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张家口为例
2023-01-11陈军娟王溢泽吴友石
陈军娟,王溢泽,吴友石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2.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
“基因”原本是生物学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革命传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比作“红色基因”,足以表明这种“红色”的传承和赓续的重要作用。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文化瑰宝,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1]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素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张家口高职院校为例,就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一些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张家口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及其价值
张家口是一个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地区,张家口的历史上蕴涵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上张家口曾是北方革命的中心地区之一,这里曾留下革命先驱李大钊、革命英雄董存瑞、文学作者丁玲、抗日将领吉鸿昌、革命将领聂荣臻等的足迹和生活遗迹。2019年2月25日,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命名察哈尔烈士陵园等27家单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主要的有察哈尔烈士陵园、怀来县董存瑞烈士纪念馆、苏蒙联军烈士陵园、张家口六中晋察冀司令部旧址、802演习纪念馆、丁玲纪念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纪念碑、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张家口工运史馆、察哈尔都统署旧址、红色察哈尔党员干部学院等。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口市为纪念这些英烈和革命家,把他们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改建成了纪念馆,及各种爱国主义基地,供市民参观瞻仰学习。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进行红色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将其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有了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而且也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感召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这对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二、地方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提高高职院校青年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使命。近年来,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在思政课的讲授中,有意地将地方的红色基因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中,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对地方红色文化基因的认识不到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传承红色基因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共产党长期执政下的“江山”永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当今网络文化泛滥、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引起重视,利用率不高。在当前情况下,如何让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重视并感兴趣?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传承红色基因问题的真研究、真教育存在不足,教学实践也刚刚起步。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依然停留于传统型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真正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且全面、系统化地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红色主题活动并不多。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师只是在相关教材内容上机械地附加介绍一些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料,如革命英雄人物、革命典型事迹或者红色历史景点,很少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内涵和时代意义。在一些专题革命文化教学实践活动中,通常采取观看革命题材电影、演唱革命歌曲、实地参观一些红色纪念馆、革命烈士墓等,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新媒体的运用程度依然有待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实效性不强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获取红色文化的渠道基本是以老师课堂上零星的一些讲解或有限的专题讲座为主,老师完成的是“例行任务”,内容浅显,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佳。在实践教学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要求,通过旅游式参观红色基地、消遣式观看红色影片,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红色文化基因所包含的理想信念、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等很难被学生体会和内化。同时,全员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资金和组织的困难,往往导致红色文化受教育者不平衡、覆盖面不全的问题。
三、张家口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探索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寻找与教材的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载体,应用软件信息技术开发新型课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等。
(一)实施红色文化育人的“一把手工程”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紧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的体现,落实主流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道德培育与精神感化,[2]红色文化成为当今思政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效的教育载体。做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在张家口职院技术学院,从党委到各行政部门协调配合,从大思政视角推行红色文化育人的“一把手工程”。首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党委书记兼任马院的院长,为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是为思政课教学建立良好的红色文化环境和课外实践基地,如:在学院知行楼大厅开设了“百年红色印记”展览,思政部的办公走廊布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等文化主题阵地,强化育人环境,学院的团委、学工处、教务处等有关部门和思政部协同合作,组织了多种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思政课在学生中的地位,增强了实效性。再次,思政部教师充分发挥对教学的优越性,为全院马克思主义青年班进行党史培训、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讲座,将红色基因教育融入讲座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形式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二)拓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载体
1.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学形式
首先,教师找准课程教学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融入红色文化,使教学内容自然、生动和亲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年度重要纪念日,强化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最佳契机,拓展并深化教育内容。如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教师组织大型学习讲座,深度进行党史的学习教育活动。再次,开展思政课红色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近年来,分步组织学生先后赴丁玲纪念馆、苏蒙烈士纪念塔、察哈尔烈士陵园、张家口六中晋察冀司令部旧址等参观,感受榜样的力量,弘扬革命精神。特别是在察哈尔烈士陵园,学生们向英烈敬献花圈、花篮,在烈士墓碑前宣誓,实地瞻仰烈士生前的遗物、遗书、遗言和战斗事迹,从而感受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魅力。活动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考察心得体会,开展参观感想交流,以巩固学习收获。
2.自主开发红色文化特色选修课程
长期的革命斗争给张家口留下了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记忆,铸就了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精神。这些蕴藏着红色基因的故事、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成为张家口独特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一些参观了这些教育基地的学生在观后感中表示:没有想到张家口竟有这么多的英雄事迹,也没有想到张家口竟有这么多的红色基因遗存。历史不应该尘封,精神不应该被淡忘。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光荣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基础选修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3.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
张家口各县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教育实践基地最好的场所,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这些红色文化积淀,构建起思政课教育的实践基础。根据形势的要求、依据教学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红色基因阵地,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强堡垒,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保障。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董存瑞纪念馆、察哈尔烈士陵园、赤城县大海陀平北抗日根据地、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教学实践,摆脱单一的老师讲授的模式,让学生结合参观和所见所闻谈感受、讲心得,从而增强学生们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了解和敬佩,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建立传统的红色教育基地的同时,也要同新的红色文化的产生地建立互融合作的关系,让学生在新的产品、新的科技成果产生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历史、推动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三)利用软件信息技术构建红色思政课堂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以“互联网+”思维为契机,实施“融媒体”的传播战略,提升高职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接受度,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比如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张家口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基因。同时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网上纪念馆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网站的建立,将革命英烈、英雄模范的事迹、作品、精神内涵等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多途径地进行展示,把静止的、平面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形象。还可通过学生自制的一些微视频、微电影,使其领略到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与敌斗争的真实场景,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感染力。
综上所述,将地方红色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学院提供有效的支撑、学生给予大力的配合;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红色基因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永葆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血脉薪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