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
2023-01-11杨丹阳
■ 杨丹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起对语文模块化和联动化教学的革新,诸多有关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其中关于“阅读”和“写作”两大模块的综合优化成为最令人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对这一趋势的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展开探索,并试从优化学生写作技法、丰富学生思维经验、完善学生情怀表达、雕琢学生写作细节以及彰显教师指导作用等角度,提出教学建议。
一、借助“读写结合”优化学生的写作技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可以被看作是写作的预备环节,学生不但可以借助阅读来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还能从优秀的作品中进一步了解各类写作技法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初中生在写作技法方面尚不具备非常丰富的认知和运用经验,在撰写文句时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等问题,这就很需要通过阅读来强化学生对行文路数和写作技法的构建与运用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阅读引导对学生写作技法的优化作用,集中向学生展示在某种技法上有着突出效果的材料,并以之为范例对相应的技法做深入的剖析,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跟进训练。
比如,在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这类以景色描写为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环境描写技法运用的句段,安排学生反复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提示学生能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说一说这些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学习这些经典课文中的表现方法,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二、借助“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
相较于写作技法而言,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无疑是一项更为漫长的工作。教师要借助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培养起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去了解不同地区、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同时强化他们整合不同主题、体裁和风格的文字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就能从更高维度认识自己和他人、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和《老王》等课文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所运用的具有“倒叙”色彩的表述顺序,体会文章在时间安排上打破常规的结构及其表达效果。又如《致云雀》这首诗,作者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和意识思维移植到了对非人角色的歌颂中,将拟人的修辞手法泛化成一种创作思路,让作品读起来更加流畅,情感表达也更为淋漓尽致。
三、借助“读写结合”完善学生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课内的课文还是课外的文学名著,初中生所能接触到的阅读篇目均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因此,教师应当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集中挖掘、分析文中字、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在充分领会的前提下,尝试将这些内容引入到自己的写作创作中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来搜集对应不同写作主题的表现素材,使之能够和学生从阅读中所获得的情感相交融,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进而强化学生写作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比如,在阅读《老人与海》时,教师不妨将书中的那句“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一个人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的名言作为引导学生开展情感品读的素材,使学生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品味到作者对坚强人格和顽强意志的赞美。结合这一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一位同样具有这种坚毅品质的人,并谈一谈自己从哪些事件中发现了对方所具有的这种品质。最后则可以安排学生参照《老人与海》中对于“老渔夫”的相关描写,创作一篇有关“身边的强者”的习作。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进一步实现对阅读成果、生活感知和文字表达技法的深度融合,使自己在创作中能够写出更有表现力和情感内涵的句段。
四、借助“读写结合”雕琢学生的写作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对于一篇文章的创作而言尤其明显。通过对学生写作细节的精心雕琢,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作品读起来更有质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灵敏的文词“嗅觉”,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更有效率的发现、剖析关键内容的含义。在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起关于“阅读”和“写作”板块融合教学这一理念的科学认识——这种“融合”是作用于语文教学的整体而言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帮助学生完成对材料中不同信息要素的准确把握和深度吸收,并且使学生对与目标材料相同或相似的其他篇目做出准确的参照和类比,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优化对不同阅读理解技法的认知与应用。在引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时,教师应分别结合选词炼句、人物表现、写作手法选用等项目,树立起学生的“推敲”意识,尽量减少学生作品中的瑕疵。
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读完全文后提醒他们回过头来仔细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杨志反复提到黄泥岗“不太平”的内容,想一想为何这个地方值得作者投入如此多的笔墨,进而让学生了解这里对于后面故事情节的“伏笔”作用。在学生理解了“伏笔”的含义和应用效果后,教师便可让学生从其他课文或自己读过的某些篇目中举出一些同样运用了“伏笔”的例子,并可为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伏笔”的埋设手法,同时鼓励学生试着创作一篇使用“伏笔”的小短文。
五、借助“读写结合”彰显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疑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但由于他们在学习经验等方面的欠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必要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初中生的阅读经验不是十分丰富,也没有很深的阅历,教师要凭借自身在阅读和写作中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规避一些常见问题,减少他们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当然,教师要避免通过结果展示等方法来直接告知学生,而应更多地以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己摸索出相应的答案,并且要在后续的阅读和写作应用中更多地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落实上述要求,教师应首先对不同的材料做深入分析,根据文章结构、故事安排、手法应用等要素为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和技能框架,并对每个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优势与存在的短板做详细的调查了解,借助对文章各项要素的灵活处理将学生的思维资源合理引流到教学任务和要求当中。
比如,在刚刚带领学生接触阅读和写作结合训练时,或者面对在语文学习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一些以刻画角色性格、提炼文段中心、描写环境内容等相对容易的写作任务,并对具有良好表现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表扬;而当学生对这种训练模式比较熟悉且具备了相对扎实的功底后,教师就可以就材料中所出现的故事情节、人物行动或者环境中的特写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者安排学生尝试运用间接表达、环境渲染、细节暗示等方法从侧面表现人物情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高质量教学必须围绕“阅读”和“写作”两大核心任务展开方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大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对阅读和写作模块的有机融合,根据优化学生写作技法、丰富学生思维经验、完善学生情怀表达、雕琢学生写作细节以及彰显教师指导作用等主题设计、实施、优化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语言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运用水平,让学生逐渐学会阅读、用好写作、爱上语文学习,进而为他们将来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课程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