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驱动农业新业态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3-01-12赵福昕

关键词:业态金融绿色

赵福昕 孔 陇

(兰州财经大学,兰州 730030)

为应对国际间日益复杂的政治局势、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克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变化、弥合生态系统逐渐失衡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坚持以绿色金融优质高效的服务特性为创改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点,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主抓手,牢牢把握住优化国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国内市场经济增长结构的创改主线,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因此,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政府不断强调全面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可见,把握好绿色金融驱动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脉络并优化其路径,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快速低效向高质量、稳态势转变的。

一、绿色金融的理论内涵、政策演进以及发展成果

(一)理论内涵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将金融应用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领域,在维护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平衡发展态势中引入政策、资本、科技等先进要素,并聚合联动多主体、多方面、多领域共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循环低碳发展的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金融,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是绿色金融释放辐射效应的关键落脚点;资源利用、能源开发、改善气候是绿色金融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节能减排、绿色开采、低碳发展是绿色金融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确保环境与效益双丰收是绿色金融发挥优势作用的最终目的[2]。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和应用层面主要在环境和生态两种领域。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和金融变革,绿色金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其本质仍然具备金融属性。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早已历经了工业革命,因此在变革创改的进程中,对因工业变革而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已进行了有序的弥补,尤其在后工业阶段,相关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因此,发达国家对绿色金融内涵的界定偏向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韧性不强、基础不足,发展重工业是其经济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导致了空气污染、植被破坏、能源浪费等环境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对绿色金融内涵的界定更偏向于金融服务兼顾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这两个方面[3]。同时,不同机构组织对绿色金融内涵的界定也未达成统一的标准。世界银行认为,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是致力于保障环境效益的众筹投资;中国人民银行更加重视绿色金融在环保、节能、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支持作用;瑞士银行将绿色金融的服务属性定义为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所包含的各个项目,并将绿色金融作为助推绿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亚洲开发银行认为,绿色金融的出现是为了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而演变产生的项目、政策、产品、资金等是其强有力的后援支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绿色金融以达成经济高质量增长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环境持续恶化、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统一等为其服务目的。可见,对绿色金融理论内涵的界定,因主体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及服务种类的不同而无法简单概括。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其核心理念是要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并将其作为金融服务的供给源来开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活动。

(二)政策演进

为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发展优势,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运用绿色信贷促进环保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是以绿色信贷支持我国环保工作。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强化金融服务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扶持和应用。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绿色信贷指引》中指出,要调整并规范信贷结构与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拓宽绿色金融产品的应用范围和领域。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及国务院七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为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的良性发展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2017年,央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明确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项目分类、服务对象以及资金管理的规定和章程。2018年,央行在《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中确立了银行投放绿色信贷定量的考核标准。2019年,央行颁布的《关于支持绿色金融试验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通知》,支持将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用于绿色项目建设,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2020年,深圳市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绿色金融发展环境以及规范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并对绿色金融的监管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如何实现“双碳”目标、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以及绿色交易的市场机制提出相关要求,并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国际方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布的《21世纪议程》作为“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联合国组织、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团体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行动蓝图。2009年,日本颁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指出要通过提高能源科技水平来推动绿色金融建设并带动国内经济的新发展。同年12月,欧盟发布了《欧洲绿色协议》,明确提出要拓宽绿色金融在农业转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范围。2019年,欧盟又相继颁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欧盟绿色债券标准》和《自愿性低碳基准》,其共同目标是致力于完善绿色金融的发展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主流化以及建立健全可持续金融综合体系。2020年,欧盟对外公布了修正版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并贯彻于产业转型、产品设计、消费选择的全部过程。

(三)发展成果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我国将“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新理念贯穿于推动现代化生产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维护良性健康生态环境的全过程,拓宽了助力经济往高质量、高水平层次发展的路径。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结构体系、理论框架以及金融产品等逐步趋于完善。2020年,我国绿色债券在境内外市场的发行总量达到2 895亿元人民币。2021年,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到2022年6月,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2018—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到2020年底,我国绿色金融保险的保额达到18.3万亿元。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托资产存续规模达到3 592.82亿元,同比增长7.1%。与此同时,在数字经济、信息化产业以及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绿色金融的理论框架也随之合理化与规范化。目前,保持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维护生态环境与促进人类和谐进步的并驾齐驱是我国绿色金融理论的重要支撑点[4]。而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调整与转型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工具的种类逐渐呈现出差异化与创新化的特征。基于发行主体、交易市场、发展规模、投资领域和融资方式的不同,各类绿色金融工具的经济效益、使用领域以及服务范畴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工具都具有高效、精准的服务特性,所运用的金融手段也都通过“低投入—宽领域—多融资—高效益”的方式来实现维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向目标[5]。主流绿色金融工具的服务特点见表1。

表1 主流绿色金融工具的服务特点

二、绿色金融助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其积极效用

为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政府通过优化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来规避传统农业活动中出现的资源过度开采、耕地土壤污染严重以及碳排放强度高等不合理、不合规的生产行为,并提议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加速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转型;借助绿色金融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提速增效;同时,依托农村新业态的稳定发展态势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增添新活力。有关绿色金融助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作用机理详见图1。

图1 绿色金融助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绿色金融创改:驱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以绿色金融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侧重于达成“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用。生态农业旨在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并以此作为调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增加效益之间矛盾的突破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现代农业种植体系的完善,生态农业产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手段持续优化,其发展模式也逐渐从生态单户、生态村扩大至生态乡、生态县。由此不难看出,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但从供给侧角度来看,我国对生态农业的工程技术体系开发以及多动能产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仍不够全面,资金链和技术链的完善程度是生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需求侧角度来看,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中的认可度与品牌认知度较低,有关产品安全监测的标准也缺乏规范而明确的界定,提升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是打破农产品同质化的关键[6]。因此,绿色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经济主体提供可行性强、时效性高的绿色金融债券等来落实帮扶工作。同时,还应秉承“绿色+科技+金融”的服务理念,为延长生态农业全产业链、畅通生产主体与技术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渠道、加强生态农业多功能价值以及多种类产业之间的融合,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另外,政府要鼓励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业的金融机构开设专项扶持基金、建立独立信贷系统,引导社会资本、经济资源以及优惠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利用与绿色低碳循环技术的创新研发。

(二)绿色金融增效:驱动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以绿色金融驱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式趋向于优化资源配置与加深产业融合这两个层面。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休闲农业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农业+文创+旅游”的深度融合。休闲农业不仅是探索农业、农村多功能创新发展的置换器,也是加紧农产品零售业、乡村旅游业、区域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渗透仪,更是打破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弥合城乡发展鸿沟的主推手。然而,在休闲农业的特色项目开发、土地资源投入、服务管理效率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4个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瓶颈。因此,加大推广特色金融工具的力度,通过借助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拓宽完善基本配套设施、开发土地资源、建设创意休闲项目等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为创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驱动多功能产业融合发展、畅通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速率提供特殊的金融扶持。例如,在为了开发休闲农业而承包土地的这类情况中,所涉及产业不仅限于农业,还包括了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相关用地要素涵盖了农业以及非农业用地两种性质,因此这类投资的前期开发成本较高。为此,绿色金融可以发挥其专项金融的特性,通过加大绿色债券的发行量以及资金补贴力度来缓解信息农业产业的资金投资压力,并借助绿色信贷降低休闲农业产业的再贷款利率,对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提供批量授信、放宽信用贷款、强化单位预算内资金的优惠补贴等政策来达到降低投资运营成本的目的。

(三)绿色金融提质:驱动智慧农业高效发展

以绿色金融驱动智慧农业发展的资本偏重于支持农业数字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智慧农业旨在利用现代科技和数字技术健全农业质优效高的发展结构。其创新价值主要表现为,通过借助物联网和智能科技可以让农业的生产活动精准化、管理活动科学化以及营运活动现代化[7]。当前,由于农田耕地细碎、科技基础与技术积累薄弱、自动化农机设备落后、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低等问题使得科学技术在转变为经济增量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结合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中的不足,绿色金融可以推出专门针对智慧农业的金融产品和基金项目,将高效、便捷、安全的绿色贷款作为保障智慧农业公司长效经营的强力资金供应源,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度降低对智慧农业人才培育项目的贷款利率、担保利率以及贴现率。除此之外,国内上市公司还可以发行针对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的绿色债券,以此来帮助企业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拓宽智慧农业产业的担保增信渠道,从而帮助企业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领域。而针对智慧农业科技研发项目回收期限较长的问题,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行可续期或超长期的绿色债券来加以解决,并利用绿色金融作为专项金融的服务特点为智慧农业在我国的“内生式”“可持续式”发展上注入新动力。

(四)绿色金融兜底:驱动订单农业持续发展

以绿色金融驱动订单农业发展的目的在于降低物流配送风险与市场销售风险。订单农业是指在协议双方签订合同、明确契约关系之后再定向开展生产活动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它以“合同制”“订单制”为保障,将“以销定产”这一营销理念贯彻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消解因市场供需信息错位而导致的农产品滞销等难题。发展订单农业产业关键依赖于高效的流通速率与规范的产销机制。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交通管理设施落后、城乡道路养护不及时、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加大了产销过程中因运输的滞后性而造成的物流风险,进而限制了订单农业优化发展的进程。而且,在我国当前订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虚假订单、盲目生产、合同造假等情况大量存在,农户或农资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过度、无序的生产。对此,绿色金融应针对订单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生产活动,设立专有化的环境损害补偿性保险和环境增益奖补性保险,以保费补贴、险金补偿等形式规范订单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动和营销行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对于从事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的企业,绿色金融还可以为其提供“保险+监管+绿色”的金融服务,以期实现生产、加工、销售3个环节的无缝联结,从而降低因盲目生产、粗劣加工以及失信营销等所导致的订单农业市场销售的风险。

(五)绿色金融赋能:驱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化发展

以绿色金融驱动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在提高绿色农产品品质以及构建完善的农村绿色物流体系两个方面。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总控台,凭借数字技术与大数据统筹的先进性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了“线上化+零接触+速匹配”模式的高效交易。农产品电子商务旨在弥合“供—产—销”之间的断层,其发展目标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而借助电子智能与数字信息对传统的商务流程进行优化与转型是其核心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既是保障农业新业态持续创新发展的源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当前,物流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产品的严重同质化已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掣肘。为破解这一问题,同时驱动农业新业态的持续发展,政府应将“优培+精选+定量”的绿色生产种植方式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附加值的根本落脚点,利用绿色信贷为相关生产和销售营运活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并适当放宽还贷期限、上调贷款额度以减轻企业资金回笼压力。绿色金融机构则应通过减少众筹融资成本等方式,降低资金投入链和运营链的断裂风险;同时,通过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信贷担保服务,助推绿色项目的长效发展。此外,绿色金融服务还应坚持以优化质量为打破产品结构单一、消解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关键创改方向。例如,绿色股权基金作为在我国市场成熟度较高、服务特性高效且灵活的一类金融产品,能够为农村地区完善绿色物流体系,尤其是冷链物流企业的优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支持。

三、绿色金融驱动农业新业态发展路径探索

农业新业态结合传统农业与信息科技、大数据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致力于打破我国长久以来单一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新业态的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单一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联系,还能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的新台阶、畅通国内内循环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合理化。鉴于当下国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且全球能源供需结构变化明显的现状,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主流经济发展方向。而全球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生态资源的进一步恶化,使得掣肘我国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动因素不断增加。因此,绿色金融以高质量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秉承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理念,重点关注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改善气候条件等多个领域的专项治理。由此可见,以绿色金融驱动农业新业态发展,既是在协调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保障环境效益的必然选择。

(一)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驱动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细则与标准

当前,农业新业态主体存在参与积极性低、生产经营活动无序、资金匮乏、先进农业技术使用率低等突出问题,大大降低了其创新发展的效率。为助力农业新业态冲破瓶颈,政府应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着手完善以绿色金融驱动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细则和操作标准,细致划分绿色金融主要扶持领域与重点服务对象,为实现农业新业态的稳定发展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并给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8]。同时,为进一步凸显顶层政策的重要性,力促农业新业态在我国各地域、各产业间的平衡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细化财税减免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以及土地优惠政策,通过健全政策细则和实施标准为农业新业态的有序发展扫清障碍。具体来说,针对绿色金融机构为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而开设的金融业务或项目所获得的收入,政府可以适当上调其税额起征点并减征增值税;针对为进行农业新业态生产种植而占用土地资源的情况,政府应采用税收返还、财政贴息等方式对其进行政策支持与帮扶;为鼓励休闲农业带动乡村发展,政府可以赋权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降低融资门槛从而加强银企之间的互动协作,并拓宽担保抵押品范围、扩大农业新业态企业的信贷额度;同时,各基层政府应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为解决绿色金融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以及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从而明确乡镇农村各基层组织的目标任务和执行计划。

(二)主体同频共振:落实各经济参与者的职责定位和主体责任

在完善农业新业态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农户以及金融机构的责任与权限,并落实聚合联动、协调统一的服务准则。一是政府应健全农业新业态用地保障制度,规范农村用地政策的具体细则,避免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侵占基本农田修建产业园区等“混乱用地”现象的出现,为规范农业新业态产业发展提供严谨的法律政策保障。政府还应通过官方文件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农业新业态的界定准则和划分依据,帮助社会各群体厘清农业传统业态与新业态之间的差别,为绿色金融机构驱动农业新业态健康发展明确具体的服务方向。二是农户以及农资企业应有序开展生产种植活动,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绿色生产观念,并与时俱进地学习现代化农业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切实做到将绿色金融“高效率+宽领域+纵深化”的服务理念与农业新业态的生产销售需求紧密对接。三是主管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农业新业态支撑体系,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规范新业态农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并不断强化能源、环境部门对农业新业态经营主体的环保管控、污染排放、安全生产、能源利用等相关信息的披露作用。对于由土壤污染、废水排放、资源浪费等情况引发的环境问题要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为绿色金融服务农业新业态发展夯实行业基础。同时,各地方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发展难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以此来明确并保障各部门权责,加快各地方、各部门资金、信息、资源的整合。四是金融机构应以资本聚合、资金流转、要素配置作为维护农业新业态健康发展的着力点,依靠独立、系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倒逼绿色技术的研发与特色项目的创新[9]。银行业开展的绿色金融项目,应以健全农产品电商专业育才机制以及加速农村物流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驱动农业新业态优化发展的主攻方向,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育机构的建设领域,将“以才蓄力”的新思路贯穿于农业新业态的整个发展过程。此外,为健全绿色物流的配送功能,国有银行以及各地市的商业银行应推出相关绿色信贷业务,以此降低物流服务业的融资成本、下调新农业企业的贷款利率以及减免相关交易结算费用;对于农产品冷冻物流企业,考虑到其产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等情况,绿色金融所提供的服务应偏向于弥补资金缺口和防止资金链断裂两个方面,同时为缓解绿色物流企业的还款压力,可以适当放宽分期还款付息的期限、制定更为合理的还款与担保方式。

(三)项目创新加持:推动涉农绿色项目的种类开发和品类设计

一是尝试将农业新业态有序发展的准则纳入绿色金融的具体业务和项目中,鼓励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积极设计并创新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绿色金融项目和品类。例如,可以设立专项绿色基金,主要应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购买领域,通过完善粪污处理设备、自动化灌溉系统以及温室大棚传感器等配套设施,巩固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二是通过绿色基金设立的金融项目调动社会资本,为高校、专业机构、科研团体等的农业科技研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例如,可由政府牵头发起绿色专项发展基金,将社会资本引流至绿色农业发展领域,降低新型农业从业者的筹资融资门槛;同时,坚持以绿色农资创新项目精准对接高校涉农专项人才,筑牢农业创新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根基和资金底盘。三是绿色信贷可根据农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抵押担保方式和信贷流程体系,尤其针对以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农业企业,应适当上调涉农项目贷款额度、制定动态化的授信规定,并尽量简化审批交易流程。四是鼓励绿色金融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并确保创新产品的金融服务以及低能耗特性。例如,可以将提高风电等新能源的使用率与减少散煤燃烧、采取清洁取暖等绿色生产行为的金融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定制型”“专一型”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助推农业新业态各经营主体合理安排各项生产,达到灵活应用农业技术、帮助农资企业制定减排节能计划、优化企业碳资产管理等目的。五是鼓励碳期货、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等金融衍生品类的开发,并为农业新业态产业的科技研发提供风险对冲保障,帮助企业合理规避在科技研发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尤其是环境风险[10]。与此同时,不断优化碳期货金融项目服务模式,依托期货保证金来提高市场循环效率、平衡价格波动风险,并采取对冲平仓的形式,降低新农资企业的现金使用率,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四、结语

拓宽绿色金融的应用范围以及提高绿色金融“质”与“量”的时代发展需求,与新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农业新型业态的战略发展目标不谋而合。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在强化农村环境整改、释放农业产业活力、创新农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因此,为高质量地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化解“三农”发展困境、规划好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安排,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兼顾经济与环保双重效益的正向影响效应,既是满足我国创新发展的首要选择,也是激发农村市场经济潜力的主要手段,更是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业态金融绿色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绿色低碳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