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略《湖心亭看雪》的多维空间

2023-01-11何国忠

中学语文 2022年18期
关键词:舟子湖心亭张岱

■何国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首先需要学习之人阅读文本,对文本有初步的理解。而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文本阅读走进作者,从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起始点是文本教材,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王君老师曾说:“把(文本)解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作为语文教师,要想跨越这“千山万水”,首先必须钻研文本教材,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指导学生读透文本,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下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解读文本扁平化,维度单一化,“精神”概念化,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于漪老师就说:“要变换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就是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时,选择切入口、大家平台的重要,笔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探微钩沉,例举解读文本的多重维度。

一、从作家的温度感受作品的温度

从作家和作品的温度来解读文本,是受到毕飞宇老师的影响,他在演讲中提出“基础体温”这个概念,他说“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头,基础体温最高的是巴金,基础体温最低的是张爱玲,另一个最低的就是鲁迅。”

用“温度”的视角来看《湖心亭看雪》,先看张岱,可以说是个基础体温比较高的作家,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自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2]张岱对生活充满热情,极具雅趣。而《湖心亭看雪》这篇散文的温度很低:先是“十二月”指农历十二月,大概是阳历一月份;再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凄清、孤寂的意绪;又写“更定”即晚上八时以后,一天中气温开始降低。张岱所写的事是晚上八点钟以后发生的,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杭州城外的西湖之上,没有电,下着点儿雪,虽然不知那夜的月色如何,但从客观自然的角度来想象,应该是阴冷的。但全文并没有给我们阴暗、冰冷的感觉,不但不暗,甚至很亮,很暖,很尽兴。是作者的温度提升了作品的温度,在作者的笔下,让我们看到的是明亮温暖、幽远脱俗的世界。

正如张岱在《自题小像》一文中自述:“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竟堪覆瓮,之人耶有用莫用?”当清朝的八旗骑兵横扫过江南,触目望去人间尽是长辫子时,作为明朝的遗民的张岱,便遁入西湖不远处的剡溪山,与清朝统治者、与俗世中归顺大庆的“顺民”保持着距离,这是张岱的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自题小像》是他的一种自我嘲讽,自己说我是一个富贵功名落空,做不了忠臣、扛不起锄头的无用之人。一个敢于自我嘲讽的人,内心是非常丰盈、洒脱的,所以他笔下的景物毫无晦暗之感,皆呈雅致空灵之境。

二、从观察的角度赏析作品的审美度

有的教师在讲授奇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部分时,常从以下几方面解读:1.从绘画角度来看,极富画面感,画面开阔,意境旷远,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再点以长堤、圆亭、扁舟,错落有致,丰而不满,构筑了散淡空灵的意境。2.引导学生关注量词: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将江上景物描绘得很细小。但很多教师忽视了一点,作者为什么会欣赏到这样的美景?也有的教师会关注到张岱此时应是远观,极目远眺,才能看此奇景。如果解读仅停留于此,没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种观察视角的矛盾和不现实,那么恰恰略去了此奇景的最精妙之处。

作者张岱夜游西湖,此时应该在船上,无法看到这样的景致,此景一定是跳入半空,俯瞰西湖,才会出现“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景象。一个人怎么会有分身术呢?又怎么可能跳入空中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此美景之下,张岱的身心感受到空前的自由,精神得到了释放,人和自然完全融合,自由出入在画面的不同角度中。这样的画面和景象并不是逻辑思考得来的,是用心灵、精神感受到的。正是作者以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角构筑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表达了独特的人生况味。

三、从叙述的对比度体会作品的张驰度

面对这样一件雪夜游西湖的风雅举动,作者在推动情节上是不动声色的,。在情节的安排上,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此行目的是看雪,看到了雪,此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到了湖心亭,遇到了金陵人,还一起饮酒,这是张岱此行完全没有想到的,算是旅途中意外的惊喜。这就是一流作家和普通作家的区别,特别擅长情节翻转。这一切尽收舟子眼底:“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用“莫说……,更有……”再次翻转,舟子说:“不要说相公你痴狂啊,竟然还有比你更痴狂的!”本来是来看雪的,却在这苍茫寂寥的天地间看到了人,而且还同饮。这里的翻转就更强烈,拉长了叙述时间,拉开了叙述距离,对比度更强烈。

还有另外一层对比,在西湖酷寒的环境下,湖心亭上有个小火炉,炉上烫着酒,极度低温下有个温暖的小火炉,这是严寒中有的一点温暖,是冷和热,火与冰的对比度。其实还有两个人的对比在其中,就是“舟子”和“金陵人”,舟子与张岱同行前往湖心亭,而在张岱的笔下是“独往”,与金陵人悄然邂逅、喜出望外,而后豪饮。这种特立独行的孤独与洒脱爽朗的相知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在张岱心中,对待朋友是有界限的,有些人即使同行也不是同道之中,有些人偶然邂逅就是知己。商伟老师提出:“‘吾辈’与他人之间,张岱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其实他(舟子)一直都在……张岱在这里引了他的话,是为了显示‘吾辈’与众不同,而前面写到独自乘兴赏雪时,就不方便提他了,反正这样的雅事也与他无关。”

四、从章法的考究度分析作品的深度

我们写文章,有了正确的思想,丰富的质料,还需要安排一个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使想表达的情绪蕴含其中。章寿康就说:“要考虑质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好内容的顺序,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先写哪些,后写哪些;以及怎样过渡,怎样照样,等等。这就涉及线索、剪裁、疏密、呼应、波澜、理序、悬念、点睛等章法问题”

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作者也明白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在选材和剪裁的时候,理应把重点放在“雪景”和“看雪”上,而文中除了写在去湖心亭路上看到的景致,真正到了湖心亭就没有写看雪,也没有写雪景。到了湖心亭,看到的是两人和一童子,一起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别。并且突出写了一句话,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张岱不可能只讲了这一句话,却只突出了这句话,一切别有意蕴。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明朝遗老的眼里,“金陵”是别有含义的地方,因为金陵在南京,就是朱元璋的首府。所谓的“客此”,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金陵人离开故乡,客居在他乡杭州。而这里的“客此”,并不是金陵与杭州两个地方那么简单。可以这样说,一个南京人离开故乡来到杭州,他是可以回去的;然后,像张岱这样一个明朝人来到清朝“做客”,他是永远也回不来他的故乡的。这样的选材和剪裁,是非常有意味的,在沉湎与清醒的交织中,他梦忆着前尘繁华,缅怀着往昔风月,就透露出了一种沧桑和酸涩。

品读散文就如同欣赏交响乐中的音乐形象,它们或循环往复,或改头换面,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要从不同维度搭建梯子,不断地从整体、局部、宏观、微观、内容、手法等各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促其理解散文丰富的意蕴,感悟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舟子湖心亭张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的“舟子”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僮仆”形象分析
雪落在水中我听见雪行走的声音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湖心亭看雪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