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2023-01-12杨贵芳郭斌章奕忠刘强张松伟张頔

关键词:骆马湖林田湖洪泽湖

杨贵芳 郭斌 章奕忠 刘强 张松伟 张頔

(1.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07;2.自然资源部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07;3.江苏华东地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7;4.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苏 宿迁 223800)

由山水林田湖草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建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该理念是我国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指引,在对自然界的整体认知和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处理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法论[3-4]。2016年《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印发[5]以来,我国已经陆续开展了3批次共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6-11],“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12],宿迁位于申报范围之内。宿迁市区存在局部矿山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这与“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相悖[13]。本研究以宿迁“两湖、两道、三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重点,结合骆马湖、洪泽湖湿地等生态现状,始终秉承“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体”理念,从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考虑,立足宿迁本地情况,在收集分析相关领域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宿迁存在的生态问题,结合宿迁双评价成果与宿迁三线一单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分布情况,结合宿迁“三生”空间分布确定不同区域的问题组合,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1 研究区概况

宿迁位于江苏北部平原地区,四季分明,资源丰富多样,人口、土地、水、森林、矿产和旅游资源等都较为丰富[14]。宿迁市是我国惟一一个拥有“两河(古黄河、运河)”“两湖(洪泽湖、骆马湖)”的地级市,同时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一员。宿迁市立足“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严格统筹“城、田、林、山、水、湖”等生态本底,全面开展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积极构建形成了运河酒都风貌区、大运河文化带、古黄河风光带、花木之乡风貌区、平原林海风貌区、大湖湿地风貌区等“一都、两带、三片区”全域生态大公园结构,全力塑造特色鲜明的公园城市,但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待解决

宿迁市以往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积累了地质灾害、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15]。泗洪县崩塌、滑坡多为责任人已灭失的关闭矿山,早年大规模地开采矿山,导致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存在多处滑坡地质灾害的潜在隐患。

1.2 水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宿迁水污染防治力整体较低[16]。宿迁市两湖两河存在的生态环境共性问题包括河湖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环境脆弱、水质不稳定、水土流失、河流水系沟通不畅、滨水景观凌乱、湖泊水量减少等问题(见表1)。

表1 宿迁两湖两河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列表

1.3 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

宿迁市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为坡面面蚀,主要分布在平原沙土区和丘陵岗地[17]。根据《宿迁市水土保持规划》,宿迁市2014年水土流失面积为528.16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17%,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泗洪县,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是泗阳县,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1/3;宿豫区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1/6;宿城区和沭阳县最少(见图1)。

图1 宿迁市环境地质问题分布区

1.4 林草地生态功能有待完善

宿迁蓝色生态用地的完整性较好,不同生态用地斑块间有着较好的连通性,这与宿迁市大型湖泊集聚的现状吻合;而绿色生态用地完整性较差,林草地的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见图2)。

图2 宿迁市林木生态系统重点区

1.5 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宿迁扎实推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18]。全市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19]。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宿迁农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土壤板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物收集处置、农业废弃物处理、重点湖区围网养殖总量控制等不同程度地对耕地地力、水体及土壤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补齐的一块“短板”。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一户多宅、废弃宅基地闲置、低效空闲地等现象;同时随着宿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成区不断扩大,交通、产业项目陆续落地,使得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1.6 生态保护红线区比例有待提高

宿迁市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绝对面积和占市域面积比例在江苏省十三个地市中分别列第五和第七位[20](见图3),总的生态服务价值排第六位,水体类生态服务价值排第五位,植被类生态服务价值排并列第四位(见图4),重要水体类周边植被覆盖度多在0.6以下,植被类生态服务价值及重要水体周边植被覆盖度等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图3 全省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对比图

图4 全省生态服务价值对比图

2 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思路

在对宿迁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统筹推进的原则,进行区域的生态格局优化。结合宿迁“三线一单”分布情况与全域生态大公园结构规划(见图5),构建“两湖、两道、三片”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见图6)。“两湖”指骆马湖湿地保护区和洪泽湖湿地保护区,“两道”指中运河生态廊道和古黄河生态廊道,“三片”指在“两湖两道”生态背景基础上,进一步将宿迁地区划分为3个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区,即花木之乡绿色发展区、环骆马湖绿色发展区、环洪泽湖水源涵养区。优化区域山体、森林、草地、湿地、河流、农田、湖泊的整体保护格局,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21]。

图5 宿迁“三线一单”分布情况

图6 宿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结合区域生态格局科学划分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确定宿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路和任务,着力构建废弃矿山与地质灾害治理与能力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修复措施工程体系,以期恢复和增强宿迁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宿迁山水环境质量。

3 生态修复模式

本文立足宿迁本地情况,在收集分析相关领域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宿迁“两湖、两道、三片”等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结合宿迁双评价成果与宿迁“三线一单”分布情况,按照“要素+”方式确定不同区域的问题组合,从而确定相应的修复模式(见图7)。

图7 宿迁生态修复单元及子项目布局

3.1 两湖湿地保护区

(1)骆马湖退圩还湖及治湖保水工程。构建以环骆马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要素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推进骆马湖退圩还湖工程,加大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库塘湿地的修复;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对湖内土著鱼类和水体进行保护和保育,通过改善湖内生态系统,逐步提高湖泊水环境质量。

(2)开展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退圩还湖(湿)工程。有关部门要按照《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洪泽湖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9〕27号)文件要求抓好落实,快速高效合理推动渔民上岸转产安置,加强洪泽湖湿地生态修复力度,进一步扩大和恢复鸟类栖息生境,改善鱼类产卵场,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3)洪泽湖西岸线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湖滨带生态缓冲带建设,建设“支浜、湿地、草林”三大缓冲系统,修复洪泽湖及支流水生态系统,提升河湖自净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以林涵水、以水养林,林网化与水网化为一体的河、湖岸带森林生态减灾屏障。

3.2 两河生态廊道

(1)开展中运河生态廊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中运河堤防加固、防汛道路建设、岸坡防护等工程实施,达到提升南水北调水环境的目标。

(2)古黄河生态廊道生态修复工程。对黄河故道沿线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精准定位水质较差河段,高效推动问题整改;强化联动,系统推进工业废水、农田退水、生活污水治理,全线开展控源截污和生态河道建设,推进黄河故道环境质量提升。

(3)开展专项水环境整治。沿两河建设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水环境、水景观。加大河流水质监控力度,加大对西沙河、西民便河等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监测力度。

(4)河湖沿岸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构建宿迁林网化与水网化为一体的河、湖岸带林木生态减灾屏障。完善通榆河、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河流防护林体系建设,通过优化树种结构等手段来完善防护林的生态减灾功能,增强森林保持水土以及吸收污染的功能。

3.3 花木之乡绿色发展区

(1)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沭阳花木之乡绿色发展区林木生态治理与修复力度,加强林木管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确保林区生态安全。

(2)高标准农田与绿色农业建设工程。推进“生态+特色产业”模式。宿迁市各县区有着不同的农业特色,如沭阳花木、泗洪的青虾和螃蟹、骆马湖银鱼、丁嘴金针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已有产业为基础,逐步扩大产业辐射范围,积极培育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3.4 环骆马湖绿色发展区

(1)环骆马湖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构建环骆马湖的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重要要素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加大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塘湿地修复力度,实施骆马湖东岸河湖生态改善工程。

(2)骆马湖宿迁大控制三角区生态建设。围绕都市休闲观光带、湿地生态保育带、文博农旅观光带三条风光带的打造,推进湿地、林地等生态系统建设。

(3)朱海—牛角淹生态修复工程。在西民便河、西沙河、东沙河、九支沟、朱海以及牛角淹等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及水景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整体环境质量。

3.5 环洪泽湖绿色发展区

(1)矿山环境整治。加强历史遗留采砂宕口的治理与修复,结合区域内各采矿点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加快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修复;重点开展泗洪县采矿宕口改造和废弃地整治,消除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被损毁破坏和占用的土地资源,改善矿山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边坡复绿使关闭矿山与周边优美环境浑然一体,宜景造景,恢复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秀丽风光,并使矿山废弃地成为可开发利用的新增土地资源,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2)截污治污体系建设。加大环湖旅游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整顿违法违规餐饮、商铺,加强尾水综合利用,将未实现分片收集与深度处理的纳入无序发展范畴予以停业整顿。

可以采取公共私营合作制的模式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率,严格防控城镇污水溢流。

结合河长制加快推进沿河村镇污水并入城镇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加强村落连片划区综合整治,减少入河入湖的污染负荷。同时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和回用,同步减少污水排放和节约水资源,比如在高耗水行业、道路冲洒、城镇景观绿化等活动中优先利用再生水。

(3)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沭阳花木之乡绿色发展区和环洪泽湖水源涵养区魏营镇、双沟镇、峰山乡一带林木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加强林木管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健全强化林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宿迁林木区域的生态安全。

4 结语

(1)宿迁市立足“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定位,严格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全面开展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积极构建全域生态大公园结构,塑造特色鲜明的公园城市,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方面仍有待加强,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开采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待解决,水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林草地生态功能有待完善,用地保障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红线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仍有待提高,城市内部外部生态屏障生态功能有待完善,市域内大河大湖湿地生态功能有待提升。

(2)宿迁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修复按照骆马湖湿地保护区、洪泽湖湿地保护区、中运河生态廊道、古黄河生态廊道、花木之乡绿色发展区、环骆马湖绿色发展区、环洪泽湖水源涵养区系统实施各要素治理和保护。

(3)通过探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不仅对改善局部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安全、构筑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典型生态修复示范区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骆马湖林田湖洪泽湖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洪泽湖渔家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
美丽的骆马湖
骆马湖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面临的现状及对策
问询骆马湖(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