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穗部病害种类和防治技术研究

2023-01-11孟良芳

种子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抗病麦穗孢子

孟良芳

(尖扎县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 黄南 811299)

1 小麦颖枯病

1.1 病原

小麦颖枯病的病原为颖枯壳针孢,其分生孢子器呈暗褐色,在寄主表皮下。适合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0~23 ℃,如果低于6 ℃,或者高于36 ℃,会造成分生孢子生长缓慢。适合侵染的温度为10~25 ℃,22~24 ℃比较适合。在湿润的环境下,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能够在病死的小麦组织上再生,具有很强的活力。

1.2 发病规律

1.2.1 气候因素

小麦颖枯病主要在每年6 月中旬出现,其病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原侵染。高温多雨环境会造成病害发生和蔓延。

1.2.2 寄主的抗性

抗病能力强的寄主会减少发病的概率,同时麦穗的成熟度也会影响麦穗的抗病能力。一般情况下,没有成熟的麦穗对该病的抵抗能力比较差,随着麦穗成熟,颖壳等组织内的含糖量逐渐减少,麦穗的抗性增加,病菌侵染的概率下降,感染程度逐渐减弱。

1.2.3 栽培因素

连作地块土壤中留下大量病菌,会增加发病概率。带菌种子也是病菌的主要来源,会增加发病概率。没有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也能够携带病菌,土壤贫瘠和土壤中缺乏钙、钾等微量元素的地块容易发病。

1.3 为害症状

小麦颖枯病主要为害小麦尚未成熟的穗部及茎秆、叶片和叶鞘。乳熟期穗部的病斑最多,病害主要出现在颖顶以及上部小穗的颖壳上。麦穗发病后,颖壳上出现深褐色的斑点,后逐渐变为枯白色,并逐渐扩散,造成颖壳枯死,长满菌丝或小黑点,为分生孢子器。茎秆染病,病斑部位深褐色,形状不规则。病菌直接侵入导管部位,堵塞导管,节部容易发生畸形和弯曲,茎秆上部容易折断枯死。叶片染病会出现淡褐色的病斑,随着病情扩散形成不规则大斑,叶片扭曲枯死。

1.4 防治方法

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该病,可以选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减少发病概率[1]。应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菌源数量,降低发病概率。

1.4.1 恒温浸泡种子

将小麦种子放在50~55 ℃的热水中浸泡,立即搅拌,温度降至45 ℃后浸泡3 h,取出后晾干即可。

1.4.2 石灰水浸泡种子

选择优质生石灰,按比例配制成石灰水后浸泡种子,水面应高出种子10~15 cm。根据气温确定浸泡时间,20 ℃浸泡3~5 d,25 ℃浸泡2~3 d,30 ℃浸泡1 d。浸泡完成后不需要使用清水冲洗,摊开晾干即可。

1.4.3 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能有效预防小麦颖枯病。可选择3%的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的戊唑醇湿拌种剂等,按照一定比例和种子均匀搅拌。小麦抽穗到灌浆期间,可进行药剂喷洒防治。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药剂混合使用,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小麦抽穗期,选择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每间隔7~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小麦灌浆期可使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000 倍液。病症较严重时,可适当增加农药喷洒次数,每间隔5~7 d 喷洒1 次,能有效抑制病菌。使用70%甲基硫菌灵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入细土,然后均匀地撒播在沟内。

2 小麦黑颖病

2.1 发病症状

小麦黑颖病又称小麦细菌性条纹病,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和茎秆上,是影响小麦生长的主要细菌性病害[2]。主要为害小麦穗部,也会为害小麦叶片、茎秆、穗轴等部位,尤其在小麦抽穗期和扬花期为害严重,导致小麦植株提前枯死、穗形变小。穗部染病时,出现褐色或者黑色条纹,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导致颖片发黑变亮。染病后会导致种子感染,种子不饱满,发病的种子颜色变浅。叶片染病后会出现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向麦叶脉扩散,形成半透明状条斑,最后逐渐变为黄褐色的枯死斑。穗轴和茎秆染病时,会产生褐色或者黑褐色的长条状病斑。湿度较大,病斑部位会出现黄白色的菌脓,干缩后变成黄色小胶粒。

2.2 发生规律

2.2.1 侵染循环

小麦黑颖病的病菌主要通过种子、病残体或者其他寄主传播,其中种子带菌能够远距离传播,是侵染的主要途径。通常病菌在贮藏种子上能存活3 年,通过田间的病株残体也能传播疾病。病残体腐解后,病菌很难存活。小麦生长过程中,病菌随种子萌发直接入侵导管部位,直接导致植株染病。患病部位会流出大量的菌脓,里面含有病菌,随着风雨或者昆虫等方式传播,直接通过伤口入体,再次侵染。

2.2.2 流行特点

小麦黑颖病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种子萌发后直接入侵导管部位,导致感染。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都会出现该病害,随着小麦的生长,患病程度逐渐加深。

2.3 影响发病的因素

2.3.1 栽培条件

在栽培管理中,多年重茬及氮肥施用过多等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都会增加小麦黑颖病的发生概率。多年重茬栽培会造成病残体的积累。氮肥使用过多会导致小麦生长旺盛,贪青晚熟,导致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此外,田间湿度的增加会加重病情的发生。

2.3.2 病虫害

小麦在生长后期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害和虫害。防治不及时,不仅会造成小麦减产,同时还会导致小麦植株形成多处伤口,抗性能力下降。一些害虫也能够传播病原菌,造成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在小麦返青时期,遇到倒春寒或者低温霜降等灾害性天气时,小麦的生长速度缓慢,抗病害能力下降,容易染病。粗放的工作管理方式会导致麦田的禾本科杂草过多,地下害虫直接损伤根部也会增加发病概率。

2.4 防治方法

2.4.1 农业防治

第一,应选择没有病虫害的种子或者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建立没有病害的麦田,做好无病种子的保留工作[3]。结合当地条件选择抗性能力强的品种,并且注意品种合理搭配。第二,合理轮作倒茬。在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的病残体,并精耕细作和深耕土壤。第三,推广小麦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好氮肥施用量,促进苗壮,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第四,可以适时晚播,控制好播种量,培育健壮幼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第五,规范农事操作,做好麦田的管理工作,禁止大水漫灌,能减少病菌感染。

2.4.2 药剂浸泡种子或者拌种

播种前应选择变温浸泡种子方法,将种子放在28~32 ℃的水中浸泡4 h,然后放在53 ℃的水中浸泡7 min。也可用石灰水浸泡种子,晾干后播种。

2.4.3 药剂喷洒防治

选择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药剂,抓住最佳的防治时期,保证小麦高产和稳产。在小麦发病初期阶段,可以喷施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兑水750 kg 喷雾防治。使用70%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 g/hm2兑水900 kg 喷雾防治。调查研究显示,病情较严重时,应适当增加喷洒次数。小麦生长的后期阶段,发现叶片出现零星病害后,要及时喷施,避免病害扩散和蔓延。遇到多雨、高温、高湿的环境,要增加喷洒的次数,能够预防该病。

3 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又称黑麦或者乌麦,染病后会造成地块减产10%~20%,甚至减产50%以上。

3.1 发病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集中在穗部,会造成植株矮化,通常高度不足15 cm,高度为健康植株的1/2 左右,并且分蘖数量增加,较健康植株增加50%以上。患病穗比正常穗宽和长,颜色为灰绿色,穗部扭曲,病粒比较短,后逐渐变成灰黑色,有黑色的粉末,破裂后会散发出鱼腥味气体。该病的病原菌有两种,为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前者孢子堆在子房内,外包果皮,内部有黑紫色的粉状孢子,有腥味。孢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颜色为深红褐色。后者和前者的病菌形态相同,孢子形状为椭圆形或者球形,颜色为浅灰色或者暗褐色。

3.2 传播途径

小麦腥黑穗病的病菌主要在土壤或者粪肥中越冬或越夏。秋小麦播种发芽后,病菌直接入侵幼苗,后产生菌丝,菌丝会萌发出双核侵染线,在第二年春季先入侵麦苗,再入侵小麦的幼穗,破坏花器,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小麦抽穗期,麦粒会形成坦孢子,小麦收获脱粒时会造成病粒破裂,病菌直接黏着在种子外表或者混入到土壤肥料中,在土壤中越夏,秋季直接感染小麦幼苗。此外,病菌能够随着种子、粮食和运载工具等远距离传播,也能借助降水或者土壤等传播。

3.3 发病规律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会受到温度和寄主播种器的影响。秋季平均气温达到0~10 ℃,并且持续45 d 左右会促进小麦苗的分蘖,增加该病的发生概率。病菌适合的温度为12~16 ℃,入侵麦苗的温度为5~20 ℃。

3.4 影响因素

第一,小麦播种期。适当提前或者推后播种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病概率。第二,品种的差异对该病的抗病能力不同。第三,播种的深度。调查研究显示,浅播的小麦种子发病率比较低。

3.5 综合防治

3.5.1 农业防治

第一,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因为带菌粪肥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要做好肥料的处理工作,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第二,合理轮作。发病严重地块,可以选择与其他作物轮作,包括花生、棉花和马铃薯等。做好肥料的管理工作,施足底肥,播种时覆土不要太深,培育壮苗。第三,做好产地的检疫工作。对发病较严重的田块,应定期检测是否存在病菌;零星发生的田块,要拔出病株,带出田外统一销毁处理。禁止从病区引进种子,杜绝在发病比较严重的田块留种,在小麦种子运输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管理,避免病菌传播。第四,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要结合当地情况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要种植经过检疫没有携带病虫害的小麦品种。

3.5.2 化学防治

第一,土壤的药剂处理。为了有效预防该类土传病害,要做好土壤处理工作。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30~45 kg/hm2,也可以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22.5 kg/hm2。将其掺入到细土中,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在耕地中均匀撒在地面,做好土壤的消毒后再播种。第二,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在播种之前通过药剂拌种也能够有效控制该病,并且具有简单、有效和效率高的特点,防治效果比较显著。可以选择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2.5%灭菌唑悬浮种衣剂20 mL,10 kg 的小麦种子兑水600 mL 拌种,充分搅拌均匀,直接将药液均匀撒洒在小麦种子上,能够提高防治效果。

4 小麦散黑穗病

4.1 发病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发病初期,病穗外部包裹一层灰白色的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发出黑粉,黑粉被吹散后残留在穗轴表面,患病穗上的小穗被毁,造成植株发病,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

4.2 病菌侵染和发病规律

适合病菌萌发的温度为20~25 ℃,菌丝生长的适合温度为24~30 ℃。病菌离体后能够在田间存活几个星期,病菌以菌丝体的方式潜伏在种子内部。在小麦播种后,种子萌发菌丝,随着小麦生长,菌丝不断扩散和蔓延。小麦孕穗期,菌丝会在小穗的内部发展,破坏花器,形成厚垣孢子,并在扬花期成熟。风力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分散和传播,降水有利于孢子落于土壤中。空气干燥时不利于病菌萌发,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和多雾的天气有利于孢子萌发和入侵。孢子直接随风吹散,落在穗花器上。同时,病菌会随着种子进入到内部,直接为害小麦幼苗。此外,将带菌的肥料作为种肥会增加发病的概率。土壤带菌也是该病传播的一个途径,在小麦收割时,小麦病粒落入田间或者被风吹到附近的田块,也可能污染土壤。

4.3 防治技术

4.3.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并选择无病害的种植地。科学管理肥料,合理施肥,培育壮苗。春季小麦播种时,控制好播种时间,播种不能太早、过深,应科学合理轮作。

4.3.2 浸泡种子

第一,变温浸泡种子。将小麦种子放在冷水中浸泡4~6 h,捞出后使用52~55 ℃的温水浸泡1~2 min,将种子的温度升高到50 ℃左右,将种子捞出后再放在56 ℃的温水中,浸泡5 min 即可,迅速捞出后冷却,晾干后播种。第二,恒温浸泡种子。将小麦种子放在50~55 ℃的热水中搅拌,水温下降到45 ℃后浸泡3 h 捞出,放在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第三,石灰水浸种。选择优质的生石灰,将其溶解在水中,浸泡小麦种子,并且控制好气温,种子浸泡完成后不使用清水冲洗,晾干后即可播种。

4.3.3 拌种

可选择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要控制好药剂量,药剂兑水后均匀地搅拌种子,提高防控效果。

4.3.4 土壤消毒

小麦播种前,选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22.5 kg/hm2,加入细土450 kg,也可以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8 kg/hm2,加入细土450 kg,搅拌均匀后翻入到土壤中。

猜你喜欢

抗病麦穗孢子
油菜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五月麦穗金灿灿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油菜新品种娄文油99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三十里铺(外二首)
最大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