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伟大抗疫精神时代背景下重症医学研究生思政建设思考*

2023-01-11林时辉罗天友周发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重症抗疫研究生

林时辉 张 苜 唐 鸿 罗天友 周发春 徐 昉※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办公室,重庆 4000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1,2]。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医学作为一门特殊专业,其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普通高校教育共性,又与其专业特色相融合。医学高校应坚定医学教育的自信,坚定医学人文教育的自信,坚定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自信,开拓思政建设新局面。我国重症医学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在危重病患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承担着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重症医学”,在扭转疫情、老龄化社会加重的持续需求中,须尽快壮大起来。研究生作为医学发展的核心储备力量,是重症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重心之一。结合重症医学学科特点,深入挖掘“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内涵,提出重症医学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改革方案,把抽象的思政教育在重症医学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中具体化将是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如何将“培养计划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思政”“教学团队思政”“学术思政”“考核思政”等问题逐一纳入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这是探索重症医学研究生专业的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医学的身影再次备受关注,是这门年轻学科在一场场大考中淬炼的成果。本文将对重庆医科大学以传承“西迁精神”为支点,在传承伟大“抗疫精神”时代背景下,着力打造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思考与经验做一阐述。

1 重症医学研究生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医学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3]。2018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调“九个坚持”“五个下功夫”等[4],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医学是直面生命的科学,医学生与一般性院校大学生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专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他们被寄予能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研究生是未来我国健康事业高速发展的一股核心力量和生力军。重视医学研究生教育,遵循“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维系生命”的基本价值准则,强化立德树人,是当代高质量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内核。把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课程、实践等各个环节是提升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核心动力。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重大改革与发展新形势下,重视研究生教育、做好专业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在新时代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全面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是高层次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大势所趋和时代必然。

1.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重症医学人才提出新的高标准需求 重症医学是一门涉及经典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它是在适应现代医疗对重症患者实现高效管理并开展集中救治的背景下,在医学理论不断进步和高科技催动下发展而来的。重症医学“以器官和系统相关性为主线”的救治理念在重症患者综合救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带来了救治观念的巨大变化,大大促进了兄弟学科共同进步,形成了与兄弟学科相得益彰的发展局面[5]。2018年重症医学被纳入第二批专科医师培训(试点)[6],充分体现重症救治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在此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下,早期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症医学救治力量和资源的不足。在全国4 万余名援湖北医务人员中,重症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约占1.5 万[7]。全国超过10%的重症医学科医生逆向而行进驻武汉,直接走进了抢救生命的核心红区。重症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急危重症从业人员未来最重要的来源,必将是大灾大疫中救治的主力[8],其综合能力在各种重大灾害、公卫事件中就极为重要。

1.3 在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中落实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 “90 后”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他们拥有自由奔放的想法,他们又总是站在科技的前沿,而且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但作为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专业的“90后”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青春浸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承担了“富有朝气,勇于担当的一代”的社会形象。以实际行动告诉社会,医学生能在一线,特别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通过接受锻炼、学习,从而真正成长。然而,由于培养周期和工作要求所限,“90 后”的重症医学研究生并未实际投入本次抗疫工作,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防控、重症救治挫败、连续病患死亡等缺乏实际感知。同时,我国医学院校重症医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在专业型学位设置、思政开展等方面均明显落后,缺乏先进、完善的模式。将源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经验、心理的变化、真实的故事融入重症医学研究生“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完善其人才培养体系。以亲身经历,率先垂范,引领研究生最终真正领会“重症救治不放松,我最后撤”的重症专业气质,形成“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重症医学责任精神,在未来工作中做到“病人至上、生命至上、责任至上”。这是目前重症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与热点,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思政建设”与重症医学专业现状、研究生特点有机融合,贯穿到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这是实现培养真正德医双修的重症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

1.4 传承重医抗疫精神 打造特色重症医学研究生“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9],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重庆医科大学的创业先驱和开拓者们胸怀大局,溯江而上,从上海西迁重庆,克服无数艰难困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铸造出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西迁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代医生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在无数西迁老前辈之中,钱惪老校长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一生是行医救人、无私奉献的一生,在救治血吸虫病等抗疫中尽显风采。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重医人顺流而下,传承、践行重庆医科大学老一辈的抗“疫”精神,驰援湖北,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而精神传承需要以心传心,以心印心,重症医学专业作为抗疫的核心队伍,在研究生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承伟大“抗疫精神”时代背景下,“讲历史、谈抗疫、塑典型”,这是探索重症医学研究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一种全新理念,能更好发挥医学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和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让专业承载精神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寓于课程,用好研究生教育这个主渠道,做好重症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2 重症医学研究生思政建设策略探讨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0]。“专业思政”重在明确专业课程目标,使思政课的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融合一致。目前,重症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尚无普遍认可的定论。专业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清晰的专业目标,没有好的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遵循重症医学学科特点,结合传承伟大“抗疫精神”时代特征,设置专业目标,把握专业课程建设规律,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并重同行,这是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我们根据重症医学专业特点,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在重症医学研究生实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关键环节。

2.1 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思政 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导师教学的依据,在现有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邀请知名教授、“钱惪名师”、教学骨干等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计划大纲、基础课程、临床培训、科研培训等各方面渗入“思政”元素。一方面,追根溯源,学习“西迁精神”,致敬医学前辈,讲好重医抗疫传统故事。另一方面,在传承伟大“抗疫精神”时代背景下,倡导学习抗疫英模,结合重症专业救治过程挖掘典型事迹,讲好抗疫故事,进行生命教育,认识生命价值。引导重症医学研究生关心患者,领会“重症救治不放松,我最后撤”的重症专业气质,激励他们心系家国,树立“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责任意识。

2.2 重症医学核心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思政 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教案是课程设计的书面体现。研究生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载体。课程设计就必须遵循医学生成长规律、遵循临床医学的特点,进行“思政”深度拓展。切实做好课程设计、做好教案“思政”,是将育人理念时时渗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真正做到“导师人人讲育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明白专业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11]。主要采用“两步走”方案:(1)集中全体智慧,深入挖掘在重症医学课程思政元素,全力打造“思政”示范教案;(2)重症医学每位导师和授课教师,参照示范教案,依据授课内容,编写相应的“思政教案”用于教学。重症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设计思路将包括:(1)以钱惪等上海老一辈医学大家建校建院的“西迁精神”为支点,结合既往在大灾大疫中的杰出贡献,培养医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2)树立良好的急危重症救治观念,树立生命第一的人文观念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思想。指导研究生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树立良好的救死扶伤的道德理念。(3)结合重症医生在地震、非典、禽流感等过程中不畏艰辛、生死相搏救治患者事迹,感染学生,树立为救治生命献身医学事业的大无畏精神。(4)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典型事迹,与研究生畅谈亲身经历、身边故事、个人感受,协助树立重症医学责任意识。

2.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重症医学研究生教学线上、线下思政统一 以此次新冠疫情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主动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的建设工作,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在线教学模式[12],同时注重各教学平台的内容组织,在各类网络教学平台上导入“思政”元素,实现重症医学研究生教育全方位覆盖和线上、线下“思政”统一。同时,课题组拟集中收集“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各大媒体报道、机构官网推文、个人图文素材等,建设重症医学“思政”媒体库,在重症医学研究生各网络教学平台中以特殊板块形式推出,强调“思政”传承和时代榜样。

2.4 以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团队思政为关键点 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四有”[13]——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是新时代对研究生导师提出的更高目标。主要工作包括:(1)依托学院已有的“一中心三体系”师资培养体系,强化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2)依托“重症医学专培(试点)师资培训”,强化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学技能;(3)发挥教研室“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主阵地作用,带动导师团队在专业思政框架下,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积极推动、规范教师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逐渐形成“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团队思政”的核心工作组,让青年教师也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重症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中,并协同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兼具专业与思政教学能力的重症医学师资梯队。同时,可将“思政”相关评价指标新增入评价体系,并应用于指导教师教学。

2.5 用思政元素优化重症医学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 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14]是提升科技含金量,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更强创新推动力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内外屡见不鲜,给整个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破除“四唯”、严防学术不端是将“思政”元素优化到重症医学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中的“两大抓手”。深挖国际、国内学术不端事例作为反面教材,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流行病学、临床诊断、重症救治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楷模(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陈薇等院士)和重庆医科大学研发新冠检测试剂盒等先进事迹,开展将“思政”融入学术能力培养的工作。同时,要提倡把科研成果、科学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民健康事业上,以全面提升重症医学研究生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在面对大型灾害和公卫事件时,医学研究生不做懦弱的旁观者,而是敢当最美逆行者,不怕苦、不怕难,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和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也是我们医学教育成功的重要呈现。“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遵循重症医学学科特点,结合传承伟大“抗疫精神”时代特征,强调“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融入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将为提升我国重症医学人才素质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重症抗疫研究生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团结抗疫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重症不惑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