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小学校园体育文化

2023-01-12宗增增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校园传统

文 / 宗增增

目前,学校将文化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造成体育文化建设的严重缺失,而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同样的困境,在应试体育教育观念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淡化,甚至消失[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校园体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发、应用民族传统体育提供的“材料”,为学校体育文化增光添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1 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与变革的历史长河中,独创了拥有民族特色性、多彩娱乐性、健身独特性、多元教育性为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各民族相应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1 传承民族体育,丰富课程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多样,将其中容易在小学施行的、学生兴致高的项目,进行归纳、创新,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中,能够充裕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锻炼形式的机会。同时转换课程布局,令课程向广泛性、多层次发展,如在体育课堂开展充满乐趣的“花样跳绳”,把呆板的运动蜕变成灵活、愉悦的活动,唤起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记忆,增添学习乐趣,激起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热情,使他们变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

1.2 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综合素质

民族传统体育参与者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季节、场地器材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性格、身体素质要求的项目[2]。且大多数项目是可终生参与的,有助于学生从小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东方哲学相融合,重视从整个运动观出发,如太极拳、江南水乡的船拳,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配合,重视修身养性的功能,最终晓礼仪、明道德,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组织比较灵活,趣味性比较强,既可以在游戏中应用,也可作为竞技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在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发挥教育功能,提高适应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其本身有着实际的教育价值,应用体育教学进行发扬,是民族传统体育迈向标准化的终南捷径。应按照项目特征,选择适宜在学校推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遴选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强身健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要在保留其先进要素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并应用到具体社会实践中去,如大型活动开幕式中的武术操表演和舞龙舞狮表演。

1.4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浑厚的民族特性,蕴藏着民族情愫等传统文化。校园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掌握其技术和知识时,也带去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便于学生进一步区别不同民族文化的真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相互沟通。不仅提升了自己在人文方面的综合品质和传统文化的修养,更益于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气氛。推动学生亲身领悟传统体育文化,深入地剖析中华民族精神所在,进而令学生孕育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可。

2 民族传统体育对建设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策略

2.1 创编符合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

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缺失,是限制此项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为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充分开发应当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3]。

2.1.1 要与当前文化相链接

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建立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贴近学生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的教材内容。让民族元素与“健康第一”的主旨相交融,呈现“全民参与”的体育教育情形,从而满足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

2.1.2 要侧重革新内容

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时,要侧重革 新内容,将运动性与娱乐性相结合,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兴致。如调整游戏、比赛规则、降低难度、改造器材、竞赛形式等。

2.1.3 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利用系统思维,将零散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将具备域特性的民族体育项目编入教材,如泉州将本地的“五祖拳”创新后,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当地中小学推广。同时体育教师也应参与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使教材更贴合本学校实际,开发内容也将更详细深入。

2.2 建立健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与小学体育教学无法有效融合,其最本质的原因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教学方式与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无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学校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建设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环境下成长。

2.2.1 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

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给足相应的课时,不仅是学生获得民族传统项目技术动作及文化知识理论的基础保障,而且能够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1 重新认识传统体育课程目标

在认知方面,应通过理论课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及各个项目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情感方面,应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对传统体育形成较好的情感体验;在掌握技能方面,通过传统体育课堂,引领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运动技能和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在行为方面,通过掌握传统体育技能及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例如武术技能和武德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技术,还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尊师重道的良好人格。

2.2.1.2 因地制宜的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

在建立初期,我们应首先抓好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且易掌握、器械简单以及对练习场地没有过多依赖的运动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学体系的核心,如:跳皮筋、木球、踩风车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创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开展的民族特色衍生体育运动,如:民族啦啦操、花样跳绳等,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的普适性与发展可持续性,为夯实“终身体育”打下良好根基;同时,内容应体现分级化,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各学段的学习计划,如跳方格,打陀螺、推铁环等难度较低的项目适合小学低年级学习,舞龙、舞狮这类带有难度动作的适宜在高年级学习。或将技术较为复杂的项目进行分段教学,如功夫扇、太极拳、柔力球等,在设置内容时将复杂动作进行分解,以足够的课时数来完成技术动作的连贯;然而,不能忽视传统体育理论课的作用,在注重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加重传统体育理论课比重。

2.2.1.3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评价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是从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课程内容和组织是否能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方式是否易于学生吸收三方面,运用多种评价内容、方法,对所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效果评定,并及时进行修订,从而全面提高本校本课程的质量。

(1)学生学习方面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分析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辨别学生暴露的学习弊端,从而改进教学。

在评价内容上,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及项目的特点,以学生对相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价值和健康功能的认识及运用能力,及学生对待在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练习态度,行为表现、情绪、以及意志情绪等方面的表现。统筹运用整体性评价与具体性评价,评价指标量化和直接做出定性结论的形式。在评价技巧上,可按照一定比例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及同伴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还应考虑家长对孩子在这项课程内容学习之后的发展变化和在家庭的情意表现对学生所做评价。建议低年级选择评语形式,其他年级采用评语与等级两者综合的办法。

(2)教师教学方面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依托教师在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等,指引教师发觉教学中的不足缺陷,有利于教师改良教学活动,具体可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家长评价等几种方式。教师自评一般采用自我分析和自我总结的方式。学生评价可采用一些有具体内容的量化表,也可以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专家和管理者评价及同行评价可用评语式的定性评价和有等级量表的定量评价相结合进行。定性评价可分为总体印象和评价陈述两部分,定量评价是将评价标准和维度罗列统计得出等级。家长的评价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意见反馈法。

(3)课程建设方面的评价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己经开发的课程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各项保障措施、实施效果等的评价。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评价主要是对己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遵循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以及是否符合科本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及保障措施和实施效果做一个总体的考量与评价。课程建设评价的方法一般有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谈话访问法和教学记录呈现法等。

2.2.2 建立多元化的课余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校园课余体育活动是构成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形成良好校园体育文化上,发挥至关重要的效用。因此,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努力创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条件,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依靠大课间活动,实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例如重庆的状元小学,将“蔡家草把龙”革新后,在每次大课间活动中拿出一定时间开展舞龙活动;②通过举办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竞赛,积极扩展校园体育文化。譬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班级、年级甚至是校际间的传统体育知识竞赛中,在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如红河学院设置的象棋、围棋、角斗士(也叫斗鸡)比赛项目,及时引导学生在竞赛中探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③根据地域特色,在特定时间内推行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如个人单项和多人团体的项目,尤其是团体项目应尽可能包涵全校师生。另外,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的习俗,在特定节日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七八月份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每年农历四月八,湘西苗族的“花鼓舞”表演。对比体育竞赛,体育艺术文化节要求低、娱乐性强、覆盖面广,能更好的与其他文艺活动协作发展。

2.2.3 加强校园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标志,以其专有的符号传递民族文化、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因此,在中小学可建设能揭示各类具有良好民族精神、文化底蕴及纪念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物质设施。首先,将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组织学生写出感受,并将其张贴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橱窗、走廊等地方,打造校园传统体育文化长廊[4]。其次,利用班级内和校园内的读书角及学校读书馆,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在教室、体育馆内张贴民族传统体育名人画像,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学校体育设施,也可有效保障良好校园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

2.3 开展 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有资料显示,目前小学体育教师虽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与文化不甚了解。因此,要加强教师业务素养,把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工作的计划中,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参加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技能、教学方法、裁判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要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积极开展各类讲座及观摩课活动,促进教学研讨的深入发展,亦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向民间传统体育的老艺人或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家学习、研究适合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4 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教师、学生、家庭及学校应用新观念、新思想来制定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实施细则、评估标准、考核指标等,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小学生素质教育大平台之中。学校和教师也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广泛传播。例如,教师在进行传统体育教学中,收集相关照片、视频和课件,推送到教育微信公众号,或将其上传至教育云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校园传统体育文化节、校园传统体育业余竞赛及传统体育文化长廊等相关材料,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宣传片或纪录片的方式展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人力、环境支撑。

3 结语

在小学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便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在满足小学生自身需求、保留民族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要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因素、学生基础、教师条件等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此可见,如何很好的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推进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均存在值得研究和实践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民族校园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