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土壤污染的大地“医生”
2023-01-11付少玮通讯员梁丽光
□本刊记者 付少玮 通讯员 梁丽光
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土壤修复工程师刘鹏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脚下的土壤。如果土壤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镉大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土壤修复是环境保护的细分领域,土壤修复工程师就是专门治理土壤污染的大地“医生”。“因为要经常接触各种污染物,这个工作不但专业性强,还需要胆大心细。”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土壤修复工程师刘鹏介绍。从事土壤修复13 年,如今他已经成为公司首席技术工程师。
要了解隐藏在土壤里的污染,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像水被污染后会变色发臭,土壤污染往往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采样和借助精密分析仪器来确定污染情况。“污染场地大都荒废很长时间,有的还充满浓烈刺鼻的气味,整个采样过程充满对生理和心理的考验。”刘鹏说。一次在废弃化工厂地块采样,土壤里残留了二十多种有毒和致癌的化学物质,由于不慎吸入了刺激性气体,让他好几周失去正常的嗅觉辨别力。
然而采样仅仅是土壤修复第一关,回到实验室检测还要经历“八十一难”。针对重金属类污染土壤样品,要进行风干、磨细、过筛、混匀和装瓶等科学工序,每一个步骤都要求精确无误。“提心吊胆、眼快手稳”,刘鹏用八个字形容他在实验室的工作状态。
土壤污染的复杂程度往往超乎想象,需要逐一制定修复技术方案。为了实现精准治理,在编制技术方案前,需要到现场进行技术的小试和中试,就像医生用药前要进行用药搭配和剂量确认,以实现“药到病除”。
刘鹏最难忘的是一次在冬季进行现场中试,寒风凛冽,气温低至冰点,他四肢僵硬地操作钻机,打井、下管、填料、洗井,设备的轰鸣震得头皮发麻,污染土像石头一样打在身上,棉衣被药剂、油污、泥土裹了一层又一层。为了测试药剂配比和效果参数,刘鹏在宿舍搭起临时实验室,从现场扛回来的实验仪器和材料把地上占得满满的。整个冬天,他和团队连续对5种工艺组合共3000 多条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测试和比对,最终成功发明出新的技术工艺,对地层中二氯乙烷等污染物去除率高达99%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7 年,刘鹏承接了云南一处重度六价铬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六价铬是一种接触性和吸入性致癌物,对环境具有持久危险性,他带着刚毕业不久的“徒弟”去项目做技术支持。场地内污染的程度超出想象,虽然穿戴了防护服,依然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本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刘鹏冲锋在前,自己一个人去现场,让徒弟做一些技术资料和图纸绘制工作。有一天徒弟问他害怕么,刘鹏说:“做环境修复,心里要有责任。我们离污染近了,老百姓才能远离污染”。
“受到六价铬污染的土地上寸草不生,经过修复治理后就可以绿草如茵。”刘鹏说,这就是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意义。修复一块土地,守护一方健康,也践行了作为技术工程师的责任。
从事土壤修复工作十余年来,刘鹏和同事们在全国29 个省区市相继完成300 余项修复工程与咨询项目,每次看到修复后的土地上建起住宅、公园,游人如织,刘鹏都会拍一张照片。这是美好生活的纪录,也是人与环境走向和谐共生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