶器的不断实践中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据考古发掘的景德镇窑址来看,景德镇陶瓷是自唐代以来逐渐闻名于世的,在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后,形成了独特而精湛的制瓷工艺,其经验和技术又在不断地生产实践中得到发展和传承。

中国造物观历史悠久,内容也极为丰富,所涉及的“物”的方面包罗万象,陶瓷只是其中生活器物的一种。传统造物观可以从功能、形式、材料、装饰、制作工艺等方面影响陶瓷生产的各个环节,古人将造物的智慧通过有形的器物展现出来,为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1 陶瓷制作工艺概述

中国的制瓷史历史悠久,据考古记载,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生产出了陶器,到汉代形成了成熟的瓷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了景德镇制瓷工艺,“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是叙述总结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名言,由唐英编排的《陶冶图说》一书也完整详细地记载了二十道工序的制瓷场景。从这些理论和记载中可以发现,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大致包括原料采集与炼制、成型、施釉、烧制等流程。

原料采集与炼制。制瓷的主要原材料是高岭土和瓷石,要制坯首先就需要对原料进行采集与炼制。这两种原料的性质完全不同,高岭土是一种土状材料,采集之后只需要将其中大部分的杂质淘洗掉,而后经过沉淀、制作成块状,待晾干后再制成坯土,为后续的制坯作以备用。瓷石是一种以矿物组成的岩石,采集到的岩石需要先进行粉碎,传统的粉碎方法是在河岸边布置水椎,以水的冲击力作动力敲击瓷石,凿细碎之后再经过淘洗、沉淀,而后制成砖块状。

成型。陶瓷成型分为制坯和修坯两道工序,两者的工艺方法都有很多种,主要根据所需器型来选择成型方式。辘轳制坯适用于碗、盘、杯等规则的圆形器皿,雕镶制坯适用于方形和多边形器物,模制和捏制则适用于形态不规则的器物。修坯一般是针对拉坯成型的圆形器物进行精修,达到细化器物的形式和结构的作用。在修削完成的坯体上还可进行剔、刻、划花等装饰手段。

施釉。施釉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施以釉料,以达到实用和美观的作用。釉料的配制和施釉方法是此环节的两个关键因素。施釉方法可分为浇釉、荡釉、蘸釉和吹釉等,而不同成分的釉料配制可以使陶瓷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和状态。据记载,釉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原始瓷釉,而后逐渐出现了青釉、白釉等,到宋代时发明了釉灰来配制釉料。它的出现和使用拓宽了釉料来源,也丰富了釉料的颜色种类。

烧制。瓷器的烧成与装烧工序密不可分,在烧制环节,装窑和烧窑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装窑并不是简单地将泥坯放进窑炉,而是要根据不同形制的窑炉,合理有序的分布排列。烧窑则更加考验从业者对火候把控的熟练程度,想要将窑炉内的瓷器一火烧成,往往要求窑工根据所烧器物的精细程度和对温度的不同要求,统筹安排窑位,准确把握火力大小。

2 中国传统造物观

中国的造物观早在几千年前就初见端倪,从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后期逐渐成熟的瓷器、家具、建筑等,无不体现了古人造物的智慧。造物的思想和观念自产生起就从未间断过,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理解、总结和记录这些造物理念,而这些理念也蕴含着整个国家的伦理道德、礼仪规范和哲学观念等等。

中国传统造物观在早期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老子》、《周易》、《荀子》、《考工记》、《天工开物》这些历史古籍中都能了解到先哲们关于造物的观点和主张。先秦的《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记录手工艺制作的著作,书中全面阐述了当时历史时期的手工艺制作、工艺技术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具有实践意义的造物文献。《考工记》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思想是一个极为深刻的造物原则,同时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成为是否能造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古时的工匠在造物时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养之气,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和谐共生。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也说明古人的思维模式是围绕着这三者构成的宇宙观来分析衡量事物发展规律的。

3 传统造物观对陶瓷生产制作的影响

陶瓷生产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社会生产活动,其本身就受到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的直接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美学思想和造物思想也都经历了由哲学到美学、工艺美学的转变。从现代文献资料和历史时期的造物思想来看,中国传统造物观主要围绕道器关系、人物关系、人物自然关系进行展开。本文将从造物观的三个方面来阐述它对陶瓷生产制作的影响。

3.1 哲学观对道器关系的影响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道”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限的物像只有体现万物本源的“道”才能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或创造。《周易》中提出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确界定了道和器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道是客观规律,是万物的法则,而器是有形的实体,是物化的形象,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出道和器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古人提出的道器并举、器以载道等思想,正是通过造物的“器”体现观念的“道”,从而将造物行为从“器”上升到对“道”的意识高度。纵观各个历史时期所生产出来的瓷器都深受这种哲学观的影响,并且将这种观点视为造物的核心原则和标准。

钧窑瓷兴盛于宋代,其独特的釉色和造型均受到当时 文化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宋人理智严谨的处事之道使得钧窑瓷拥有严谨的工艺技法,对釉料的着色剂含量和烧制温度都有极为严格地把控。另一方面,宋代的哲学家推崇道家的“道”“气”思想,钧瓷首创的铜红釉及其他颜色釉就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都是对钧瓷釉色在烧制过程的不可控性以及变化莫测的意境效果的高度概括。由此可见,钧瓷的烧制过程与“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可谓不谋而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观,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把遵守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 “仁”需要符合“礼制”,人的道德品质、品德修养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的。在儒家的礼乐制度中,器物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还要符合封建等级制度的“礼”,陶瓷礼器就是这种观念下的产物。最早的礼器是青铜器,主要用于礼乐、祭祀等仪式,功能接近于盛放食物的器皿,常见的礼器有鼎、鬲、俎、豆等。之后的礼器多以陶器居多,唐朝流行用唐三彩陶器作为随葬品,以象征等级权力和地位。陶瓷礼器在宋代陶瓷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更设有专门的礼器局来统一制作礼器。明朝盛行瓷制礼器,在尚古、礼制思想的主导下,瓷制礼器在造型、纹饰、釉色方面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工艺和风格。

3.2 人本观对人物关系的影响

一切器物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这是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造物观念,《庄子》中的“夫造物者为人”是从哲学高度对人与物关系的高度概括,也是造物思想中人本观的集中反映。《荀子》所说的“百工以巧尽械器”体现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天、地、人这三才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随着造物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器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功能的满足,还逐渐增加了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以人为中心的造物人本观就不再只是表现在器物的功能和尺度,还要考虑人的心理、生理感受和审美情感。宋代的影青瓷的特点是釉面色泽介于青白之间,其巧妙地将白瓷的干净利落与青瓷的玉质感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色泽如玉的质感,从而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现实的需要。

3.3 自然观对人物自然关系的影响

自然观从某种层面上理解,可以说是人、物与自然三者的和谐观,而“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正是这种和谐观的核心所在。《考工记》提出的“审曲面执”就是要求工匠仔细观察物体的曲直变化,并根据其特性合理地加入人工来生产制作。在《天工开物》一书中,作者对人工之物的生产制作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入探究和思考,推进了“顺应自然、巧循自然”这一自然造物观的发展。前文中介绍的传统的陶瓷生产制作需要经过原料采集与炼制、成型、施釉、烧制等流程,其中,采集天然瓷土原料和炼制原料的过程就是善用自然资源的过程;利用瓷土制作泥坯的过程就是介入人工之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将泥坯装入窑炉进行烧制的过程则是巧借自然之力、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可以说,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无不体现人、物、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师法自然”的自然造物思想早已渗透到了传统制瓷工艺的血液里。

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不仅是古人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观察的结果,同时也透露出对天人关系的体悟。人面鱼纹的装饰纹样,通过抽象的线条、图形和赭红色调,使陶器显得古拙、奇幻又充满生气,充分显现了当时陶器的制作技艺水平,以及所蕴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结语

中国造物观在经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王充在批判东汉时期文化领域的复古主义时,提出了文化发展观的理论,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关系论证文化发展的必然性。既然文化在发展,同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着的,而陶瓷生产作为与当下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可以直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活动,因此,通过探究传统造物观对陶瓷生产制作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对造物观的认识,探索传统造物思想对于现代陶瓷产品设计的启示,从而为陶瓷设计开拓新形式、新路径。

猜你喜欢

礼器釉料造物
烧成工艺对Fe2O3-Al2O3-SiO2系多彩釉料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一种抗菌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透强化白陶瓷釉料及制备、使用方法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