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平均”的思维怪圈

2023-01-12陈璐

科学导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平均主义标准教育

在当今世界,大多数人会凭选择相信性格测试结果、平均绩点、标准化评估排名等并不能如实折射出个人能力。然而,用平均值作为衡量个体的标尺这个概念其实已经根深蒂固,我们甚至很少对此提出质疑。或许我们偶尔会对平均标准感觉不安,但不可否认我们认为这确实可以反映人的客观现实。因此,我将平均主义思维分别和教育革新、“内卷”本质结合,试图在批驳当下的同时在未来视野下思考人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平均主义首先由泰勒提出,并带有着浓厚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色彩。在上世纪西方工业时代蓬勃发展之时,“泰勒主义”应运而生,那就是根据平均主义的原则设计工厂。该原理认为,通过把个人与平均标准相比较,就可以对个人进行评价、分类和管理。过去上百年间,工业化成功的一个秘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势,就是把人变成工业品,就是按照固定规格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这个概念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可如今却像一根隐形的标杆,规范着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认为符合“标准”的就是好的,一旦不符合“标准”,就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社会的人实际上是“人形的零件”——一个统计学数字、一名标准工人,在社会巨大机器的运转中充当齿轮,符合着常规却又可被随时替换。

平均主义在教育界的渗透同样令人担忧。泰勒为工业创建了标准化的工厂时间,这启发了桑代克和泰勒主义教育者,随后他们为教育系统开发了不容改变的教育路径。作为执行者,现在的学校仍然遵循着在一个世纪以前制定的僵硬作息时间,这要求学生们要在固定的学期或课堂中,完成同样的并不能改变的“核心”课程,从而确保所有的高中毕业生能在相同的年龄里拥有大致相同的知识。1924年,美国记者门肯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系统:“公共教育的目标完全不是启蒙和教化,而只是尽可能地减少个性,把不同的个体改造到同一个安全水平,培养和训练标准化公民,消除异议和创造力。”现下,学校的办学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到同一水平,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对其进行分级,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得到奖励,而落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将受到各种限制。这个体系对学生进行高效地排名,以便将他们安排在适合的社会位置上——尽可能地挤出每一滴功效。

对平均主义的探究似乎也给了当下“内卷”议题一个答案。对任何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学文凭价值的人而言,高等教育的内在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以合理的价格为择业做准备。在大学里,我们学习了批判性思维,学到了社会价值观以及其他很多美妙的东西,也因此成为更优秀的人。尽管如此,若一旦我们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那么我们多会认为自己大学的经历是失败的。纵观学生的学习环境原理,可以发现在高中成绩排名将和大学位次挂钩,在大学绩点或综合测评表现也将对应工资薪酬,或对应着理想专业院校的深造机会。这个体系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排名,迫使每个学生做与普通学生相同的事情,然后按此标准进行筛选,使学生们逐渐丢弃了自身的特征,去迎合招生者的要求。

带有平均主义的世界观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还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和较量彼此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确定优先顺序和界定成功的眼界。我们会担心如果我们被贴上了“异类”的标签,就会失去在学校取得成功的机会,注定要生活在较低的阶级里;我们会担心如果我们考不上顶级的学校或拿不到较高的平均绩点,就会与理想的工作单位失之交臂。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要求我们成为更好的别人,它将梦想缩小成一个狭窄的渴望,渴望比别人相对好一些,而不是成为最好的自己。令人难过的是,每个人都和其他人一样,只是更好一点而已。当大学教育培育的学生,只能在单一扁平的维度上和同龄人争夺那点可怜的“卓越”,这种体制就无可避免地将青年推进“内卷”的巨大洪流中。

究其原因,作者给出了“途径原则”的原理解释。他指出在当今教育发展体系中,存在这两个思想误区:一是认为学生的发展晋升存在着单一固有的途径;二是在这个途径中,谁的前进速度越快,谁就将获得这场人生竞速的胜利。

在工作和学习中,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只有一条正确的路,如果我们走向另一条路,就会被告知误入歧途甚至完全错了。这会促使一种观念的构建——人是要通过正常途径才有机会取得成就,这个共同的想法使我们把自己的生活与生命的平均标准进程进行比较。如果一旦认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么评估进步的方式就只能是把抵达每个关键发展节点的速度与标准速度进行比较,看看你到底是快是慢。达到发展历程被或完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正常时间,就像一个永不消失的秒表,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一旦你落后于平均时间才到达某个节点,焦虑和挫败感就会随之而来。因此,个人成长、学习和发展的步伐也被迫地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们把更快与更好等同起来。诸如“神童”或“学得快”这样的用语,反映了社会所持有的文化信念,即更快等同于更聪明。

如果我们要寻找受“平等适合”直接影响最大的地方,很显然应该从学校教育入手。尽管“个性化学习”是当今教育最常用的流行语,但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几乎一切依旧是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完全相同的标准化学习而设计的。教科书为“适当的年龄”而设计,这意味着以特定年龄层中平均水平的学生为教育目标。许多评估都以年龄或年级为设计标准,这意味着设计基础是某一特定年龄或年级中的平均水平的学生。教育体制选择执行的课程计划不仅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还决定了怎样学习、何时学习、以何种速度及何种顺序学习。换句话说,无论我们说什么,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都已然违背了个性原则。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在谈论今天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现实,也在谈论未来的发展前景。世界的医疗行业正在向个体化医疗迈进,并以每位患者的平等适合为目标;能力资格認证正在顶尖大学中试行且获得成功;基于环境的招聘已然出现,那些承诺重视个体的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实践。通过这些地方,我们能瞥见平等却又适合的实际模样。如今,是时候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怪圈,让教育者、学校、企业乃至社会接受个性和采纳平等适合原则,并将其看作重塑梦想的必要信条,塑造当今与未来世界的关键词——创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陈璐)

猜你喜欢

平均主义标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时期以来平均主义思想研究若干理论误区辨析
——以中国共产党反对平均主义理论为视角
从《天朝田亩制度》看太平天国的小农经济政策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