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3-01-13马宝强
■文/马宝强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创造高效课堂,是作为新课程实践者的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优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切实做好导入,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氛围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传授新知前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以实现对学生情感调动的目的。具体来讲,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运用生活情境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充满探究的欲望。比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在研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了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以下是教学片段节选。
教师:“老师早上坐车时,发现微信零钱里只有3角钱,可是公交车票价是1元,老师还差多少钱呢?”
学生1:“1元是10角,10-3=7,还差7角。”
教师:“真棒,你不但知道老师差多少钱,还会换算和列式计算,真了不起,老师为你点赞。”
教师:“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2:“认识人民币。”
教师:“对,认识人民币。认识了人民币后,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就方便多了?”
学生:“对。”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通过这样的引导,把学生想了解人民币、想学习关于人民币知识的欲望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二)运用游戏导入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游戏的兴致很高,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充分运用游戏导入的方式,带领儿童在游戏中玩乐的同时,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儿童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儿童分组排队站好位置,并记住自己前后左右的人,教师点名小朋友时,其需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朋友是谁。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瑶瑶,你的前边是谁?”
儿童:“我的前边是我的好朋友——茜茜。”
教师:“你好朋友前面的前面是谁?”
儿童:“是奇奇。”
笔者通过这个游戏,让儿童对位置有了初步的认知。儿童在笔者的引领下,对方位有了一定的概念,并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同时,这个游戏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这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了趣味化学习。
(三)通过故事导入
情节生动、曲折的故事,为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以往的数学认知经验,拉近儿童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同时,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可以拓宽儿童的思维,使儿童思考更多的数学知识,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故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故事是否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学知识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故事讲述中的语言表达、动作、神态等。为了将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儿童面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讲述。
比如,在教授认识数字1~5这一课时,笔者为儿童讲述了一则关于数字的故事:“这一天,数字大会又要如期召开了,数字5是会议的召集者。私底下,大家开始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数字1说,5就仗着比我们大,在那里耀武扬威的;数字2说,就数字5的事情多,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事情真多;数字3说,数字5不知道今天又要搞什么事情;数字4比较了解数字5,因为两人是邻居。同学们,他们到底要开什么会,每一个数字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数字的世界,一起认识他们吧。”
笔者通过故事,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拟人化,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增添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带领儿童实现趣味学习
(一)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为儿童创设探究式的学习情境,鼓励儿童开展合作,强化儿童的探究合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能力以及教材知识,为儿童设计难度适中的合作问题,鼓励儿童在合作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让儿童通过分析、思考和合作,探讨解决问 题的策略,从而达到培养儿童合作能力、提升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图形与变换”这一课时,为了鼓励儿童在合作中探究,笔者为儿童设计了以下合作学习的问题:“请各位同学自己先剪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同桌之间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凑起来,再请同学们裁剪不同的图形,将它们拼凑起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合作过程中,儿童发现,如果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凑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长方形。在活动中,每一个学习小组都很活跃,每名儿童都积极参与,他们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中认识图形、拼凑图形,共同探索图形世界的奥秘。通过合作探究,儿童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
1~2年级的儿童好动、好玩,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儿童在实际操作中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在设计实践性的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儿童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并在操作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笔者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为儿童设计了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几个新朋友吧。”
儿童:“老师,哪几个新朋友?”
教师:“我们要认识厘米、米、毫米和分米。拿出你的尺子,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认识一下这些新朋友。”
儿童1:“老师,我们测量什么呀?”
教师:“我们先测量铅笔,然后再测量课本、书桌,并将自己测量的长度进行排序。”
笔者让儿童测量不同的物品,并让儿童对自己测量的长度进行排序,在无形之中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儿童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在实践中总结并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了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
三、巧妙设计数学练习,让儿童体验学习成就感
笔者在设计数学练习题目时,尽量避免简单、枯燥的内容和形式,应创新数学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以降低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提高儿童学习 数学的兴趣。下面以两则教学实录为例。
(一)口算练习
笔者将班上的小朋友分为6个组,每一组都有一名邮递员,这位邮递员的名字是小猪佩奇。笔者将提前准备好的口算题卡放在了信封中,由小猪佩奇把这些信送给组内的每一名同学。当所有人把答案算出来以后,同学之间进行交叉检查。
综上所述,本次螺栓咬死的可能原因是拉伸机在拧入螺栓过程中首扣出现了磕碰,由于有力矩保护,螺栓卡涩在某一个地方,但是由于在后面处理卡涩的过程中使用了较大的力矩,导致螺栓孔螺纹出现了大面积的损伤。
笔者采用游戏化的练习方法之后发现,儿童在口算练习时准确率提高了很多。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将自己置身于动画片情境中,玩得十分投入。同时,通过互查这种形式,他们可以检查发现同伴的错误,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口头练习
6~7岁儿童的书写水平有限,而且书写速度比较慢。为了让儿童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笔者结合此阶段儿童的特点,为他们设置了动手操作类和口头类的练习题目,以减轻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口头练习题目。
1.题目一:我的一天
教师:“说一说在你的一天中,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并在你的钟表上表示出来。”
儿童1:“老师,我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7点半去学校,8点就可以到校。”
儿童2:“老师,周末的时候我一般都是8点钟起床,8点半开始朗读课文,9点开始背诵诗歌。10点开始写作业。”
2.题目二:最喜欢的时刻
教师:“结合你的一天,说一说你最喜欢一天当中的哪一时刻,为什么?”
儿童3:“老师,我最喜欢晚上9点钟,因为那时候可以睡觉了。”
儿童5:“我最喜欢中午12点,因为那时候可以吃饭。”
3.题目三:猜一猜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老师最喜欢一天中的哪个 时刻?”
儿童:“老师,您应该跟我们喜欢的时间差不多。”
儿童:“不,不,不,老师肯定喜欢早上的时间。”
教师:“老师最喜欢的时间是每天上课的时间,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呀,我就可以和你们一起开启我们的新知识之旅了,在我看来,这个时候是我一天当中最开心的。”
4.题目四:看一看
教师:“同学们请看一看钟表上缺了什么?请你为它设计一个漂亮的造型吧。”
儿童在纸上画出钟表,并为它画上漂亮的造型,涂上他们自己喜欢的颜色。
题目五:体验一分钟。
笔者邀请几名幼儿站到讲台上,让他们体验一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 感受。
儿童1:“老师,我觉得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分钟还挺长的,但是平时自己没有特别注意。”
儿童2:“在一分钟之内,我想了很多事情,我想我的作业还没写完,所以感觉这一分钟的时间很长。”
以上这些练习题都是要求儿童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完成的,儿童在完成这些练习题的过程中对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练习结束以后,笔者对时间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以培养儿童珍惜时间的观念。这也启示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儿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