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 推进信仰建设
2023-01-11姚璐莘
□文│姚璐莘
信仰能够为理想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和行动力,是理想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刘建军著《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一书,以深厚的哲学素养和积极的现实关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论述,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鲜明的实践价值。
信仰研究的哲学思考。近年来,在政治话语中“理想”“信仰”等词语被频繁提及,理想是个体或群体基于理性对未来目标进行的美好描绘,信仰则是对这一远景目标的信任与向往,更具有主观性。该书的一大亮点就是从科学理性的层面用客观的学术话语对信仰进行了宏观的思考,其探讨体现了如下特征。一是历史性,该书以宏阔的历史眼光从人类史中梳理出一条关于信仰的历史,并从信仰史的角度指出了从宗教信仰到科学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变革的伟大历史意义,指明人类至此进入到一个新的信仰时代。二是世界性,作者的论述虽然大部分是基于中国国情立论,但也时刻注意将这一课题放置在世界视域中进行思考,考察了当今世界信仰现状,如西方世界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信仰和广泛存在于个体信仰中的国家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等。
信仰建构的理论夯实。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预见。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进行了宽泛的描述,而将具体细节交由后世通过实践去解答。作者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缜密的理性思维,在总结共产主义理想追寻的经验基础上,回答了与共产主义信仰息息相关的基础性问题。一是善于多角度借取马克思的理论观点,相互阐释、相互印证。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三个层次的论述指出,人的最高的幸福状态不是享乐,而是自我发展即创造,从而有力地反驳了诸如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无尽享乐的、终极静止的社会等观点。二是善于从人类现代文明实践中寻找理论支撑。作者指出科技开发新资源的潜能是无限的,能够为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提供充足条件。在此情况下,人类自身也会向着更加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摆脱低级需要的束缚,让劳动与人类自我实现的需求相统一。作者直面这些共产主义信仰课题中最受关切的问题,在显示出其理论勇气的同时,也在理论层面促进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建构。
信仰践行的实践指导。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信仰实现的道路任重道远。该书对如何践行信仰、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这种指导具有时代性、辩证性和现实性。首先是时代性,该书赋予了共产主义理想以时代内容,指明现阶段中国的信仰就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仰;其次是辩证性,作者将共产主义理想看作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终极性与非终极性的统一,辩证地指明了共产主义信仰者应将终极性的群体目标,吸收转化成个人的日常行为准则,在有限的生命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成就无限的生命价值;最后是现实性,作者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具体化为人生信条,如关切人类命运、超越物质利益、拥有救世情怀等。经过作者巧妙的论述,抽象高远的理想被转化成了与时代贴近、与个人贴近的具体要求,极大地丰富了信仰的内涵,进一步增强了信仰与个体命运的联系。