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3-01-11刘娟
刘娟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对于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和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提高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减少对课程的过度依赖,通过自主学习丰富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换角色,把教学视线更多地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当中,把教学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创新能力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上。核心素养理念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在优化课堂内容、推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素养,重点涉及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明辨是非的个人能力;第二,主动学习的能力;第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四,良好的公民素养。建议新教材在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育学生的道法认同、科学精神、生命意志与责任担当;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切实优化学校的传统课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当前社会中的特定人群,学校在对其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渗透。因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既是为人处世的基石,也是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元素。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并规范自身的法律思想,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为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思政教育是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考虑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相互关联,给学生提供良好平台的同时,让思政教育有内涵上的补充。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格,使其发展成为专业能力较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注重学科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品德、心理、法治、国情等教学内容,类属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将本学科和其他课程的内容予以整合,对学生的品格、习惯等进行综合训练,使其综合能力有效提升。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人物形象和事件来指导学生辨别是非对错,以《东郭先生和狼》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感悟:遇到事情要好好思索,切勿不辨是非就同情心泛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将语文课堂学习到的“典故”融入教学,如此便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又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课外学习资料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当前动物的生活状况和境遇,使学生在延伸课本知识的同时明白“动物是需要人们付出实际行动来保护的”。虽然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但他们能够通过直观的例子,认识到人与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2.注重情境创设,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否则教学内容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也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环节做得很充分,在课堂上讲授也神采飞扬,可实际听进去的学生并没有多少,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他们不愿意听,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抽象的道德名词不感兴趣,并且这些内容也不易理解。根据这些情况,教师要采用学生普遍喜欢“听童话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情节设计童話故事,对故事人物加以分析并予以讲述,以此培养学生的品德,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在《我很诚实》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述历史诚信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向学生灌输“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的美德,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于社会法治的重要性。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申,如人们在工作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办到,必须真诚做事,诚实做人。通过学习氛围的带入,使学生自发性地了解诚信的意义、道德与法治的相互关联,帮助学生有效领悟教学内涵和知识目标,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3.利用绘本丛书,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注重学科教师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反思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趣味性教学,以此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主动探知的能力。如在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大包大揽”,使得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选择以绘本童话《乱作一团》作为导入内容进行教学,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共鸣:假如不会收拾房间,那么整个房间、生活环境都会乱作一团。随后,教师采用分组互动、集中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这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课堂目标也能自然实现。
4.增加游戏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游戏互动环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这相比于学生呆板地听讲,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各种游戏互动中渗透学科素养,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和反思认识到问题实质,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上学路上》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家长、学生、交警,经过真实情境的演练,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误区,学生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道德素养。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帮助他们不断深化认知,感受现实中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规范,进而优化自己的内心品质,提升核心素养。又如,教学《快乐过新年》这一课,教师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设置问题环节,如提问学生“如何了解新年的起源?我国过新年,南北地域有什么差异?关于新年有什么习俗?”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加强对问题的认识,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又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
5.注重理念引领,丰富学习体验
教师是教学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机械的教书人,而是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宜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学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学生向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小学生由于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因此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不足,加之理解能力较差,在进行教育时,教师若用传统课堂的“灌注式”说教,会导致他们不善于思考、记忆死板等状况出现。所以,当下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视频等予以展示,将枯燥死板的内容灵活化,或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动起来”,用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展现与分享活动成果。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在新课教授之前,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学生唯有将这些问题突破后,才能快速吸收这节课的内容。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在具体内容上加以说明,运用儿歌、舞蹈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引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我们有精神》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放映有关爱国题材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细节等进行模拟,这样做能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爱国情感。然后,我们选派一名学生代表进行展示。最后做总结评价,选出成绩优异的小组,予以精神表彰或物质奖励。这样的教学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满怀激情和信心中更好地学习,进而体味课程的真谛。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辩论赛、采访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在有效的互动下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能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6.创设多元教学环境,丰富课堂形式
课程教学活动应当注重与班级活动、校园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纪念日庆典活动的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学生的经历与感受。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个学生学习的吸收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式,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利用对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习俗,并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民族智慧,教育学生各少数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在教学《我们小点声》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重重的关门、大声喧哗、挪动桌子等情节。看完视频后,教师询问:“这样的课堂,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接着,教师给学生讲述在班级里令人厌烦的声音是从哪里来,总结班里的哪些声音让人感到困扰,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减少这种声音……教师介绍图书馆的环境,引导学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小点声,教师相机对主题进行深化,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别人,同时也要监督周围的人,做个小小的“调音师”,让外界环境变得更加美好。通过这个实例,学生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树立了遵守规则的意识,也会判断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与此同时,学生既学会了遵守紀律,又承担起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责任。
7.利用各方教育资源,拓宽校内外教学渠道
课程教学活动应该重视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协作,挖掘和运用学校各方面的教学资源,突破传统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建设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开阔视野,更好地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但同样又有贪玩、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把枯燥、单调的教材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当中,把各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有机融合,将教材内容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去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在经过采访、调查后,让学校和教师给出关于环保的合理意见,并写出号召大家要有环保意识的宣传标语。在参与生活实践中,学生既能开心地学习,也能记忆深刻,还能让身边的人知道“保护环境可以从小事做起”。又如,在《花儿草儿真美丽》这一节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花草草,接着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各小组将自己所观察到的花的品种、色彩等信息予以研讨,最后再以图表的形式整理出来。教师把不同小组整理出来的数据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在这项活动中的所得所获。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拓宽个人眼界,提高他们与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统计能力、观察能力等。
总体而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核心素养涉及内容众多,教师要根据教育背景的变化调整教学观念,从学生视角出发,注重学科整合,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利用绘本丛书、增加游戏互动、注重理念引领、创设多元教学环境、利用各方教育资源,不断促进教师各项素养的提高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