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大赛的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23-01-11张环纬邱佳雄曹锦林

高教学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茶学武夷大赛

张环纬,邱佳雄,曹锦林,张 奇*

(1.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锦川(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自2015 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下文简称“互联网+”大赛)举办以来,共累计参赛团队603 万个、参赛大学生2 533 万名,无不彰显出广大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活力与激情[1]。大赛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坚守育人育才“本色”,实现育人与发展的统一,进而培养出一批批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在“互联网+”大赛的创新意识与创业项目的联合驱动下,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形成专业知识框架,验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可行性。同时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与决策能力,让其实现由知识学习到能力兼备的过程转化,实现对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发展能力升级强化的目标。“互联网+”大赛因其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之其赛事的比重和分值都位居学科竞赛首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本文以武夷学院(以下简称“武院”)茶与食品学院——《贡白计划》项目的打造为案例,对地方院校项目打造和资源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项目孵化平台创建等情况进行多方位分析,以期在广度上发现问题、深度上剖析原因,进而探寻出路,以便更高效地促进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已将“互联网+”大赛设立为学校A 类赛事,并以此赛事作为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效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思考和解决。

(一)学生认知偏差、项目挖掘遇到瓶颈

经调研发现,面对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而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误,不了解何谓创新创业,潜意识中认为就是要有好的点子,用创新的方式去实践后获取一定的利润才叫创新创业,更有甚者将创新创业与自身毕业后的就业意向、薪资待遇划上等号。再有部分高年级学生对“互联网+”大赛的赛制理念及评分标准解读不够深入,自身想做的事情经过前期一定的市场调研后发现已有专业人士在从事,再加之所看到的已获国赛优秀名次的项目数据及质量就望而止步,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精准把握社会动向、痛点问题、发展趋势,进而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逐渐淡化,项目的挖掘受到瓶颈。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结合第二课堂效能低

地方院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系统。各高校各院系之间对于是否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存在差异。二是课程形式、内容不具代表性。不能有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通识教育内容较多,结合最新创新创业环境的实际案例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现实需求。三是课程内容与专业匹配性较差。该课程因在学生教学培养方案的学分占比相对较少,无法结合高校特色专业学科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定位、教学目标的统一化,进而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与自身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提升。

(三)提供平台不完善、缺少实践教学基地

部分高校已有建立科技园、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园和创客空间等人才孵化基地,但该基地的实际运营情况参差不齐,空间利用率低,存在挂牌工作室居多,实际项目运营较少,学生多数用于自习与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再者,由于统筹高校创新创业的职能划分上存在多部门协同管理,未能将基地实际运行项目有效结合,统筹推进,加之主管部门也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缺乏配套的基地运行考核机制与促进机制,导致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当中去。与此同时,基地与地方优势产业、优秀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够充分挖掘地方企业的技术难题与现实需求,而对于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解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需要[2-3]。

(一)营造校园氛围,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特色项目

由校方主要负责部门主办,各二级学院承办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专业性指导培训,并同期相对集中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及基础赛事,如“挑战杯”“科技节”“创青春”等系列赛事。与此同时,通过校院两方在官方媒体进行实时宣传报道,校园内设立创新创业交流中心,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体会,摆放与创新创业相关联的宣传展板,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为了创业和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强有力体现。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重视程度,深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创新意识。

在项目挖掘方面,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高地,主要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开展。大赛开展以“特色项目”为依托,凝聚师生的“三创智力”。设计有潜力、有特色的创业项目是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第一步。可通过:(1)从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目前市场有哪些问题未能很好解决,而恰好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或者手段解决;(2)从市场角度出发,政策鼓励的方向再研究,用自己的办法去助力和解决;(3)从兴趣角度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足够的兴趣,在实践道路上,不至于遇到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4)从家族经商角度出发,可以进行模式升级,从而立项;(5)从科研角度出发,加入科研团队,积累经验、技能,为以后创新创业打好基础。

(二)健全教育理念,结合思政教育,落实项目开展

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线,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提供相配套的指导培训以及工作场地、工作经费支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立多专业人才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学科竞赛赛制解读、精品项目分析、管理学、营销学和演讲技巧等。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鼓励高校教师创新创业,高校政策支持,释放人才活力,避免科研闭门造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研转化落地,结合思政教育,提升第二课堂教学质量,创造社会价值[4];对于茶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创业,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实践以及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分析与决策能力,让其实现由知识学习到能力兼备的过程转化,实现对学习、生活及工作发展能力升级强化的目标。创业成功固然好,不成功也能练就一身本领,双管齐下。

(三)大赛促学代练,加强多方联动,创建孵化平台

“互联网+”大赛是创新创业项目的打磨发展过程,也是大学生综合能力体现的平台,这时选择创新创业为重要突破口显得尤为重要[4],在大赛中不断完善项目、提升项目、完善自我。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时效性,高校应尽其所能地建立人才孵化平台与项目训练基地,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使大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创业住所”。基地由一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模式进行,不定期开展名师宣讲、走访调研、联动地方企业工作,收集创业学生的问题,及时跟进。

各大高校是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以地方高校武夷学院为例,武夷学院是福建省首个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7 200 m2,共配套326 个工位,同时建设有“三创”集市、VR 体验区、项目路演中心、创客茶室、心理与拓展中心、综合服务台、分时会议室及创业大本营培训基地等公共办公服务区域。基地完成350 名专家组成的“三创”导师库建设目标。由天使投资人、成功企业家、技术专家、成功创业毕业生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保驾护航。

武夷学院采用“六结合”的运营模式,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如图1 所示。

图1 “六结合”模式

基地先后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福建省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福建省众创空间”“福建省星创天地”等20余项平台(荣誉)称号。并于2021 年获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先后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福建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高校”,并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工作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为武院学子的创新创业平台筑牢夯实基础。

茶与食品学院茶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福建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通过专业教师与学工队伍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体制机制,积极发挥茶叶工程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科技文化引领作用,凝聚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为茶产业提供优质的创新人才,为区域优势特色茶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5-7]。

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思教育人功能。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积极培育创新创业青年,不断孵化创新创业项目,通过《贡白计划——小白茶产业振兴专项服务计划》,引导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精神,不断探索“当代茶圣”、茶叶事业复兴与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的茶人精神。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引导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大学生夯实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自信、锤炼意志品质,为中国茶学事业培养素质高、技能强、思想新的青春力量。

《贡白计划——小白茶产业振兴专项服务计划》项目采用“老带新”共创模式,如图2 所示。“老带新”模式通过老师带学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完善人才结构,以党建、团建、班建和毕业设计(以下简称“毕设”)等方式,将中共党员、积极分子、团员和志愿者组织在一起,按各专业各特长分配工作,把专业学习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实现团队人员的培育与换届,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

图2 《贡白计划》“老带新”模式图

同时,《贡白计划——小白茶产业振兴专项服务计划》项目充分发挥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力量和茶学专业导师资源,推动茶学学生与茶学导师、茶学院校与茶叶产地、茗创团队与产茶乡镇融合共创。组织茶学学子以“青年实践队”的形式,让茶学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田间,了解水仙茶发源地、白茶制作工艺、产茶贫困乡村和建阳白茶发展的现况,从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将武夷学院的茶学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漳墩白茶,推动漳墩白茶发展复兴,助力乡村振兴和绿色兴农。开展产品创新,对白茶茶礼的包装进行大武夷文化赋予、畲乡文化赋予、红色革命文化赋予。利用地域的优势,以点带面,从武夷出发,面向闽北,充分利用大武夷特色茶文化,以茶文创的形式设计茶类新产品,让大武夷文化与茶高度融合。

为加强各方联动,整合力量,《贡白计划》项目发明“贡白模式”,如图3 所示。

图3 “贡白模式”

《贡白计划》项目整合师生力量,合作地方单位,联系产业上中下游,实现校政企、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进行小白茶产业专项服务。以茶学系师生+合作社茶农为主体,将白茶“引进来”、师生“走出去”,组建顾问、人才库、交流站、专家库和企业库,有效整合地方资源,充分利用茶产业地方优势,促进校、政、企多方联动,形成贡白力量。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以专业来创业,释放创新活力、展现创业风貌,更好地实现人生追求。在教学方式方面起到促进产教学融合、技术创新,应用型技能开发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探索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融合,开辟校外第二课堂,设置具有地方特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同时为企业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创建教学实践基地,打造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指导团队,并研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评价体系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服务地方茶产业。进而培养出大学生在成人阶段的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灵活应变、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赋予创新创业时代的新内涵。争做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的新青年,期待创业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猜你喜欢

茶学武夷大赛
《武夷天下秀》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武夷岩茶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高等农林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讨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武夷听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