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对策

2023-01-11陈海燕刘玉杰

种子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玉米螟病虫害玉米

陈海燕,刘玉杰

(鄄城县旧城镇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603)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工业生产原料、饲料以及粮食储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玉米种植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病虫害,如果没有做好种植管理和预防工作,将会降低玉米整体产量,减少经济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为此需系统分析玉米种植管理技术。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产业效益,需积极顺应国内农业改革发展潮流,研究并创新玉米种植管理技术,突出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地位。

1 玉米种植管理要点

1.1 筛选种植品种

选择玉米品种在玉米种植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业研究人员从土壤性能状态以及气候特征等方面入手,相继培育出一批可适应不同环境的优良玉米品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合理选择优良玉米品种,做好基础试点工作,鼓励种植户选择新型改良品种和紧凑耐密型品种,挖掘优良品种的种植潜能,淘汰松散的玉米种子,进而提升玉米产量。

紧凑耐密型品种能够增加玉米种植株数和穗数,有效控制玉米种植密度,促进玉米全面增产。播种前,种植人员应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天气情况科学预测玉米出苗期,避免晚霜期延长对农作物形成冻害。应利用先进机械设备实施播种处理,实现精量点播和单粒点播,保证苗齐苗壮。

近年来,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趋势下,我国各个农业院校大范围实施协同创新研发策略,积极鼓励、支持和倡导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培育品种,并加强对玉米品种的保护、采集和鉴定工作,选择优质品种资源。支持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创建试点平台、玉米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玉米品种,提升整体经济效益[1]。

1.2 选择种植地

玉米对种植环境没有过高要求,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为了进一步增加玉米种植产量,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块开展玉米种植工作,确保灌溉条件便利、土壤肥沃,进而保障玉米种植质量,提升玉米综合产量。除此之外,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合理开展轮作换茬与深耕种植工作,防止土壤肥力退化,改良土壤活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需全面消除土壤内的细菌及病虫害,确保土壤适合玉米种植。为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需于秋末收割后深耕种植区域,改善土壤的透气性[2]。

1.3 预处理种子

为进一步提升玉米种子成活率以及整体发芽率,需对种子进行预处理。第一,合理开展晒种工作。在晴朗无风的天气,将种子平铺于地面,确保勤翻,避免玉米种子被晒伤,以提高玉米种子整体出芽率。第二,浸种。提升种子整体抗逆性,根据实际情况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当前,种子处理环节常用的包衣剂以散粉剂为主,其具有提高幼苗综合成活率、增强苗期病虫害防治能力等作用,合理选用包衣种子可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减少农药用量,降低人力与物力投入。

1.4 适当播种

玉米播种工作需在温度为10 ℃左右时进行,播种深度为5~10 cm 为宜。土壤墒情会影响玉米种植效果,种植人员需根据具体墒情适当深播或浅播。在玉米播种过程中,要确保株距均匀,覆土严密。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避病虫害问题,需科学设置病虫害防控目标,确定玉米种植时间。

此外,应积极研发现代化农机设备,合理应用现代化机械进行玉米播种,利用先进设备开展施肥和农药喷洒工作,推动玉米种植业持续发展。

1.5 科学开展田间管理工作

田间管理工作主要分为开花结粒期、穗期以及苗期3 个环节,正式出苗后需系统观察田间整体出苗状况,做好补苗工作。如果出苗情况较差,可采取移苗以及补种等方式处理,应于3 叶期前结束补苗,并在补苗后浇水施肥。为了及时淘汰弱小幼苗,避免光照和水肥争抢问题,需及时做好定苗和去苗工作,对植株粗壮以及状态良好的健康幼苗实施定苗处理。

同时,需重视中耕除草工作,通过田间管理减少田间杂草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争夺,提升种植土壤通透性,还需适当提高土壤温度,以保障玉米健康生长。为了保障玉米生长拥有充足的养分,需根据玉米生长状态适时追肥。尽量选择在孕穗期和拔节期追肥,根据玉米长势合理确定施肥量,以防产生烧苗现象[3]。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够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提升整体质量和产量。玉米种植户需密切关注玉米生长状态,根据玉米实际情况科学施肥,合理把控施肥数量和施肥类型。玉米生长中后期,应科学控制施肥配比,改善施肥不足的问题,保障玉米健康生长。

玉米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发育部位不同,生长状态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需根据不同的生长期进行科学管理。玉米拔节期与出苗期地上部分生长速度较快,根部位置生长速度缓慢,容易出现玉米螟等病虫害,为此需提前做好防治措施。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实施去雄处理。玉米生长后期茎叶部分停止生长,可以借助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玉米授粉率,避免倒伏问题,确保玉米质量和产量。

高效、优质的玉米田间管理可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水平,优化玉米播种效果。要想全面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种植达到预期效果,需建立现代化先进玉米管理系统。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需加强水肥控制,借助机械化播种,优化玉米生产效果。

秋整地能够发挥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进一步改善玉米种植效果,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合理接收并贮存自然降水,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秋整地后至播种时,尽量不动土,控制土壤水分挥发,提升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如果春季土壤墒情状态较差,且未能开展秋整地,则可以实施原垄种植,以控制水分流失。

1.6 合理灌溉与适时收获

玉米是抗旱性作物,适合生长于年降水量为600 mm 左右的地区。玉米苗期需水量相对较小,拔节期需水量较大。在孕穗期间,如果存在严重缺水现象,将会降低玉米产量。为此需要实时关注土壤湿度,做好适时排水和灌溉工作[4]。

玉米需要适时收获,种植人员需对玉米籽粒、果穗苞叶、玉米茎叶等进行考量判断,大田内90%以上玉米植株茎叶变黄、色泽成熟、籽粒变硬、苞叶枯白即可以开始收割工作。玉米收获时间过晚或过早都会对质量与产量产生较大影响。收获时间较早,玉米内的蛋白质以及玉米淀粉未能彻底合成,会导致玉米综合质量及产量下降;收获时间较晚,玉米叶子会失去光合作用,导致果穗部分营养物质朝叶片倒流,进而导致玉米品质下降,出现减产问题。

2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是玉米种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会直接影响玉米种植效果和综合产量。未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防治技术方法不合理,会导致病虫害大范围蔓延,降低玉米产量和质量,严重时甚至会绝收。因此,在玉米种植中需选择合理的措施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2.1 青枯病

防治青枯病最经济、最简单的措施是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控制土壤湿度、确保透光性与通风性良好,科学轮作与密植。感染青枯病后需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玉米收获后深翻土壤可进一步控制侵染源[5]。

2.2 黑粉病

玉米成熟阶段最易出现黑粉病,感染黑粉病后受害部位会出现大量黑色丝状物质。对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播种前需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控制感染源。玉米收获后,需做好灭茬深耕工作,施加有机肥,以2~3 年为基准实施轮作,降低黑粉病的发生概率。

2.3 斑点病

斑点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7 月左右,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斑点病受降水影响较大,降水时间较早,斑点病暴发时间会提前;降水时间较晚,会延后斑点病暴发时间,当玉米病株率超过70%,患病部位会从植株上部开始逐步延伸到底层。

2.4 玉米螟

玉米螟的天敌较多,例如瓢虫、黑卵蜂、赤眼蜂等。种植人员可以选择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借助生物防治手段,能够在保障玉米植株健康生长的基础上实现杀虫目标,全面提高玉米综合产量,优化生态系统,降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进一步提升玉米整体抗病能力。借助化学防治手段,可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选择灌心防治。喷施药剂时,种植人员需综合考虑药剂整体配比及用量,避免因药剂施加过量而降低植株抗药性,同时需严格控制施药次数。

3 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策略

3.1 提高重视程度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农户的病虫害处理能力有限,缺少科学理论指导,面对病虫害问题时无法采取有效措施。相关部门需提升玉米病虫害防治效力与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定期组织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向种植农户传授科学防治技术和维护策略,全面提升种植农户整体防治水平;加大玉米种植田的普查力度,对个别病虫害易发区实施定点监控,实时了解玉米田间发展状况,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

玉米种植生产中,相关种植技术人员需高度重视病虫害问题,通过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升玉米品质,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播种时间。在玉米和其他农作物间作种植时,需重点监控病虫害,准确把握相关信息,识别病虫害类型,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气候变化会对玉米病虫害产生影响,需要实时关注天气状况,根据环境特征选择有效防治策略,科学选用农药,并合理控制药量。

部分玉米种植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选择连作生产模式,导致土壤内钾元素和氮元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需引入高效益经济作物,提高种植收益。

3.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是指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全面提升玉米作物抗病能力,并利用科学的田间管理以及先进的种植技术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需在每年春播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彻底清除残毁病种及病株。正式施肥前需高温沤制肥料,全面消除肥料内的病菌。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借助害虫特定生长特性以及天敌进行全面灭杀,比如针对玉米螟,可以借助赤眼蜂合理控制数量。二代黏虫具有一定趋光性,可以利用灯光诱捕灭杀。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第一,选择性诱杀。玉米螟属于鳞翅目害虫,会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长期应用农药防治会提升玉米抗药性,导致害虫大范围暴发和玉米减产。在田间喷洒玉米螟对应诱剂,合理选择并定期替换诱芯,保证良好的灵敏性和持效性,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灭杀,提升整体杀虫效率,优化杀虫效果。同时,分离诱芯和诱捕器可以降低诱捕器对于诱芯的影响和干扰,改善整体诱杀效果。

第二,趋光性。结合生物习性特征进行合理防治,可以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控效果。可根据部分害虫具有的趋光特性采取灯光诱杀方法,玉米螟幼虫会啃食玉米嫩叶及心叶,成虫羽化后会隐藏在农作物之间,具有一定趋光性和较强的夜间飞行能力。种植人员需结合玉米螟夜间行动特征,设置黑色灯光进行捕杀。白天可以在农作物周围圈地设置黑色灯光,汇集玉米螟并集中灭杀;夜间可以利用白色灯光循环照射农田,影响玉米螟活动,抑制夜间交配产卵。

第三,趋色性。多数害虫对黄色十分敏感,会飞扑各种黄色物体,玉米果实为黄色,容易吸引害虫。为了提升玉米的病虫害防控能力,可以在田间设置黄色粘虫板对各种害虫进行有效捕捉与灭杀,从而提高玉米质量与产量。应用黄色粘虫板时,需向植物喷洒农药,预防害虫飞向农作物,也可在个别果实上撒上果实香精,借助强烈的气味以及色彩吸引害虫,实现病虫害防控目的。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措施见效快、防治效果好,是农户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手段之一。防治黑穗病可以选择多·克·福种衣剂和卫福包衣,防治茎腐病可以选择满世金悬浮种衣剂,防治大斑病可以选择杜邦福星乳油以及代森锰锌,防治地下害虫可以选择敌百虫以及辛硫磷等,防治玉米农田杂草可以选择异丙草胺、莠去津、乙草胺等,玉米茎叶除草剂可以选择噻吩磺隆、玉农乐、百草敌等。化学农药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如果应用不合理将会导致玉米植株受到药害,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谨慎选药、合理控制药量。化学农药的不同配制和浓度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同影响,需参考试验数据,保障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4 结束语

虽然玉米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发生病虫害,为了提升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相关人员应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提高对病虫害的重视程度。玉米种植受技术水平、市场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原始条件下的玉米种植技术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玉米种植需求,需积极创新玉米种植方法和相关种植技术,这也是当前玉米种植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点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玉米螟病虫害玉米
亚洲玉米螟对Cry1Ac蛋白抗性适合度代价
收玉米啦!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我的玉米送给你
兴城地区玉米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