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饮水安全的思考
2023-01-11张萍,王红
张 萍,王 红
(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2],这意味着包括贵州在内的全国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已达到现行标准。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水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现行“饮水安全”的标准,农村供水不正常、水质不达标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3]。为了巩固好农村饮水安全成果,积极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提高群众满意度,对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
1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1996年开始,贵州省相继启动“渴望工程”“解困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等[4]。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58万处,其中,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及千吨万人以上工程860余处、涉及914万人;千吨万人以下6.5万处、涉及2000余万人,解决近300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5-6],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各地反映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实地督导情况,目前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存在工程不通水问题多发频发、水质保障水平不高、自查摸排情况不实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工程不通水问题多发频发
工程不通水问题多发频发是农村饮水安全的“顽疾”,是引发网络负面舆情的“焦点”,主要有管护不到位临时不通水、季节性缺水枯期不通水、没有检查时关闸不通水、工程长期闲置不通水四种表现形式,每一种表现形式的成因各不相同。
(1)管护不到位临时不通水
管护不到位导致工程临时不通水的情况普遍存在,是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不正常的“肠梗阻”,造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管水员责任心不强,未按要求进行巡查维护,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有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有的管水员技术水平和能力差,掌握不好水泵运行的基本要求,长期超负荷或低水位运行导致水泵经常被烧坏。二是运行维护资金没有保障,供水管网、提水泵、水闸等损坏后没有经费更换;三是管护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管水员不愿意开展运行维护工作[7]。
(2)季节性缺水枯期不通水
季节性缺水导致枯水期工程不通水问题主要存在于贵州水资源相对短缺的西部地区,这类工程的共同特点是以山泉水为供水水源。由于前期缺乏整体谋划、项目储备不足,在国家下达投资计划以后,为了完成任务,工程仓促上马,以致在枯水季节无水可供,影响工程正常供水。例如,有的工程仅用丰水期的水量来测算供水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山泉水在枯水期的特性,等到枯水期,水源水量严重不足甚至枯竭;有的工程供水水源选择在群众自建水源的下方,使用剩余的水作为工程供水水源,一旦群众自建水源没水了,工程也就无水可供。
(3)没有检查时关闸不通水
出现这类问题的工程本身已建设完毕,是能够通水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益群众只有在枯水季节才能使用工程供水,供水企业为了节省供水成本(如电费)、保证供水水质,在丰水季节往往就关闭闸阀停止供水,知道有检查时才开闸供水,以至于出现“领导”来了水才来、暗查暗访都不通水的情况;二是供水企业无力保障工程正常运行,大多数工程建设初期的制度设计是“以水养水”,通过收取水费来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群众不愿意交水费,或象征性地每户一年交几十块钱,收支严重不平衡,供水企业无力保障工程正常运行。
(4)工程长期闲置不通水
供水工程长期不通水的是极少数,其原因主要是前期调查不深入、设计不合理。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水源选择不合理,工程建成后水源枯竭,无水可供,导致工程长期闲置;二是前期调查不深入,就工程建工程,在群众用水有保障的地方建设供水工程,但群众用水需求不迫切,导致工程长期闲置;三是工程建设有纠纷,建成后迟迟不能验收,导致工程“烂尾”而不能通水;四是供水水源尚未建成,就盲目实施供水管网,工程建成后无水可供。
2.2 自查摸排情况不据实上报、问题整改不落实
自2019年以来,全省对农村饮水安全进行了多轮排查,但每次排查上报的问题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普遍存在各地尤其是乡镇一级对自查发现问题不据实上报,以至于出现“自查查不出问题,上级一查都是问题”的情况,这也是农村饮水安全不断“冒泡”的根源。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乡镇还是县级水行政部门,大多知道哪些工程不通水,但不敢或不愿全部上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经费去整改。因为202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都没有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投入,市县两级财政债务重,根本无力解决工程不通水的资金需求,上报的问题越多,整改任务就越重,资金需求就越大,这就导致各地自查摸排不据实上报、问题整改长期不落实。
2.3 水质保障水平不高
贵州是典型的山区省份,降雨丰沛,短历时强降雨多,山泉水、小山塘的水质受降雨影响,极易造成水体浑浊、枯落物漂浮、大肠杆菌超标等情况,不能达到农村饮水水质标准[8]。同时,受农村群众饮水习惯影响,排斥饮用加入消毒药品的水,不使用消毒设施设备,直接饮用水质不达标的山泉水或屋面水。
3 对策研究
农村饮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从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提高群众满意度,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必须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科学谋划“村村有供水保障”的农村供水水源保障规划
水量充足、水质优良是农村供水保障的基础。从目前来看,农村饮水安全的供水水源大多是山泉水,受降水影响,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人最多、需水量最大、水源水量最小的春节前后尤为突出。要真正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向供水保障转变,首先必须解决水源保障问题,要在充分利用现有骨干水源工程进行管网延伸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合理布局一批小水库或小山塘,全面替代现有的山泉水水源。
(2)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水资源商品化是保障农村供水工程正常运行的根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供水工程正常供水问题,必须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实现水资源商品化,确保水费收取正常化,让供水企业有一定的盈利。可以通过一县一公司的模式,“肥”“瘦”搭配,以城带乡,整县授予供水特许经营权;可以通过以大带小,分区授予供水特许经营权等模式,推进城乡供水统筹发展[8-10]。
(3)因地制宜开展小型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针对一些分散边远和提水扬程较高等短期难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村组,按照“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思路,将供水工程产权明确到村集体,由村集体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村民自治,议定水费收取标准,自管自用。针对水源不稳定、多套供水管网并存、短期难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村组,可以通过“并管”的方式,将国家工程管网与村民自建供水管网合并,实现村民自治,自管自用,保障农村供水需求。
(4)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宣传引导
农村饮水安全受自然条件、气候环境等影响较大,贵州部分高海拔地区、水资源条件差的地方饮水现状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解决,由于缺乏深入宣传引导,有的地方群众对分时分区供水措施知晓率不高,认识程度不深;有的地方安装了消毒净化设施但不愿意使用;有的地方群众不愿意缴纳水费,甚至个别农户存在蓄意破坏饮水设施现象,须加大宣传引导,避免以上情况发生[11]。
(5)健全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护机制
在现有条件下,要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的措施是健全一系列运行管护机制。①定期巡查机制,要求管水员、包保网格员等定期巡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②完善信息反映和处置机制,以县乡为主,保证信息反映渠道畅通,明确信息核实、处置和反馈责任人,形成信息闭环管理;③落实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管水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对不能以水养水的工程实行地方财政补贴,保证供水工程正常运行;④建立系统全面考核机制,对管水员、包保网格员、村支两委、乡镇政府、县级水行政部门、县政府履职尽责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兑现奖惩。
4 结语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实现的关键,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找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症结,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地制定解决对策,切实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这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