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四力”融入每一篇新闻精品
——从中国新闻奖近几年部分获奖作品看重大报道创新路径
2023-01-11李彦水
李彦水
本文密切结合近几年来部分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以及作者20多年的一线新闻采编经历,梳理提高新闻质量、打造精品力作的创新性路径,深入思考和探讨如何将“四力”很好地融入到每一篇新闻作品中,以强化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用脑思考,用心发掘,做一个有心人
优秀的作品首先要选题重大,体现题材的重要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从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看,选题是否重大,占到总分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有一个含金量高的选题,作者就已经赢得一半的取胜机会。
比如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评论说的是从两个企业停产破产,来看河北工业企业应当如何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如何转型升级,以及工业结构如何调整和优化。这个问题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题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这个选题放在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发展大潮中去观察,分量十足,题材独到,给人印象深刻。
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全系列共38篇,报道以促进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宗旨,发现有代表性的、高素质的乡村教师,展示甘为人梯的动人事迹和高尚情操,通过到现场、寻典型、讲故事的手法,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农村教育、支持农村教育。此题材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公益性强,牵涉全国广大农村教师及学生切身利益,所以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因此成为评委关注的重点对象。
要做到抓住重大主题,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好的主流报道、重大报道,首先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比如在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市,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都是牵涉全市全局的。通过深入地研究分析市委的红头文件、市委主要领导的讲话、调研、市委专题会议等,可以很好地掌握市委近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这对于做好重大报道、深度报道具有重大意义,对于重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选题、框架、采访、编辑,对于深度报道的策划、组织、编排,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重大报道或深度报道的选题,应当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展开,应该从这些红头文件和主要领导的讲话中去寻找、挖掘、分析。
而要抓住重大主题,必须善于思考,用脑用心。大脑是人类思考的器官,脑力就是分析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思考,是主观意志下能动的思考,是有目的的思考,是为了完成使命和任务的思考,是弘扬主旋律的思考。很多事情不多想,想不清楚;不细想,想不透彻;不深想,想不全面。我们在一些新闻选题等重大问题上,有时候会失之浮浅、失于片面,就是因为没有练强脑力,没有多想,而是一想就脱口,一想就落笔。多过脑子,非常有益。这是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给我们的一些启迪。
用眼观察,用耳倾听,做一个探路人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17名教师同出一家 40年培养万名山娃》,此作品由我参与主创。我们选取一个太行山深处教师之家为范本,细致地呈现一个教师之家,坚持几十年培育上万山娃的感人故事。这个题材的选取,就是体现了眼力。
当时,河北的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个教师之家所在的教师村,但无人提及村里这个独特的教师之家。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村里的李书亭家,40年出了17名教师,孙子正上高三,也希望考个师范类大学,毕业后将续写李家教师家谱。我们立即研判后认为,把这个教师之家坚持四十年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挖出来,可以折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果,以一个“小家”反映一个国家,有分量感、纵深感。而且,可以完美地破解已经有多家媒体报道了教师村的尴尬局面,从而让埋在沙里的金子发光。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城市规划“不折腾”开发建设“不滥权”——玉山一张规划图“接力”35年》,细看此稿,政治站位高,主题深刻,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可以说,是践行“四力”的一篇精品力作。玉山是江西有名的“公园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记者在采访时敏锐地发现,玉山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山水抱城”的精品城市,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对城市规划的敬畏,35年来,这座城市始终坚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留住了城市特有的风格和“基因”,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这本是个静态题材,但作者善于观察、勤于积淀,练就了很好的眼力,能发现现象背后蕴藏的新闻价值,一把“抓”出来,就活了起来、动了起来,非常难能可贵。
眼力是什么?就是人的观察力、发现力。要有准确的眼力,必须有精准的判断力、辨析力。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站在大街看热闹,而是看的一线现场、故事细节、火热实践、斗争风云、国家大局、世界大势。练眼力的目的,就是要知你我、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看远近。俗话说,心明才能眼亮。殊不知,眼亮也才能心明。眼亮是第一位的。练眼力就是要练到任你乱云飞渡,我仍火眼金睛。眼力不是视力,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来的锻炼、磨砺。
是否有好眼力,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要学会掂量稿子的分量。要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全市、全省、全国去衡量。也许你的作品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如果拿到全省、全国,和其他相近的作品比较一下,结果就可能不太一样。换一句话说就是,自己跟自己比,感觉很好很厉害。但和同行比,和全国的同行比,可能就能比出一些问题来。来自全国的评委会用排除法,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一句话,没有好的眼力,很难拿出有竞争力的作品。如果一篇作品没有强大的竞争力,很难拿到全国性大奖。
用好眼力,关键在一个“深”字,表现在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启示性,能带给人以思考和启发。关键在挖掘到事实背后的事实,表象背后的真相,关键在入木三分的基础上,实现论事入髓的境界。这是我们对新闻眼力的观察和分析。
用脚丈量,勤接地气,做一个挖宝人
来看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收集836名烈士资料 替98名烈士找到亲人》。文章说,卞康全家不远处就是盐南阻击战牺牲烈士安葬地——五条岭。1947年,2000多名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由于战事频仍,先烈们连姓名都未能留下便被匆匆下葬,堆成五条长岭。卞家三代人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多年不曾离开。文章说,卞康全还不图名利,为无名烈士寻根、为烈士亲属寻墓。
可以看到,作者为了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多次赶到卞康全所在的村、镇,深入一线采访,掌握大量事实,挖到了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珍贵信息,为打磨精品提供了先决条件。记者脚下沾满泥土,为其作品夺得大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记者来到阳煤集团一矿,从班前会到下井,再到升井,历时14小时,体验了煤矿工人的酸甜苦辣。冰冷潮湿的“窑衣”、昏暗悠长的巷道、艰辛苦重的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记者亲身感受并深入挖掘了感人的温暖小事。几条短信折射出的是家庭温情,折射出的是一线职工对安全的敬畏。
脚是用来走路的,有路就有方向。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停步,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要往基层去,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要在现场,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在路上才能有底气,到基层才能找到好课堂,在现场才能查实情、动真情。脚是用来站立的,站在哪就是有立场。宣传思想工作既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讲政治立场,就是要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不仅要站住,而且要站稳,就是要保持政治定力。
用字写意,用笔如刀,做一个有情人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见字如面”23 年》,通过一对平凡夫妻23 年共同写下的“家庭日记”,展现平凡职工情感的“最美留言”,通过记者准确、客观、朴实的文字,恰到好处地得以呈现,不虚浮、不煽情,平实中饱含感情,用每一个字呈现每一份情,很好地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走近科学家》系列报道,共14篇报道,生动讲述科学家绝对忠诚党的科技事业,践行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其采编方式和写作手法的创新,为今后对科学家、科技人物、科技工作者的报道提供了全新的参考蓝本。
宣传思想工作者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笔,练脚力、练眼力、练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笔力,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个文风问题。文风改到位了,笔下自有千斤力。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宣传思想工作者讲也好、写也好、演也好,都要严守真、平、情、活的准则,不虚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不乏不钝,如此,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更有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总之,在把“四力”融入作品的策划、采访、写作中时,须立足几个字:一是“高”字。就是站位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具体操作文章的框架和内容。二是“新”字。就是文章的切入角度要新颖,体现它的新闻性、可读性。三是“深”字。就是反映的内容和信息,全部是经过精心整理过的、梳理过的、提炼过的,要有思想性,而不是只对现成的材料进行简单的黏合和增减。好的深度报道不能只是物理黏合,必须经过深度的化学反应、通过记者平时积累的功夫,将报道的核心思想真正体现出来、凸显出来,给人以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