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探索
2023-01-12王喜忠宫美凤
文 / 王喜忠,宫美凤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这是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直接指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些是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练、赛”全过程的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本文所述体育运动课程不含智力类体育运动项目。
1 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要有特色
有研究依据项群理论分类指导思想,将具有相似德育元素体育课程归类,分为团体项目、民传体育、耐力类、竞技对抗项目、表现难美项目、智力项目等课程群[1]。有研究以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课程为例,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五个维度融入课程思政[2]。有研究以排球、武术、跆拳道、啦啦操等具体项目课程为研究对象,阐述课程思政建设。有研究基于组合创新开设红色体育课程,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背景,将户外游戏、军事操练、生产劳作、危机应对、文艺宣传等创编为体育活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3]。
从体育的发展历史看,体育最初来源于生产、生活、军事等社会行为,体和育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进步分工细化,逐渐发展成为休闲和锻炼的方式,通过各级赛事的推广赋予了相应的国家、社会价值。体育课程思政既要回归体育本源,强化人本身的成长,又要挖掘和提升其社会价值,体现体育背后蕴含的乐观奋进的处世态度、团结协同的合作精神、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理性辩证的成败胜负观。
2 推进“哑铃型”体育课程思政模式建设
体育技能传授是T字形的,课上教授内容、学生掌握是基本面;若要提升运动水平,需要在课下进行反复练习。体育课程思政融入是哑铃型的,教师端要练好内功着力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积累思政案例,是厚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思政融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薄发;学生端需要在体育训练比赛中运动和感悟体育思政,是升华。
教师需要做到厚积薄发。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要及时进行自我判断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是否准确了解各级课程思政文件精神,是否跟踪最新课程思政教学学术、教学竞赛等,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内部会议、及时完善教案等,是否领悟中华体育精神、冬奥精神、女排精神等体育相关精神,是否了解自身授课项目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是否了解自己学校在授课项目的人、事、赛等。体育课程相同或相近项目一般是多人讲授,需要各自提升的过程中加强项目内部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思政内容在挖掘的过程中,逻辑线原则上不要太长,从一个小融入点论证好几层才凝练出思政元素,会让学生感觉有不适。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可以以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挖掘思政元素,也可以主动出击,改变教学内容创设互动或集体运动环节,开展课内教学比赛,把具有体育特质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
教学过程要少而精传递和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在理论环节以讲授口述为主。体育教学在室内场馆或室外场地,大部分情况下不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通过视频、图像、动画等展示不可行,只有通过教师在有限的讲授时间内进行融入。融入思政内容必须精炼且时间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定位是基于运动实践的课程,过多说教会冲击教学效果;体育的公共属性决定了经典的体育故事和人物都是耳熟能详的,学生与教师信息差不大,要取得良好的思政效果,需要教师能凝练讲要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要依照教师说得清、逻辑理得紧、学生听得顺的原则,有所讲有所不讲,一些环节要做到做思政但不说思政。体育的定位首先是享受乐趣,让学生不能对体育教学产生负面印象。教学现场可以通过动作习练实时反馈思政效果,在过程中的体验、落地、反馈。
学生需要在运动实践中体悟思政。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实践性,无论是运动技能还是课程思政内容,都可以在训练比赛中检验出来。在训练中能否展现出来积极心理、默契配合、协作补台、相互鼓励、坚韧不拔等;在比赛中能否展现出来规则意识、顽强拼搏、不畏对手、百折不屈、不言放弃、突破自我等。这些需要学生在持续的训练中、关键的比赛中,去理解体悟、去互相影响,让表现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其他同学,把思政寓于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之中,促进体育育人的效果。
3 公体课课程思政的三个层面
首先是所有体育项目都蕴含的思政内容,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内容更容易在理论授课环节开展,可以是集中理论课程学时上讲授,也可以是实践授课过程中的讲解部分融入。这部分内容和其他理论课重叠度较高,可以提纲挈领抓亮点,突出实效。
其次是不同类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思政内容,如下表1所示。
表1
此类型思政内容融入分为三个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全员全要素融入,教师通过课堂讲授、自身示范、指导学生等环节,充分开展课程思政;在日常训练中参与学生能切身体验感受,通过运动锻炼把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比赛中强化参赛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示范辐射感染其他同学。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体系建设,加强教师为主导的体育教学班级建设,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发的践行课程思政的内容;加强学校体育氛围和体育社团建设,让体育活动成为校园一道风景线,在运动中践行体育思政;构建常态化的校园赛事体系,尽可能覆盖所有课程项目,在比赛中强化体育思政效果,辐射引领校园体育整体水平。
第三是源于体育高于体育做体育思政。体育课程项目众多、各具特点,体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交叉融合。民传体育、体育舞蹈、瑜伽等项目,可以把体育与美育融合,在音乐、形体美、服装选择等方面进行交叉融合,突出思政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一些体育项目可以做动作的自我编创,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热爱,提升体育教学的高阶性。
4 公体课课程思政开展的方式
在基本方式分类上,一是外在融入方式,从项目的中外发展历史、重要人物、经典赛事挖掘世界、国家、社会层面思政元素,竞技水平高、经历丰富的教师也可亲身示范,以个人经历阐述体育精神,从外而内、从虚而实。二是内在凝练方式,体育运动本身就是思政实践的过程,可以实时检验学习及思政教育效果,通过自身锻炼感受体悟体育思政,内外合一改造身体的同时锤炼意识,从内而外、从实而虚。
在具体教学实施上,一是横向迁移,就是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延伸扩展到其他方面,如,体育课制度和体系扩展到制度自信、把训练比赛中的协作精神迁移到学业生活中的合作品质;二是纵向提升,就是把现有的体育知识、体悟凝练提高到更高层面,如,体育规则提升到法制意识、坚持运动提升到坚韧不拔品质等。
体育教学一般分为获知体育知识、进行运动实践、领悟体育本身等阶段,通过“知、练、悟”最后做到知行合一,内化成自身的运动习惯和思维方式。课程思政开展的方式,一是通过教师言传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内容,运用传授、要求、鼓励、指正等方式,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融入思政的元素。二是通过教师身教让学生直观的学习体育的动作,带领学生通过个体反复习练、组队协同、比赛对抗等方式运动实践学习体育,这是体育课程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具有体育特质的课程思政元素要充分融入并在实践中反馈调整。三是学生自述感悟,体育课程教学是从说到做然后再到说的过程,学生能够提升体能、掌握技能,最后到理解、阐述体育,是课程高阶性的体现,让学生在体育中感受体育思政并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领悟陈述出来,才是真正的内化于心。
体育课程的特点是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练赛全贯通,除课内教师授课,推动体系育人、整体育人。每一个部分或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感受,论证可行性,适时融入,务求实效。
5 课程思政在各教学环节的融入
思政案例要完备分类。近几年,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思政案例库,且具备初步的规模。体育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和资料收集整理,按照各自学校的课程思政案例的规范和标准,撰写自己课程的案例。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公开的案例库内容,根据自身授课风格,依照授课进度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授课链条,分门别类,尽可能的覆盖齐全,作为授课的基础储备。
教学文案要规范聚焦。要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大纲中写明讲清,如教学目标、主要任务、核心要点、基本原则等要根据课程思政要求进行完善和提升,要明确思政主题。在教案或者教学日志中,要把每节课的思政融入的内容要点、方法手段、意外处置等点到讲明,作为依据和教学遵循,涉及知识点要全、准、精。同时,教师也要学会“记笔记”,把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馈、自己授课的即时心得,能够记载下来,日积月累,行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文案。文案水平是可以显性评估教师具备的体育课程思政能力。
授课过程要灵活进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教学有规范,教法有创新。教学经验较浅的老师,要按照大纲、教案中规中矩推进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然后是思政,开展思政前提是一门好课。要做学情分析,体育课程受时间、温度等影响,特别是户外课程受天气影响较大,学生上课状态会有波动,学情分析很重要。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成熟度差异明显,相同的课程内容,在融入课程思政时,需要区别对待。若学生兴奋度低,则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后开展教学。课程思政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要等时机成熟了再开展,学生状态良好的时候可以融入思政,其接受度会好。教师状态不好时,说教式思政不要开展,可以以练载道;当状态好的时候可以以言载道。切不可体育教学变思政说教,避免每节课强拉硬拽,为了思政而思政,与课程本身教学内容颠倒,根据教学进程可进可退、可增可减。
评价反馈要定量定性。常规的体育课程评价是成熟的,课程思政是隐形融入,教学文案的评价相对容易,但其教学效果的评价是难点。在定量评价方面,需要做思政但不说思政,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表征思政效果,所选指标应该具备直观可测量的方式,如,个体锻炼类,可通过课上运动量和课后锻炼量的前后变化比对印证坚韧不拔、自我突破;个体竞技类,可通过其参加比赛对抗的频次来印证百折不屈、永不放弃;团队对抗类,可通过比赛中处理逆境来印证集体攻坚、大局观念;团队合作类,可通过同学之间的帮扶处理方式来印证接纳融入、团结奉献。定性的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我陈述,从中寻找学生体悟的内容;对于大量的陈述内容,可以通过词频分析了解思政的效果。定性方式需要在课程中去灌输和引导,才能获得相关的内容。
6 小结
高校公体课程思政要紧扣体育实践性的特征,回归体育本源,强化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又要提升体育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价值。要根据不同的思政元素,采用不同的方式寓思政与课堂学习、课下习练、体育比赛之中。教师要做到教中思,学生要做到练中悟,才能让体育课程思政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