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研究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3-01-11林泓妤
罗 瑶,林泓妤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2.南宁青秀区人民政府,广西 南宁 530299)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1年有40.3%的企业表示物流基层操作员工存在用工紧张现象[1]。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日益成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点。但有的学生报考大学专业时,未认真思考自身需求,选择报考物流管理专业,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专业学习,学习动机不强,缺少专业认同感,专业竞争力不足,就业情况不太理想。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选取地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现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并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程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就业质量。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对物流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许多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以物流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为两种主要的教育方式。高校物流教育以物流基础教育为主,物流课程设置结合本校自身特点,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国外侧重对学生知识、人际、压力测试等多方向的培养。蒋长兵(2010)[2]、倪呈英(2015)[3]、潘浩(2013)[4]参考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我国物流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经验。虽然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文献较少,但是参考其他高校本科专业认知的研究,发现其中尽管有不同之处,然而共性程度较高。孙翔洲和陈铁军(2013)等[5]、毛芳才(2012)[6]、莫勋(2012)[7]从专业认知的专业认识、专业认同感、专业认知行动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盲目就业等现象,发现不同程度的专业认知会对学生就业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8-9]。
综上所述,课题组参考以往研究成果,以专业认知、专业认同感及专业认知行为三个方面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认知接触面相对狭窄,未能深入了解其主要细分内容,导致专业认知处于较低水平。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设计
在参考专业认知相关文献的情况下,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0]等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物流管理学生专业认知的调查问卷的设置。调查问卷共有五个部分:基础资料、专业基本知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专业认同,各指标详细内容分布见表1所示。调查问卷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及Linkert 5点量表。Linkert 5点量表的计分规则为5分制,分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5分。
(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笔者于2019年1月2日至4月20日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共324名在校本科学生(不包括留学生、专升本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01份,回收率62.03%;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60.18%。
问卷回收后,按照问卷的基本资料(年级、性别、生源地、生源地属性)进行分类统计。2015级至2018级在校学生回收问卷人数分别为48人、43人、52人、52人,各年级调查人数相对平均。其中,被调查男生总人数为47人,被调查女生总人数为148人,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4.1%和75.9%,比较符合该专业的男女生性别比例1∶3的现实情况。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多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生源地,少数来自江苏省、福建省等其他省份。学生生源地属性的情况是:21.03%的学生居住在地级市,29.74%的学生居住在县城或县级市,22.56%的学生居住在乡镇,26.67%的学生居住在农村。
表1 调查问卷内容分布情况
三、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认知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专业基本知识的认知
1.入学后比入学前专业认知程度有所提高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入学前对物流管理专业基本认识情况相对较低,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学生占48.91%,不太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学生占9.75%,持一般态度的学生占41.34%,说明学生在入学前对该专业认知还停留在表面阶段,报考专业存在盲目跟风情况。入学后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从整体来说,仍然处于中等情况。其中,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占26.15%,不太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占21.03%,一般占52.82%,说明学生在入学后,学校对新生专业认知进行教育及指导,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初步构建了相关物流知识体系。
2.对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了解
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整体方向始终不变,例如基本素质要求、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在被调查者的问卷中, 28.21%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太了解的学生占16.65%,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5.26%,还有49.88%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毕业后以从事物流管理领域工作为主,偏向管理类岗位
在被问到如何选择就业时,54.28%的学生选择从事物流管理领域工作,29.23%的学生会选择其他领域工作,13.84%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其中,7.69%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物管理相关专业硕士;2.65%的学生则选择了“其他”。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就业方向比较明确,有超60%的学生仍会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数学生处于“迷茫”、无规划的状态,这也会直接影响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
(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认知
1.专业理论和创新能力是最主要的素质要求
2018年,《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是热爱国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的认知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认为具备专业理论素质和创新与实践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分别占比93.33%和92.31%。其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占87.69%,随后依次为身体素质、学习力、危机处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及其他等。
2.基础知识是知识要求的主要内容
根据物流管理基础知识调查可知,超过半数的学生都肯定了“了解国内物流发展的历程、现状、趋势和学科前沿”“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认识物流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本专业所需的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详见表2所示。这也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即培养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同时具备物流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表2 对知识要求的认知情况
3.专业认知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据调查,我国现在物流产业规模和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居全球第一。特别是跨境电商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相关能力要求愈加多元化。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排在靠前位置,但对外语交流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3 对相关能力认知调查情况
(三)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认知
1.对课程设置有清晰的了解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级学生至少应修满170学分方可毕业,2016级至2018级学生至少修满160学分方可毕业。考虑到调查的一致性,问卷中以160个学分设置学分相关问题。受访者认为本科四年期间,物流管理专业修满160学分符合教育要求,并且能够接受相关课程及学分适当地增加或调整。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基本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选修课覆盖内容(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也相对全面,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课程多安排在上午第1至第3节、下午第6至第7节课,学生在完成后可以有充足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其综合素质。根据专业课程内容调查结果(如图1)可知,学生认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应该是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课程占主体,其次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外语课程。
图1 专业课程内容分布情况
2.师资力量是学生主要关注点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评价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来看,有51.28%的学生认为现有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物流工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是比较全面,能够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需要。作为一名高校物流管理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拥有物流或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例如在调查科任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时,学生首先关注教师是否具备相关的教育背景,其次是扎实的专业知识,管理学学科知识和从业经历则排到了第3位和第4位。
(四)对专业认同的认知
1.超半数的学生以第一、第二志愿选择物流管理专业
高考填报专业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或经过了与家人的沟通,或对专业进行了相关了解,当然也有不得已而为之。从学生报考志愿的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有37.95%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其次是调剂生占比29.75%,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共占32.30%。综合来看,第一、第二志愿填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半数,同时也有46.66%的同学是第三或者调剂选择了物流管理专业,如图2所示。
2.就业前景成为主要报考动机
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RCEP等相关政策的发布,物流就业市场的需求持续高涨。从表4对报考动机的认知中可以得出,多数学生报考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动机是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热门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其次是个人喜好,选择物流管理专业。22.05%的学生是因为家长的决定和朋友的游说所报考,说明高考志愿填报时,报考动机不明确,这也间接影响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就业方向。
图2 报考志愿的情况调查
表4 对报考动机的认知
四、促进学生专业认知的建议
(一)建立多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流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培养物流人才不但需要专业素养和完整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需要懂得理论联系实践,将物流与其他学科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人才培养也顺应国家和时代需求,面向就业市场,教导学生掌握国际物流、国家货运代理、报关报检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市场应用型物流人才。
(二)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专业认可度
在建立物流专业知识体系时,应建立完整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重视语言沟通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提高对国际物流的重视程度,逐步扩展对管理类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适应市场需要
从学生的报考意愿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因为热门专业或就业前景选择物流管理,这直接影响日后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选择。建议应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建立阶段性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从入学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变化,了解物流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按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注重实践教学,创设企业运作环境
首先,高校尽可能模拟企业物流场景,仿效物流运作中会碰到的各种案例,提前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快速适应就业的能力。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厘清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关系,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不误。再次,建立校友资源库,定期开展校友座谈会。通过朋辈教育给在校生提出相关建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定其学习目标,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适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