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3-01-11王福鑫王香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医药育人思政

丁 旭 魏 民 何 莲 贺 明 王福鑫 王香婷※

(1.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2.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200;3.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启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教高〔2020〕3 号)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中医药学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对于传统的中医药院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是新形势下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 课程思政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下,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原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思想,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从形式上讲,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将主流价值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程中,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加以整合,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

在理念上谈,课程思政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3]。

从实现途径上讲,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位教师育人责任的课程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实践中智育与德育、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要求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研究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4];确保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全程育人[5]。

2 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现状

中医药高等院校承担着培育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更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课堂教育这一渠道完成思政教育工作[6],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教育的目的。目前,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教师队伍方面 我国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疗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锻炼,致使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刻,很多教师认为把专业知识讲好就可以了,在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是给教师增加了教学内容,给教师教学增加了负担,没有深刻理解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因此,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存在敷衍应付心理,往往为了应付而在专业课程中生搬硬套或者轻描淡写地引进思想政治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失去了航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导致课程思政浮于形式,难以真正取得实效[7]。授课过程中,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形成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处于各行其政的困惑局面[8]。

另外,虽然各高校充分意识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专门成立部门、组织人员紧密推进,加大了对思政课程的要求与关注,但思政课程的教师数量并没有增加,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未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很好地发挥自身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且大部分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以文史、政治专业为主,不了解医学专业及背景,没有与每个鲜活的生命和具体的医学实践相联系,课堂上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今后的实习规培及工作后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以致教书育人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9]。

2.2 教学过程方面 课程思政是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评价、实习见习等教学过程来实施,需要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思政并未真正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没有形成严谨的教学体系[10]。课程思政的实践多以专题讲座、重大历史事件活动等形式进行,未能形成体系;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中加一点思政元素,甚至等同于在课堂上讲授人生感悟,解决一些学生的感情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等。另外,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只安排在学校理论课学习期间,学生在医院见习、实习、规培阶段以及研究生学习阶段,只有专业课学习、科学研究和临床带教,思政课程不能覆盖教学全过程。

2.3 管理机制方面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高校关于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定位,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及思想引领作用,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多重保障,并从责任分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教学评价、育人效果等层面予以细化,多部门协同实施。目前,尽管高校都针对课程思政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但大多数高校制度体系尚未健全,有的制度过于方向性、笼统性,可操作性不强[11]。

3 中医院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首先要解决好“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问题。

3.1.1 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 必须充分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12],高度关注时事政治,掌握国家对中医药的政策,熟悉中医药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课程思政氛围,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专题培训、进行课程思政立项研究、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利用课堂讲授、云课堂、微信、临床教学等传递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全过程。

3.1.2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熟知自己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广猎群书,开阔视野,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获得学生认同与信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3]。

3.1.3 加强辅导员的培训与考核 建立健全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的管理聘任办法和考核机制,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做到岗前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工作沙龙有机统一,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团队建设,实施专兼职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开展规范化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3.2 深化教学过程管理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与建设内容。

3.2.1 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深厚,蕴含了丰富的中医院校课程思政元素。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治学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事业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辨证观等。教学中,要结合中医药学科特点,抓住中医经典课程改革及医药类实践教学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相信中医理论,有信心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承担起发展中医药的使命与责任。要在全面加强思政教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精神为药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君药,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大医精诚的医者仁心为臣药,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以悬壶济世的人道主义为佐使,塑造学生医者使命感”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3.2.2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专业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明确各学科、各课程应承担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大纲、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遵循成长规律,深度拓展教学内容,逐步形成融思想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及专业实际于一体的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让各种教学活动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

3.2.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教学主阵地。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手机APP、微信、抖音小视频等,或者制作中医药课程思政MOOC 课程,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案例教学、对分课堂、BOPPPS 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理性认识、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另外,利用医药类院校实践性强的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法”等,选择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挖掘中医经典中的育人元素,开展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中医经典临床等,让学生通过早临床、多实践突出中医经典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树立中医药自信。通过开展全程化临床实践、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探寻优秀校友足迹等方式,构建多维的实践育人系统。

3.2.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找到契合点,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让每门课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利用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深入系统挖掘不同学科的育人资源。把传播思政课程的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程的素材,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推动“互联网+思政课”模式转换。结合中医院校和专业实际,在全国线上开放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中,进行精心筛选,优中求优,将防疫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线上教学效果。

3.3 优化管理机制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必须坚持在制度、机制建设上持续改进。将课程思政作为学校工作要点,做好整体规划。明确全校总体工作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多重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进一步细化资源整合和评价考核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将评价体系重心落在立德树人总任务上,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优化教学环境,完善相关激励机制、考核评估机制,为课程思政提供机制保障。完善教师职称聘任制度,鼓舞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入于教学全过程。

教育是国之大计。课程思政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根本保证。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课程育人,建立文化自信,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育人思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