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战略背景下甘肃水利发展的思考
2023-01-11龚真军
谢 飞,龚真军
(1.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水利厅,甘肃 兰州 730020)
1 背景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视察。黄河保护治理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千秋大计。“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伟大梦想、伟大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当作治国安邦的大事亲自来抓。2019年9月,首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总书记亲自主持,这标志着又一个重大国家战略的诞生。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黄河下游的山东考察,随后再次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伟大战略的深化推进再次指明方向。甘肃位于黄河流域上游,是国家黄河战略的首倡之地,在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战略的基础上,结合甘肃水利“四抓一打通”工作思路(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用好现有水资源),对全省水利发展布局提出一点思考,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 自然情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青藏、内蒙古和黄土高原交汇处,是三大自然地理分区、四大温度带、五大植被分区交汇带,总土地面积为42.58万km2。全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多山地高原、少平原川地,从西到东由祁连山、西秦岭、六盘山、子午岭等山脉分割为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77mm,是全国平均的43%。70%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总量为270.9亿m3。
甘肃省黄河流域位于乌鞘岭以东,西秦岭以北地带,流域面积为14.27万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9%,自产水资源量为120.4亿m3。黄河在甘肃境内分为上下不连续两段,总长913km,占黄河干流总长的17%,流经甘南高原、黄土高原等多种地貌。甘南高原属青藏高原东缘部分,地势西高东低,是洮河等重要补给支流的发源地;陇中黄土高原包括黄河干流下段两岸、渭河流域等地区,均为黄土山岭,黄土广泛分布,梁峁交错;陇东黄土高原位于泾河流域,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黄土覆盖层在100m以上,是著名的多沙区。
3 对黄河甘肃段问题的认识分析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甘肃人民兴水利、除水害,黄河治理保护取得重大成就。近现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之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承载了很大压力。虽然经过近些年持续治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由于新老水问题复杂,自然禀赋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保护治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水生态治理修复任务艰巨
总书记关心的三江源、祁连山、甘南三大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中有2个就在甘肃。祁连山保护治理已经“大见成效”,但黄河流域问题依然突出。甘南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黄河首曲等重要湿地面积仍然呈现萎缩态势。玛曲等黄河源头区,水蚀造成河岸坍塌,从而导致河床增宽、河沙裸露,逐渐形成沿河风沙带。祁连山冰川退缩、雪线上移,对内陆河的补给和水源涵养调蓄能力减弱,水安全风险加剧。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72%,尚有33%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
3.2 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270.9亿m3,人均689m3,为全国平均水平1/3,亩均235m3,为全国平均水平1/6。水资源量天然不足,还受到用水指标的限制。甘肃省黄河流域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15.6亿m3,耗水指标仅为30.4亿m3(1987年黄河分水方案),“水过门前不能用”,进一步加重供需矛盾,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3.3 水工程短板急需补齐
景电、引大、引洮等重大水利工程配套不足、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供水“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工程达效短板明显。城市供水保障和应急能力仍然不足,大量的县城供水水源单一,缺乏第二水源,抵御供水风险能力差。农村人饮工程供水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应急水源、调蓄设施不够,运行保障率不高。
3.4 防洪减灾体系仍有薄弱环节
黄河流域汛期雨量占全年70%以上,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洪水孕灾环境广泛发育,水灾害易发频发,洪涝灾害损失率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干流甘肃段有防洪任务的河长453km,已治理337km,还有116km需要治理。渭河、马莲河、庄浪河、葫芦河等重要支流治理率仅50%左右。有防洪任务的沟道治理率不足3%。极端气候增多,干旱对农牧业减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4 贯彻落实黄河战略的水利新布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2021年8月甘肃省政府提出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用好现有水资源的甘肃水利“四抓一打通”工作思路。结合这一思路,根据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甘肃省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21年12月28日印发实施,这标志着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规划体系全面建立,黄河甘肃段治理保护水利顶层设计“四梁八柱”搭建完成。《规划》明确了甘肃省推进实施国家黄河战略、保障水安全的重点任务和规划目标。《规划》基于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保育区、中东部水土流失防治区、祁连山及山前绿洲生态修复区三大分区,围绕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减灾能力提升、保护传承黄河水文化、现代水治理能力建设六大任务,分阶段提出重大项目与实施计划安排,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全省黄河治理保护水利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构建甘肃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绘就了新的蓝图。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主题工作相应地发生改变,从以往的工程水利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乘着党和国家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东风”,加快谋划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甘肃省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4.1 重点供水工程建设
甘肃省已相继建成以引大入秦、引洮供水骨干工程等为代表的重大引调水工程,以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等为代表的沿黄高扬程提灌工程,以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等为代表的灌区工程,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为代表的生态治理项目,为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因建成年代较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直通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还不够畅通。为使老工程、老灌区更好发挥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应是续建配套、更新改造、打通供水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快推进过六盘山向平庆地区引水、阿克塞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配合国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项目论证,谋划研究西线调水甘肃省水资源配置及配套工程布局和河西生态补水,构建“南北贯通、东西调配”的水资源新格局。
4.2 区域水源工程建设
甘肃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径流集中在夏季。应立足用好用足已建引提调工程富余水、洪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建设一批蓄滞洪水利基础设施,使有限水资源最大限度合理利用。加快推进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引洮供水二期市县配套、洪水河水库等区域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发挥效益。围绕兰白经济区、兰州新区、关天经济区、平庆能源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等重要地区,合理规划建设水源工程。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水库、水池、塘坝、再生水调蓄池、淤地坝,并对具备条件的水库进行清淤,扩展“盛水的盆”,完善地区供水水源保障体系。
4.3 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总书记挂念的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和绿洲小城镇生态移民项目供水工程已建成通水,2021年甘肃省政府十项“为民实事”农村水源保障工程已超标准建成,进一步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借鉴这些惠民生的水利实践经验,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结合,重点是集中连片发展,核心是提升供水规模,对农村地区供水格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在兰州及兰州新区、白银、定西、天水等陇中地区,充分利用引大、引洮、景电等重大水源工程,推进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供水系统稳定性,将工程效益发挥好;在陇南、平庆等东南部,供水相对分散,应对现有小型供水工程挖潜,适当新建较大规模水源工程,尽可能置换小水井、小塘坝、小水窖,提高集中供水率和供水保证率;在供水条件普遍较好的河西地区,适时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和规模化建设。
4.4 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论”,运用系统思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突出做好重要河流水源涵养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在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推进实施一批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工程,遏制雪线退化、草场萎缩;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以奖代补”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探索老旧淤地坝降等、报废、销号的“四变”改革。继续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淤地坝、坡改梯、清洁小流域、固沟保塬等项目建设,保水保土、减少入河泥沙;完成重要河流及湖库划界立桩,强化水生态空间保护管控。对人口密集的黄河重要支流进行综合生态修复治理,提高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和纳污能力。加强河湖生态水量调度,确保重要断面下泄生态流量要求,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补全水资源分区管理制度,继续利用引洮、引大等工程适度开展河道内生态补水,提高涵养水源、抗旱能力。
4.5 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借鉴黄河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生态堤防建设经验,加快实施防洪治理二期工程,确保黄河安澜,补短板、强弱项。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为积极应对这一变化,应加快推进水毁堤防灾后重建,完善抵御洪水风险体系。继续完善中小河流防洪体系,查漏补缺,提升整体完整性。推进重要城市防洪提标改造,依据地方意愿和财力分步实施。进一步增强水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坝体安全监测设施。借鉴临泽、康县、和政等试点县水美乡村建设经验,结合山洪沟道治理,综合整治农村水系。升级优化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站网,改造监测站点,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提升预警能力。
4.6 水利信息化建设
按照“便捷、经济、实用、安全”发展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合人工智能、数据孪生等信息化新技术,建成“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安全”的智慧水利架构。目标是在全省水利行业基本实现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环境、水工程、水监督、水政务、水服务等业务域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分析”,逐步形成水利信息化统一标准体系、统一技术平台、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维监管、统一个性要求的“五统一”智慧水利体系。
5 结语
我国已迈进新发展阶段,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依照“三新一高”的新发展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水资源是控制性、先导性、基础性发展要素。虽然经过多年发展,甘肃水利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经济发展受限于水、人民生活生产苦于缺水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国家黄河战略深入推动实施之际,按照“四抓一打通”工作思路布新局、开新篇,甘肃水利必将迎来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