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对高校学期制改革的意义

2023-01-11龚月娟彭开松

高教学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学期信息化疫情

龚月娟,彭开松,周 晖

(1.安徽农业大学 教务处,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合肥 230036)

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推动了在线教学的发展,凸显了在线教育的应急重要性。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该积极探究并优化在线教学优势和实践路径,以期解决广大师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推行小学期制改革,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教学备课较紧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初级阶段——兴起与传播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因其不受空间限制且信息交换成本低廉的特点,很早就被用以开展远程教育。我国教育信息化萌芽于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积极发展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环境;1994 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始联通国际互联网;1995 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进入全面启动时期;“九五”规划时期通过制定顶层设计战略,助推了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1]。那时候,“网吧”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大中小城市的街道上,发送电子邮件问候亲友、传递资料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很快普及成为时尚的“伊妹儿”。国内大部分高校及部分重点中学均设立了可供上网查阅文献资料的机房。

(二)第二阶段——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0 年,教育部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明确指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让全民享有充分受教育权利的一次重大工程”[2]。

2002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存在的问题、需求分析、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经费预算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与规划,为我国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平了道路。至2011 年,我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3]。互联网教育领域成为投资与创业的热点。

(三)快速发展阶段

2012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十六字工作方针“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3]。

同一年,美国三大MOOC 平台Coursers、Udacity、edX先后搭建,《纽约时报》称2012 年为“慕课元年”,此后慕课引领了全球在线教育风潮[4]。随着国外在线教育的兴起,从2012 年开始,我国在线教育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 平台、超星泛雅平台、智慧树和学堂在线等各类线上教学平台先后建立,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态。2015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加快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2015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校企合作,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等[5]。2016 年12 月2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到“互联网+教育”,对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

(四)现阶段——在线教学大范围推广应用

在20 多年里不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我国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数百个线上教育教学平台,建成并上线了一大批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据统计,至2018 年,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 000 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 000 万人次,逾1 100 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4]。这些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终于在2020 年的春天派上了更大用场。

2020 年春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安排,促使“互联网+教育”由规划、探索和尝试转变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在线教学方式迅速传播和应用。教育部2020 年2 月4 日正式发布了《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 号),组织了22 个在线课程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免费开放包括1 291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 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在线课程2.4 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 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 个专业大类,供高校选择使用[6]。2020 年2 月12 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3 号),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渠道,开放了更多的课程资源及电子教材。

感谢我国政府的远见卓识,更得益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2020 年春季中华大地遭遇疫情肆虐的几个月里,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积极应对,及早谋划,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大部分教学任务在各类线上教学平台上顺利完成,国内各大高校的课程开课率高达91%。

二、后疫情时代师生在线教学热情降低及其原因

2020 年4 月,随着武汉解封,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大陆基本结束,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国内高校均已做好了配合疫情防控随时开展线上教学的准备。

但是,自2021 年春季学期以来,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低风险地区的师生重返校园,师生在线教学热情降低,高校在校教学的应用又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除2021 年春季学期前两周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全校大部分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授课之外,其他教学时间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授课的课程不到课程总量的10%,但是却有43%的课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并批改作业和章节测试、推送参考文献等课程资源。既然在线教学能做到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师生互动频率显著提高,为什么还是被大部分教师搁置一边了呢?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在线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先天不足。

(一)学生自主进行线上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暴露出学生自主进行线上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督促不及时不严厉的情况下,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线上课程任务,能够主动学习教师提供的深度拓展学习内容的学生更少,大部分学生仍然处在被动学习、勉强完成学习任务和作业的状态。同样也暴露了部分学生在线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对于检索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探究和进行线上学习合作分享等能力不足。

(二)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泛滥

疫情期间,各类教育教学平台给广大师生提供海量的学习平台和资源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另一个困境,那就是如何选择这些平台与资源,产生“选择困难症”。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疫情期间,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均为教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荐的在线教学平台及其课程资源,包括超星平台(超星泛雅平台和学习通)、腾讯直播(腾讯课堂与腾讯会议等)、中国大学MOOC 网和爱课程网、雨课堂和学堂在线、QQ 群课堂及钉钉直播等10多个平台,如图1 所示。大部分课程采用“主要教学平台+辅助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上教学,部分教师甚至采用三个及以上的教学平台组合授课,例如,使用超星平台上传录播视频、教案和作业等课程学习资料,另加腾讯课堂直播与QQ 群互动等,简单来讲就是“平台+直播+互动”,多数情况下,“教、学、互动”这三个在线教学环节可能使用不同的教学平台。而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六、七门课甚至更多的课程要在线学习,导致学生手机APP 泛滥,平均每个学生需要下载安装十个APP 和其他应用软件,才能满足所有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不得不在不同的APP 和教学平台之间切换,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另外,部分在线学习平台的功能和使用体验不佳会影响到师生的教学效果,堆砌在教学平台上的课程内容无法聚焦教学目标,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7]。

图1 安徽农业大学2020 年春季疫情期间本科课程在线教学平台使用分布图

(三)教师在线教学能力不足

疫情期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影响其开展在线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很多教师在线教学观念落后,认为在线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搬到网上去,因此录制45 分钟左右的录播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要求学生按时学习,或者在线直播两节课90 分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面对电脑和手机屏幕更容易疲惫、分神等实际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意,只好加大课后作业力度,“逼”学生学习。另外,大部分教师认为,不管使用何种信息技术,在线教学环境下,师生缺乏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难以管束和监督。而且,尽管互动频率增加了,但是部分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时间相对滞后,很难引起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传统的教学策略无法应对新型课堂的种种挑战。

正是由于上述“先天不足”,使得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返回校园后,如释重负般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了“费事”的在线教学,回归传统课堂教学。

三、线上教学对高校学期制改革的意义

为了克服传统的两学期制人才培养方式太过刚性,难以满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的缺憾,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探索进行学期制改革,特别是效仿美国高校“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即把一个学年,分成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短学期也称之为“小学期”[8]。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如“985”高校由于学期制改革目标明确,以强化国际教育与交流、创新实践为特色的小学期制获得成功并延续下来,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部分高校则停办了小学期,如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等[8]。究其取消小学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高校进行学期制改革的目标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受办学经费及资源限制,无法实现小学期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部分高校小学期“国际化”水平较低,被诟病为“伪国际化”,师生均不满意。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校进行学期制改革的动因和目标,其最大的难点是整合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被迫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的催化,已基本普及了在线教学技术,实现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后疫情时代,尽管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回归了传统课堂教学,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线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技术,相当一部分教师则继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和测试题、推送参考文献等辅助课程教学工作。线上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挖掘并使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校学期制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线教学可以为高校小学期的教学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中国大学MOOC 网、智慧树、学堂在线和学银在线等在线教学平台上,有海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特别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名校名师课程等,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推荐给本校学生学习并予以学分认定。或者由学校组织学生在小学期内限期学习,由助教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线下讨论和学习成果分享等活动,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跨校共享名师资源,多校学生共同“聆听大师”。各高校小学期内都会开展类似“名师讲堂”的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教授来校讲学或开办讲座,这一稀有资源完全可以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实现多校共享。

3.利用远程在线直播示范与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小学期实践教学效果。国内高校进行学期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动机是在小学期内整合全校或区域内合作高校的教学资源,集中时间高质量地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开展生产实践和创新实践教学。对于那些学生难以亲临参观或体验的高端生产线和实验室,可以通过远程在线直播进行示范教学,并结合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加深学生的体验感,进而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远程在线直播示范和虚拟仿真不仅可以跨校、跨省,甚至可以跨越重洋、跨国进行。虚拟仿真技术简称VR 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等特点,使人沉浸其中,超越其上,出入自然,形成具有交互效能多维化的信息环境,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思考与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为每一个教育从业者和学习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的知识天地的大门,海量的学习资源,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各类教育教学平台,使更多的普通高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名师的思想和教诲,只要学生愿意学习、肯动脑思考,就不怕找不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教学的优势,确立清晰的教育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期制改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地安排小学期教学活动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处区域的气候特点,结合当地疫情发生规律和防控要求,灵活安排小学期,使其既有利于疫情防控,又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我国南方的高校可以安排冬季小学期,结合在线教学,开展教学工作,避开夏季的台风和暴雨对教学的影响;而北方的高校,可以避开冬春季疫情易发时段,适当缩短教学周,安排夏季小学期,开展以在线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

(二)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尝试四学期制

为了避开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高发的风险,建议高校尝试四学期制,一年安排四个小学期,两长两短,亦即“短-长-短-长”。具体安排为:每年春季2 月底—3 月底,执行第1 个小学期,为期4 周,主要开展部分理论课知识性内容的在线教学,1—2 周学生在家线上学习,3—4 周学生返校继续线上学习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之后3 月底—7 月中旬,恢复正常线下理论课教学、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等;秋季8 月底—9 月底,执行第2 个小学期,开展校外生产实习、创新实践等,以及部分理论课知识性内容的线上教学等,1—2 周学生在家或实习基地进行线上学习,3—4 周学生返校继续线上学习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之后10月—12 月底,学生返校开展线下教学、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

猜你喜欢

学期信息化疫情
战疫情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