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小村谱新篇
——聆听新疆乡村振兴脉动新声

2023-01-11顾煜熊聪茹许晟

工会博览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核桃新疆

□顾煜 熊聪茹 许晟

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新村一角

“我的家虽然比不上华丽的房子,可它给了我无比的快乐……”新疆和田小姑娘阿依孜巴·阿卜力米提今年12 岁,她作文里描写的家,宽敞明亮、舒适温馨。

巍巍昆仑,莽莽沙海。新疆南部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乡村曾经贫困肆虐,属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团结奋进的各族群众,从大山沙海中突围,2020 年11 月,新疆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交上成色十足的脱贫攻坚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新疆继续夯实振兴之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内涵;寻找振兴之路,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绘制振兴蓝图,向美好生活迈进……大漠小村正在谱写美好生活的新乐章。

夯振兴之基 坚守不返贫的底线

千年困苦一朝别,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不返贫是底线。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防返贫机制的实效

2021 年初,新疆于田县兰干乡尧勒阿日希村村民买提赛地·吾布力艾山突患重病,看病花了一大笔钱,虽然医保政策兜底了大部分,但他作为家里“顶梁柱”因病无法工作,让刚脱贫的家庭再陷困境。

“没有政策帮扶,去年都不知道怎么办。”买提赛地说。

关键时刻,防返贫预警机制发挥作用。因连续3个月收入未达标,村干部及时上门,为他家申请补贴、发放救助金,解决难题。“多亏1.5 万元救助金,让我减轻了看病压力,减轻了家庭负担。”买提赛地高兴地说。

这是新疆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按自治区统一部署,新疆各地出台实施防返贫动态管理和帮扶机制相关措施,重点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帮扶,扎牢防返贫底线。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乡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为了铭记曾经的日子,阿依孜巴的父亲阿卜力米提·乃木图拉自发建起了“农民博物馆”,摆放在庭院屋内的老式农具、木质车轮、生活用品与他如今殷实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阿卜力米提的父亲告诉他,对过去贫苦的日子刻骨铭心,寒冬腊月最是难熬,泥巴房子四处漏风,手脸冻得通红,全家人只能围坐在土炕上。

如今,富民安居房宽敞明亮,电暖气温暖环保,院里种菜种果,屋后鸡羊满圈。“现在村里通了柏油路,游客越来越多。”阿卜力米提说,“以前都不敢想的‘农民博物馆’ 也建成了!”

新疆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居民吐逊马木提·依明的父母将收获的西红柿装箱

放眼望去,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铁路不久将全线通车,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顺利推进,数百万户百姓告别拾柴取火……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通信难等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被一一破解。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走进每个乡镇,时常可以听到小学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乡村扶贫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各族群众家中的欢笑声……

这些声音的背后,是新疆各地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学校、医院、工厂等,都建在了家门口。”新疆莎车县恰热克镇居民艾拉汗·吐尔孙说,她的孩子在镇上上学,丈夫也在镇里打工,一家人收入稳定且幸福。在恰热克镇,现有200 多户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昆仑山巍峨矗立,但山里山外已换了人间。千万各族群众摆脱贫困、夯实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前行。

寻振兴之路 特色产业在升级

“去年我家16 亩核桃又是丰收,收购价格我一点不担心。”在“中国核桃之乡”新疆喀什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农民吐拉尼萨·阿布力米提笑着说。

她的乐观源自当地龙头企业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核桃订单。提供核桃加工原料的同时,她还是公司的一名员工,“即使我不种核桃,每月还有2300 元的工资。”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2021 年以来,新疆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昔日传统种植养殖被一批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取代,现代化生产管理越来越普遍,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壮大的乡村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吐拉尼萨所在的叶城县,2021 年核桃种植面积58 万亩,年产核桃12 万吨,是当地传统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如今,叶城县已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有种植基地、村有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建有40多个“乡村车间”,吸纳3000 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农民的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

与核桃的故事一样,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环绕塔里木盆地的瓜果特产同样在提质增效。

发展得好的,已经能够打通一二三产业,做到特色种植、精细加工、乡村旅游相结合。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便是一例。

由农民转型成企业挂面车间主任的村民王加奎,祖辈一直种小麦,他现在负责监管车间生产整个流程。“每月固定工资6000 元,手里有了钱,幸福感满满。”王加奎说,这还不包括村里合作社的分红。

与此同时,腰站子农耕文化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走在柏油村道上,农家内外干净整洁,村头的农耕文化广场立着许多造型别致的稻草人,既传播当地的农耕文化,又吸引游客们流连驻足。

靠着小麦延伸的产业链,腰站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现有居民443 户,2020 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180 元。

畜牧业是新疆传统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新疆提出加快推进畜牧大区迈向畜牧强区,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这是人们对戈壁滩的固有印象。但走进建在戈壁上的墨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人们都会惊诧于眼前的景象——新疆美比特食品有限公司日加工量达20 万只肉鸡,140 辆冷链物流车满负荷运转;不远处的新疆万丰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300 万只肉羊,打造了繁育、养殖、屠宰、销售全产业链。

兴一项产业,惠一方百姓。

眼下,一座座产业园正在天山南北兴起,一箱箱特色产品“飞”向全国,一处处优美风景吸引八方游客来“打卡”……新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正在汇聚合力,握指成拳,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绘振兴蓝图 大漠小村显活力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新村年龄只有“两岁”,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诞生的一个新村。过去的村庄远离县城、深入沙漠腹地200 多公里,不通路,不通水,不通大电网,被称为“最后的沙漠部落”。

“搬迁出来老村怎么办?”新的搬迁点距离县城只有90 公里,但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贾存鹏的脑海中。

百姓的钱袋子要鼓起来,但不仅要让钱袋子鼓起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文化繁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我们决定保留老村原貌,最大限度保护老村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让村民望得见笆子房、看得见手压井、记得住乡愁,并适度发展畜牧养殖和旅游业,同时在新的搬迁点大胆发展现代种植养殖。”贾存鹏说。

如今,村里种的大芸已经采挖,畜牧养殖合作社羊存栏数已达2 万只,从事旅游相关的农牧民超过30 人。

同时,新的搬迁点四周已被绿色环绕:新种的小胡杨、2020 年种植的数千亩梭梭林与蜿蜒而下的克里雅河一起,成为黄色沙海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致。

曾经的“沙漠孤村”正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

迅速提升的经济条件,加上生态宜居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多的青年乐于耕耘在乡土之间。

31 岁的吐逊马木提·依明2019 年从大山里搬迁到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原是牧民的他开始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去年7 月,他以每座每年5000 元的价格承包了7 座大棚,其中4 座种植西红柿、3 座种植西瓜、甜瓜和反季蔬菜。

“前两天刚把又一茬西红柿拿去卖,我的年收入超过5 万元,今年要再承包3 个大棚。”吐逊马木提说,搬迁后,村里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只要努力就肯定能致富。

如今,阿克塔什镇建起种植养殖基地、乡村车间、沿街商铺、农贸市场,生活生产条件不断完善。2018 年起搬来的1.4 万名农牧民在此安居乐业,有志青年们正大展拳脚。

今日新疆各族群众,正接续奋斗,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核桃新疆
走进新疆
核桃腐烂病巧防治
小核桃变身“致富果”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黄龙核桃
新疆多怪
多功能漏斗型核桃夹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核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