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
2023-01-11张文正
张文正
当今社会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开创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出现前,大多由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在互联网出现后,新兴的网络媒体开始占据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舆论监督迎来了新时代。本文从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分析出发,归纳出网络舆论监督深化和拓展的途径,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旨在让网络舆论对“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力支撑。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探析
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成为一种有效的言论、社会参与、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权利行使的有效载体。除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网络媒体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网络媒体无可争议地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相比传统媒体个人意见表达和言论自由的限制,网络媒体具有自由、互动、开放的优势,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平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得益于这种从来没有过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方式,舆论监督的拓展及深化引起了更多关注。
对比传统舆论,网络舆论属于新范畴。“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由于本身是舆论的一部分,所以网络舆论也具有舆论的基本属性。网络舆论是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兴的舆论形式,有别于传统舆论,具有许多传统舆论所没有的新特点。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网络舆论即网民以互联网为平台,就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或某种社会现象表达的舆论集合。而这种集合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影响力。
二、网络使新闻舆论监督得以深化和拓展
网络舆论监督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毋庸置疑,在传播观念、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对我国的舆论监督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使受众的信息接收通道得以拓展,使每个网民由信息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传播者,日益成熟的新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曾说,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报纸的身影。如今,网民的眼睛无处不在,时刻对社会热点保持高度关注。
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网民约有9.89亿人,较2020年3月新增8000多万人,互联网的普及率在70.4%。其中,使用手机的网民迅速增长,有9.86亿人。[2]网民不再单纯地接收信息,还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形成网络舆论,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这里的时效性具有双重含义:第一,舆论的形成时间大大缩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接收信息,然后发表评论。这种即时性、便捷性,使舆论的形成时间大大缩短。第二,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使舆论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影响的社会面大幅拓展。
三、网络舆论监督深化和拓展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十分明显,为了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立法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优势明显,但法律基础的缺失是其发展的硬伤。只有完善法制建设,网络舆论监督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现在虽然新闻舆论监督影响稳定的论调式微,但很多单位对舆论监督的警惕心依然不减,“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论调依然流行。我们承认网络聚集、放大舆论的作用,但一些假新闻和非理性的事物会严重污染网络舆论监督的空气。网民要自律,形成网络理性的传统。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监督一样,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我国现行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从事出版新闻业务的互联网网站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国应加快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体系,明确网络舆论的法律地位及监督模式,保护网络舆论监督的合法权利。
(二)网民素质亟待提高,应加强网络自律
要想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网民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做到自律。如今,网民主体逐渐向未成年群体转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学历低、不富裕、缺乏社会经验,使他们在社会上不占优势。但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由于没有受到正确引导,有时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当每个个体聚集成一个团体,就会产生“感情的强化”和“理性的丧失”。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互联网用户的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此外,媒介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所谓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分清网络信息的真假,而不是一味接收。如果网络媒介素养不高,就很容易把网络舆论监督变为网络暴力。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舆论攻击缺乏合理性,从而损害被监督对象正当的人身权利。因此,网民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珍惜自己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有通过网络媒体的自律,才能改变现在网络可信度低、权威性差的现状。随着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自律能力的增强,网络舆论监督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回应
在网络舆论监督越发广泛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普遍被动地接受监督,尤其是鲜有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回应。政府部门应更新观念,尊重网民的监督权利,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同时,要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网络舆论监督的质量,不能消极对待网络舆论监督,而应该将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需要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保障。现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11号修订)只是一个政府条例,法律地位较低,实际法律效力不高。因此,立法机关要尽快出台法律,明确和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律根基更稳固。二是政府应转变执政理念,增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决心。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回应,政务信息公开就是一句空话。
(四)媒体融合速度应加快
媒体融合从本质上讲是媒体增加新闻信息平台的数量和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更是让新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一个质的飞跃。[3]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角色,新闻专业化运作的独霸地位被普通人的主动参与“分羹”。传统媒体要适应时代变革,积极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发挥最大的舆论监督效力。由于单向传播的模式使评论、反馈信息的获得相当困难,所以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沟通性、交互性差,被受众边缘化。传统媒体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完善与受众的沟通、反馈机制;要借助强大的网络平台,追踪微信、快手、抖音的最新动向,实现监督主体的转移。
媒体融合是发展态势,也是发展章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媒体融合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制度先行、制度执行,是让行动规则标准化、让组织生产规范化、让管理发展科学化的保证。
未来,网络将持续、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监督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期待网络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提供更强大的舆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提供更强有力的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